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萍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中心對稱之美
——析斯克里亞賓《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Op.20)》的曲式結構*
高艷萍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是斯克里亞賓早期音樂創作階段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他早期音樂的創作風格。本文通過對《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曲式結構的分析,了解他早期音樂創作中對于古典奏鳴曲式的借鑒與創新,從而加強對作品的整體結構把握,并且為這部作品的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曲式結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著名作曲家、鋼琴演奏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1871-1915),于1896年秋開始創作他唯一的一部鋼琴協奏曲——《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Op.20)》,1987年5月完成,并于10月23日在敖德薩首演,由斯克里亞賓本人擔任鋼琴獨奏,并由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期間的老師薩夫諾夫指揮。如果不把從1896年夏天開始創作但并沒完成的《d小調交響快板樂章》算在內,這部鋼琴協奏曲是斯克里亞賓本人第一部以管弦樂總譜形式創作的音樂作品。
《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為奏鳴——交響套曲,分為三個樂章,協奏曲開頭鋼琴聲部持續的戲劇性動機預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體基調及其結構上的有機統一。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Allegro),升f小調,3/4拍。這一樂章快板的起筆清新自然,樂隊以簡短的引子為鋼琴的登場作好了調性和情緒上的準備。然后鋼琴奏出一個具有即興色彩的、絢麗的主題,樂隊很快將它接了過去,而鋼琴則承擔起伴奏和裝飾的角色,這是非常典型的斯克里亞賓早期風格的顯現。在這個樂章中作曲家并未強調獨奏與樂隊以及各部分間的強烈對比,而是突出優美流暢的旋律和精美雅致的裝飾音型。這一樂章中,呈示部的發展結構類似于呈示——展衍,通過主題動機的呈示,運用重復、模進、擴展等傳統手法展衍樂思。這不是最古典的呈示部結構,是俄羅斯音樂創作中特有的,在柴可夫斯基音樂里面也有很多這種“呈示——展衍”的創作手法。讓人感受到斯克里亞賓對管弦樂隊的駕輕就熟,以及對傳統創作技法與俄羅斯特有的創作技法相結合的巧妙之處。參見下圖:



第二樂章為變奏曲式,行板(Andante),4/4拍。在第二樂章行板中我們首先聽到的是由加弱音器的弦樂以柔和的音色奏出的主題,它有著民歌的淳樸風味。在這之后相繼出現了它的五次性格各異的變奏。第一變奏中由單簧管吹出變奏旋律,鋼琴伴以音域寬廣的裝飾音型。第二變奏的氣氛突然轉變的活潑,音樂具有了類似諧謔曲的性質。在第三變奏中,旋律移到了鋼琴的低音區,弦樂與之呼應。第四變奏中對旋律作了較大的變化;一直到第五變奏,久違了的主題才以原始形態最終出現在樂隊低音區,這時鋼琴再次承擔起裝飾的角色,晶瑩剔透的音色賦予音樂以華貴的色彩。
鑒于第一樂章沒有出現華彩段,第二樂章中鋼琴主要擔任裝飾任務,也可以認為此樂章中鋼琴擔負了傳統鋼琴協奏曲中的華彩樂段的任務,采用了交替的力度模式和快慢交替的速度模式,呈現出中心對稱的結構。參見下圖:

第三樂章為回旋奏鳴曲式,有節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3/4拍。采用了古典協奏曲中常見的回旋奏鳴曲式,即兼具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二者的特征。較為平緩的主題不時被激烈的爆發所打斷。在這里作曲家充分運用鋼琴的寬廣音域,挖掘出鋼琴恢弘燦爛的聲音世界。曲式結構如下:




如下圖所示,是一個簡化的曲式圖,可以清晰的看出,第三樂章整體呈現中心對稱的結構。其中,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分別各自呈現以副部為中心的、前后主部對稱結構。整體結構上,以展開部的副部為中心,前后呈示部與再現部中的各部分也互相呈現對稱結構。這一點體現了斯克里亞賓追求曲式結構的均衡和完美。

在音樂作品中,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不同音樂內容有其各自不同的發展變化,構成了一部作品的曲式。曲式是音樂內容表達的條件與基礎。奏鳴—交響套曲一般由三至四個樂章組成。三個樂章的奏鳴套曲是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奏鳴套曲的典型結構。三個樂章之間帶有某種“三部性“的特征,中間樂章與首尾兩個樂章在速度、調性上形成對比。第一樂章通常是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通常是慢板,運用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樂章一般用奏鳴回旋曲式、回旋曲式或奏鳴曲式。
斯克里亞賓在繼承傳統協奏曲的曲式結構基礎上,又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作曲家嚴格遵守三個樂章的對比關系,第一與第三樂章都是快板,第二樂章是慢板。調式上第一、第二樂章為升f小調,第二樂章為升F大調,調式表現為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與一般協奏曲結構不同的是,第二樂章作曲家使用了變奏曲式。有著純樸民歌風的主題,一共經過了五次性格各異的變奏。調性方面,第三樂章從升f小調開始,在完全終止之后,尾聲是在升F大調上陳述,最后結束在升F大調的完全終止上,結束在同主音大調上,形成了轉調終止。
作品整體呈現“三部性”的結構特點,第一、三樂章在速度、調性上形成呼應關系;就結構內部而言,作曲家則追求均衡和完美,第二、三樂章都分別呈現中心對稱結構。從這部作品我們能夠看出斯克里亞賓牢牢掌控奏鳴曲這一形式的創作技巧,也能看出其交響語匯的構造力和變奏的寫作技巧,奠定了斯克里亞賓中晚期音樂創作的曲式基礎。■
[1] 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姚恒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梅漢成.覺醒與繁榮-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藝術成長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016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項目《斯克里亞賓〈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在教學中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YJ201612070)
高艷萍(1986-),山東濟南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