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蔡萌
樹新風 弘正氣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
——海南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紀實
文|本刊記者 蔡萌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思想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海南省委與黨中央同頻共振,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持續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有效樹立社會新風,弘揚社會正氣,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促進海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精神文明,正逐漸融入祖國最南端這片熱土的血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年前,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對全國人民作出莊嚴承諾。
什么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僅要“倉廩實衣食足”,更要“知禮節知榮辱”。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2013年4月的海南,惠風和暢,生機盎然,習總書記視察海南,對海南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周到服務和精細化管理是旅游開發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各方面人的素質又是辦好服務業的核心;希望海南學習借鑒新加坡等地的先進經驗,下大氣力提高旅游業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業管理水平,做到誠實守信、童叟無欺,這不僅關系到海南的形象,而且是旅游營銷推介的最大亮點……
這些重要論述,為海南做好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5年來,通過堅強有力的思想支撐和源源不斷的道德滋養,海南精神文明建設一步一個臺階,實現了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跨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覆蓋全省,落地生根。5年來,我省各地各部門及精神文明建設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三嚴三實”,推進“兩學一做”,廣大黨員干部成為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領頭雁”;媒體宣傳、公益廣告、文藝節目等多種形式推動,讓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深入人心;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校德育課堂和課程教學,“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核心價值觀全覆蓋淬煉了海南精神文明之魂。
——文藝精品力作迭出,海南文化繁榮發展。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5年來,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3.4億元,打造了一批“中國夢”主題文藝精品力作,傳遞出向上向善的價值觀。電視紀錄片《海之南》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遇見海南人》摘得十屆中美電影節“中國電視劇最佳紀錄片”桂冠,歌舞劇《執著》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劇目獎,大型歌舞詩《黎族家園》奪得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劇目金獎”,反映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斗爭歷史的電視劇《天涯浴血》在央視一套播出,新編歷史劇《海瑞》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三個單項獎……文藝之花朵朵綻放,裝點了文明海南。
——營造良好環境,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民族興。5年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力度,海南只增不減:出臺多個文件,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創設“未成年人道德講壇”,在全省中小學校巡講1300多場,累計300多萬師生和家長聽講、接受教育;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194所,5個國定貧困縣實現全覆蓋,得到中央文明辦充分肯定;建成20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80個行政村(社區)活動室、60個公共電子閱覽室……良好環境為精神文明建設鋪就了更長更遠的階梯。
……
精神文明,凝聚著力量,激發著能量,其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美好新海南建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海南要發揮‘三大優勢’,要實現‘三大愿景’,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個開放、包容、文明的人文環境,一個優美潔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一個安全、有序、誠信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建設是支撐美好新海南目標不可或缺的頂梁柱,精神文明建設不抓好,美好新海南就很難建成。”
在不久前召開的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上,省委書記劉賜貴反復強調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按照習總書記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的要求,把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作為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抓。
“要充分認識到,美好新海南不僅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沒有精神文明,就沒有美好新海南。”省長沈曉明強調,要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立足于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環境,結合貫徹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迅速行動起來,扎實開展工作,全面掀起精神文明創建的新高潮。
偉大時代呼喚著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道德的光輝一次次閃耀在瓊州大地,引領新風尚,傳播正能量。
——無論酷暑還是臺風,無論是在沃土還是貧瘠的沙地,椰樹總能頑強地佇立著,不吃“草”也能產“椰奶”。正如在瓊島隨處可見的椰樹一樣,榜樣的力量涌動海南。比如患癌8年依然堅守崗位的海口管道養護工陳清琪,比如28年寫下百萬字警情日記、病倒在崗位的儋州好民警朱國茂,比如34年堅守西沙海島的氣象工作者魏啟強,比如在幾乎失明的情況下仍堅守工地指揮建設長達7年的文昌航天基地工程師周湘虎……他們愛崗敬業、守土盡責,用擔當實干詮釋“椰樹精神”的真諦,凝聚起建設美好新海南的中堅力量。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正是道德的溫暖才讓城市有了溫度。今年5月20日,海口突降暴雨,一位連名字也無從得知的老人在積水中守了一個多小時,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避開被水沖走井蓋的窨井,他被人們贊為“風雨中最暖的路標”。感動了海南的,遠遠不止這位老人的身影。據了解,目前,我省共組織開展五屆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評選道德模范249名,其中49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和道德模范提名獎;61人入選“中國好人榜”,60人獲評“感動海南”人物。他們,用感人善行壘起了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道德高地。
