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祥
(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江蘇 泰州 225500)
巧構物理圖景活融解題方法
王鳳祥
(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江蘇 泰州 225500)
高中物理問題的抽象性導致學生難于理解,高三物理復習涉及的知識多、覆蓋面廣,各式各樣的物理模擬試題量大如海,不少學生是“毫無頭緒、無所適從”,筆者以自身教學實踐,重點闡述如何巧妙構建物理圖景,靈活融入解題方法,以期給讀者帶來幫助.
高中物理;物理圖景;解題方法
在物理圖景構建的過程中,讓物理過程得以展現,幫助學生認清物理問題的本質,探尋其中的物理規律,靈活融入適當的解題方法,大大提升了高中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與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從案例分析出發,針對于在物理圖景的巧妙構建中有效融入適當的解題方法,從而解決物理問題的具體做法進行探討與分析.
1.在物理圖景巧構中融入類比與模型法
類比法主要是從不同的物理過程中探尋相同或相似點,發現兩者之間的共同或相似的性質與特點加以運用、拓展、延伸,啟發學生思維,強化學習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功效;構建物理模型是物理學習的重要基礎,有助于復雜物理問題的簡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1 如圖1所示,半徑均為r的兩個小球A和B,質量分別為m和2m,置于光滑水平面上,開始小球A由較遠處以初速v0沿著兩球連心線向靜止的B球運動,在兩球間距超過L(L>>2r)時兩球間無作用力,當兩球間距等于或小于L時存在相互排斥恒力F,若確保兩球不發生碰撞,試求:小球A的初速度v0滿足的條件?

分析在解決例1問題時可以構建圖2所示的物理圖景,物塊與小車之間的摩擦力類比于題中小球A和B之間的斥力;小車的長度類比于題中作用力范圍距離L;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球A和B不發生碰撞滿足:vA=vB,L+x2-x1>2r.
2.在物理圖景巧構中融入聯想與等效法
在高中物理解題教學中,聯想與等效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側重于體現轉化的思想觀念,其實質思想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新問題等效為熟悉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規律進行處理.



分析在處理本題時多數學生感覺無從下手,習慣于被圓盤轉動所困擾,從而難以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實質上本題中圓盤的質量是不計,學生只要聯想構建圖4所示的物理圖景,將題目中的物理問題等效轉化為質量分布均勻的直角尺繞O點轉動問題,令1位置所在的水平面為零勢能面,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即可快速解決本題.
3.在物理圖景巧構中融入整體與隔離法
整體法與隔離法是高中物理力學問題常用的方法,探尋整體與局部的共同加速度是解題的關鍵之處,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可以構建物理圖景,從整體角度求出加速度再隔離獨立受力分析,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求解相關問題,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一根輕質彈簧上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下端連接質量為m的托盤,質量為M的砝碼置于托盤中,如圖5所示,當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時彈簧的伸長量為L,若用手將托盤下拉使彈簧再伸長ΔL后保持靜止,在再次松手的瞬間砝碼對托盤的壓力為多少?(彈簧的形變均在彈性范圍內)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復習教學中,物理解題方法教學有機融入物理圖景之中是促使學生提升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應該借助于適量的實例訓練,不斷培養學生形成遇到問題靈活、巧妙構建物理圖景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讓學生快速獲取準確解題的方法,逐步提升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與物理規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益,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1]衡炳鋒.物理圖景教學法探索[J].生活教育, 2012 (20) :56-58.
[2]鄒文輝.如何培養學生構建物理圖景的能力[J]. 中學物理, 2014 (06) :15-16.
[責任編輯:閆久毅]
2017-07-01
王鳳祥(1977.07-),男,江蘇姜堰,中學一級,從事物理教育教學.
G632
A
1008-0333(2017)28-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