聞勇+++寧芳
一切圍繞金錢
一些專家將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而普通人感受到的是互聯網與日常生活越來越緊密的聯系。2014年,全球30億網民每分鐘發出2.04億封電子郵件,上傳72小時的YouTube視頻,進行400萬次谷歌搜索,分享246萬條臉書內容,在推特上發布27.7萬條文字,通過亞馬遜花掉8.3萬美元。
那些互聯網大佬也在不停地告訴人們,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平臺,它帶給人們自由、權利和信息。
可是,互聯網正在把驚人的權利和財富轉移到極少數人手里,多數人則要面對進一步加劇的不公平,包括文化、社會和經濟方面的不公平。最無可爭議的一點在于,無論互聯網做什么,都主要圍繞著金錢。正如加州一位風險資本家所說,美國政府1991年作出的把新生網絡向私企開放的決定,相當于“創造出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合法財富”。
每天處理35億次搜索,控制著某些國家90%搜索市場的谷歌,去年市值4000億美元,是通用電氣公司的7倍以上。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各自身家300億美元。世界第二大網站的老板——臉書的馬克·扎克伯格同樣坐擁巨額財富,其公司2014年7月市值1900億美元,超過可口可樂、迪士尼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亞馬遜的杰夫·貝索斯銀行賬戶里也有300億美元。就連新近起家的網絡公司也有同樣的勢頭。五年前成立的優步公司,2014年價值超過180億美元,大概相當于租車業巨頭赫茨和安飛士的總和。
多數人慢慢變窮
互聯網其實是私有的、是大公司主導的,與民主、公平沒有半毛錢關系,而且它更加隱蔽。昔日,華爾街的“老虎”們對于自己的動機相當直率。而今天,我們周圍全是口口聲聲說自己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億萬富翁。這種宣傳,使人更難以看清正在發生的事情。
一份研究報告稱,實體零售商每銷售1000萬美元的商品需雇用47人,而亞馬遜只需雇14人。僅2012年,亞馬遜在美國就毀掉了2.7萬個工作崗位。
空中食宿網站去年2月市值100億美元,差不多是希爾頓集團的一半,后者擁有近4000家酒店和15萬雇員。優步公司有1000名雇員,而安飛士和赫茨這兩家汽車租賃公司雇用了大約6萬名雇員。
亞馬遜沖擊了傳統實體書店;優步的出現讓出租車公司生意難做;空中食宿網站給用戶提供各式各樣的民宿信息,哄抬了不少地方的房租;社交網站和照片分享應用的出現,讓柯達公司破產了。
這不關乎技術,而關乎我們想要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知道,出租車行業遠不完美,但用優步就能代替嗎?它是個平臺。他們說人人都能成為司機,可這是工作崗位嗎?所謂的“共享”經濟,其實是由少數幾家價值成百上千億美元的公司在支配。我們難道真的希望成為無業游民,不停地把自己出賣給一個又一個網絡嗎?不受監管的數字經濟正在讓極少數人暴富,讓大多數人慢慢變窮。
個人隱私無處藏
不僅如此,互聯網還試圖把每個人都變成商品。互聯網巨頭在我們上網時獲取信息,了解我們的身份、喜好、習慣。不明就里的網民如同農奴一般,自愿生活在“電子全景監控”的環境中。從中央情報局到大型網絡公司,基本都清楚有關我們的一切。不久的將來,如果可穿戴智能設備普及,情況就尤為如此了。表面上,互聯網將人們置于信息海洋之中,實際上,每個人不知不覺成了“信息”。放置在博客、微博、信息、BBS中的各類隱私和上網記錄,這些信息可被檢索、被“人肉”、被拼接、被利用。網民的一切隱私,都在被各類機構或個人,以各種方式利用并謀取利益。
互聯網創造的不是一個健康透明的社會,它正在摧毀人們的隱私,令人們無時無刻不被置于機構的監控之下。
“9·11事件”之后,美國國家安全局通信情報司開始每天24小時進行數據收集工作。微軟、谷歌、臉書、YouTube、蘋果和雅虎等公司,協助國家安全局收集數以億計用戶的電子郵件和互聯網通信信息。除自愿合作之外,國家安全局還啟動秘密監控計劃,其監控系統接入了谷歌和雅虎的海底光纜,在各公司海外私人數據中心和公開互聯網之間來回游走并竊取通信信息。據斯諾登泄露的機密情報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在至少89個國家的8.5萬個電腦系統中植入了間諜設備。
阻礙藝術創意
另一個正在破壞生活的,是互聯網“免費之風”對創意產業的沖擊。原因很簡單:如果不需要錢就可以換取你的文章、圖片、電影、書籍、歌曲,你還怎么賺錢?
在美國,攝影師的數量已減少43%,報紙編輯崗位減少27%。歌手兼歌曲創作者埃倫·希普利曾計算,她有一首很受歡迎的作品,在潘多拉網絡電臺播出了310萬次,她一共得到31.93美元。與此同時,互聯網固有的“1%模式”正在完美地運轉。2013年,音樂界1%最頂尖的藝人獲取全部音樂收入的77%。大腕們成績斐然,剩下的則大多萎縮衰退。
新技術的發展,使這些壟斷平臺更強大,更富有。但這些壟斷大亨們從根本上說,并不關心藝術創新。他們只是把那些由關心高品質內容的人構成的出版公司、錄音公司等淘汰出局。可是,當舊的被毀掉,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充斥在網絡上的,是匿名者傳播的謠言,是憤怒者發布的牢騷,以及擁有上千萬網上粉絲,卻只顧銷售自己品牌的名人。
制造社交錯覺
互聯網一直在給人們帶來一種錯覺:我們希望社交,互聯網可以帶給我們最棒的社交。實際上,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東西,沒有多少真正圍繞社交。我們擠在密不透風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網絡里,這里沒有意外的發現,沒有人或思想的偶遇。一切都是事先確定的,你面前提供的都是他們知道適合你的東西,遇到的只是跟你類似的人。
臉書和推特等社交網絡許諾幫助人們彼此保持聯絡,實際上它們通常培養的是自戀,它們所鼓勵的是一種“非歷史的心態”。英國Instagram網站上,在由14歲至21歲青少年貼出的照片中,幾乎50%都是自拍照,其中許多人利用這一媒介證明自己的存在。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科學研究發現,社交網絡和視頻游戲啟動多巴胺的方式,同垃圾食品和搖頭丸類似。由于網絡空間缺乏因果次序,看不到直接后果,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讓人實時接收信息,人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會縮短,深入思考的時間會減少,人際聯系會萎縮。受打擊最嚴重的,是出生于數字時代的年輕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