——小善大愛,匯聚成河。志愿服務是傳遞崇高精神追求、塑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向善之舉,展現著一個地區的文明風尚。活躍在扶貧救災、扶困助殘、“雙創”“雙修”、博鰲亞洲論壇等一線的廣大志愿者,成為海南精神文明建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截至今年6月,全省實名注冊志愿者達74.58萬名,注冊志愿團體總數5532個;5年來,我省逾百萬人次志愿者參與了志愿服務,在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評選中,我省共有3個個人和11個團體受到表彰。
——文明與法并駕齊驅讓海南精神文明建設邁向新高度。出臺《海南省關于進一步加強文明旅游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大旅游市場治理整頓,推進旅游環境明顯改觀;出臺《海南省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誠信興商、文明服務承諾”活動,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加大食品藥品、集貿市場、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力度,經營環境明顯改觀,誠信制度逐步形成;深入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嚴查各種交通違法行為,交通秩序明顯好轉……情理交融,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共塑文明海南新形象。
——家庭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村村民李昌女收留了流浪的謝阿婆,為了給阿婆治病,她四處舉債,硬是將阿婆從死神手里拽了回來;海口市出租車司機吳妚梅在路上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得知老人無法言語且無人贍養后,在丈夫、孩子的支持下,她幾乎每天都會給老人送飯,每年都會給老人置辦新衣,每個節日都要與老人共度……孝老愛親的家庭“小氣候”溫潤著海南社會文明的“大氣候”,去年我省5戶家庭入選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
……
如何進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劉賜貴指出,要緊緊圍繞提升人的文明素質,要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遵紀守法、履職盡責、奮力拼搏、誠實守信、修德正風、志愿服務、孝老愛親,加強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爭做文明海南人。
精神文明建設,既要見人見精神,也要見物見環境。
風貌既關乎外在形象、也關乎內在品位,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五年來,圍繞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創建,海南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提升城鄉環境。
——曾幾何時,背街小巷、垃圾死角、露天燒烤、流動商販是海口飽受人們詬病的城市軟肋。2015年,海口啟動“雙創”,力爭用3年時間拿下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兩塊招牌。700多個日夜過去,坑洼小路平了,斑駁墻壁新了,衛生死角消失了,占道經營不見了,市容市貌和市民文明素養比翼齊飛。在2015、2016年全國測評中,海口市連續兩年排名第二。不久前,海口成功獲評國家衛生城市。
——曾幾何時,背負國際旅游城市盛名的三亞也面臨環境逐漸退化、風貌逐漸失控的威脅。2015年,三亞開展“雙修”“雙城”試點工程,向“城市病”宣戰。如今,三亞河變得清澈,成群的鷺鳥又飛了回來,重植的木麻黃、海風藤等原生植被為海岸線披上綠裝,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顯著的成效讓三亞成為全國“轉型中的典型”。
——曾幾何時,占據“博鰲亞洲論壇”和“三江入海”天時地利的瓊海并不能讓人一眼驚艷。2015年初,瓊海拉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序幕,城鄉變化讓人驚喜不已——道路變寬敞、環境變整潔、交通標志完善了、廢品回收站也變身文化廣場,“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瓊海實照。“三不一就”,瓊海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經驗在全國推廣。
文明花開香滿城。在海口、三亞、瓊海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之余,海南全面啟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15個市縣精心組織,大力推動;與此同時,通過開展以文明禮儀、文明環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經營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大行動”,既刷新了城市的“面子”,也豐富了惠民的“里子”。
城是文明城,村也要是文明村。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把文明生態村建設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有機結合,出臺《海南省文明生態村建設標準》《海南省文明生態村管理細則》,更加注重產業支撐,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標準化建設與文化特色相統一。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六大整治;在推動移風易俗方面,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大力提倡節儉養德,引導群眾過文明“公期”、黎苗“三月三”等,培育良好鄉風民風;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方面,持續開展“三下鄉”等公益活動,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
文明生態村創建,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素質,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助力脫貧攻堅,助推全域旅游。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創建文明生態村17270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81%。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放眼瓊州大地,精神文明建設正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弘揚社會正氣,凝聚發展力量。
“新的形勢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文明委主任肖鶯子指出,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我省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現象。“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省第七次黨代會描繪的宏偉藍圖,奮發進取、扎實工作,努力開創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關鍵時期,精神文明建設關乎全局、作用重要、大有可為。讓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沐浴在文明的春風里,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向著精神面貌、城鄉面貌、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的美好新海南繼續前行!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