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鼎(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云南彝族音樂與鋼琴藝術的融合
——以《撒尼幻想曲》為例
劉小鼎(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在祖國西南部,居住著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熱情好客、勇敢勤勞的民族——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居住在云南的人數最多。彝族支系旁多,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生活習俗、思想文化,音樂和舞蹈豐富多彩。彝族音樂的共性與多樣性特點吸引學者們不斷的探索、挖掘,比如劉曉耕根據撒尼民歌創作出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
《撒尼幻想曲》是劉曉耕先生早期的一部作品,該作品保留了民歌的特色,作曲家改變了民族歌曲在器樂改編曲中旋律單一重復、結構短小、音樂形式較為簡單的傳統模式,巧妙的將彝族歌曲與鋼琴藝術結合在一起。此曲一度被選為1997年香港鋼琴比賽的必選曲目,受到國內外鋼琴學習者的喜愛。遺憾的是和大多數民族音樂作品一樣,現在關于這首鋼琴曲保留下來的資料不多,并且在舞臺上演奏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筆者認為其中的原因或許是民族音樂不像流行音樂符合當代大眾的胃口,或許因為民族鋼琴作品在鋼琴藝術的長河中還顯得很年輕,人們還沒來得及發現它們的珍貴,民族鋼琴音樂就這樣不經意的被淡忘。如今除了音樂專業的學習者、研究者,已經少有人知道《薩尼幻想曲》,網絡上基本搜索不到鋼琴家演奏的視頻和范本,連曲譜也不易尋。面對民族音樂文化在悄無聲息的流失,民族音樂創作和傳承艱難的現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如何保護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劉曉耕先生以彝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鋼琴作品有《撒尼幻想曲》《跳樂》《跳月調》,《跳樂》與《跳月調》創作于他在四川音樂學院讀本科期間,是他開始嘗試把云南民族音樂與鋼琴藝術結合起來創作的早期作品。《撒尼幻想曲》創作于作曲家本科畢業后,這時劉曉耕先生的音樂創作技法更加的成熟,以民族音樂為素材的創作靈感也更加噴薄。《撒尼幻想曲》以歌曲《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為創作原型,對其進行加工、改編而成。
《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這首歌創作于1953年,原是一首彝族合唱曲,是北京著名作曲家麥丁先生的代表作,由貴州著名詞作家范禹作詞。在云南,走到少數民族村、石林公園、彝家古鎮等地都能聽到這首歌曲。這首歌曲首演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和多位中央首長聽后都非常喜愛,大家感受到歌曲中反映出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生活,總理指示將它放入人民大會堂的迎賓曲目,成為了中國友誼邦交的象征。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世界奧運會上萬人同唱《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將世界人民的心連在一起。2016年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迎接來賓時選用這首歌曲。現在此歌曲被編入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音樂欣賞課程,培養孩子們對彝族音樂的認識和感知。石林縣將這首歌定為他們的縣歌。當年中央民族學院民族文工團組織了一個西南工作隊深入到云南省路南縣圭山,開展圭山彝族的藝術創作工作。范禹、麥丁、曾繁柯、梁詠,他們與撒尼人民一起生活、勞動,白天在農場打麥,晚上大家圍城一個圈唱歌、跳舞、彈大三弦。工作組搜集撒尼民歌,并把它們整理起來。在搜集、整理的工作中他們驚喜的發現了大量民族藝術文化,包括歌、舞、戲劇、史詩等,阿詩瑪敘事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收獲。
工作小組走到哪里都受到撒尼人民的熱情招待,村民們積極配合工作組音樂創作的工作,為他們唱歌表演、講述民間故事,當他們要離開時村民們紛紛挽留、甚至流下不舍的眼淚。撒尼人民真誠質樸的感情深深打動了工作組,他們改變了原先僅僅搜集、整理民歌的工作計劃,決定根據當地的生活狀態,根據他們的所見所聞為這個熱情洋溢的民族創作一首彰顯他們民族精神的歌曲。范禹先生看著眼前豐收的場面,將其真實的記錄下來,自然地寫出“路旁的花朵正在盛開,樹上的果實等人去摘……”這樣質樸的歌詞;麥丁先生在當地民族作曲家金富國老師的幫助下,采用當地的放羊調和金老師的一些旋律,創作出流于心田的曲調。詞曲天然合一,樸實又打動人心、優美且易于傳唱,成為了今天我們聽到的經久不衰的合唱曲。
《撒尼幻想曲》以奏鳴曲曲式結構創作而成,全曲旋律優美,保留了合唱曲吟唱的特點。全曲結構分為引子(1—13小節)、呈示部(14—74小節)、展開部(75—136小節)、再現部 (137—163小節)、尾聲(164—185小節)。
1.引子
引子部分(譜例1)主要是一級音與五級音交替進行,力度從pp跳躍到f、音區從小字四組跳躍到小字組,節拍由2/4變為9/16拍。力度、音域、節拍的反差和對比一方面使音樂一開始就富有戲劇性、沖擊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一方面活靈活現的描繪出了彝家山寨篝火舞會前的場景。氣氛神秘又歡快,青年男女踩著鼓點陸續出場;再一方面,體現出撒尼族音樂獨特的節奏和音樂特點。鋼琴模仿出鼓聲和大三弦撥奏的聲音。引子的最后兩個小節是刮奏,通過這個過渡把音樂帶入穩定的節奏,并引出之后的音樂主題。彈奏引子部分要注意節奏感的把握,三個樂句間要形成聯系和推進。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里,前兩個小節的重音分別在第二拍的第一個八分音符——E音、第四拍的第一個八分音程——E音,這是撒尼族的舞蹈節奏特點,重拍放在后面一拍,形成p—f的節奏。其余重音按譜面標注的彈奏,手腕放松模仿擊鼓的方法來彈這些重音。

2.呈式部
呈式部是陳述音樂主題的部分,一般分為四個部分: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1]。通過對比合唱譜不難發現此曲呈示部中的主部(14小節—38小節)來源于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旋律(譜例2),其中14—28小節是歌曲的主歌部分,28—38小節是合唱歌曲中的副歌部分。主歌部分在合唱表演的藝術處理中常常把每小節中后一拍(即第二拍)的第一個音處理成重音,唱起來更加抑揚頓挫,極具民族風味,語調活潑歡快,因此我們在用鋼琴彈奏的時候也應該將其處理成重音,把這個音突出出來。從音符時值來看,主歌部分前兩個小節的第一拍第一個音符是八分音符,時值較短,第二拍第一個音符是附點八分音符,時值較長,這樣前短后長的節奏型源自彝族的語言特點。錢康寧先生提出“屬彝語支之氐羌族群的節奏形態受語言音節的影響,不同程度的具有前短后長現象,其中以人口最多的彝族較為明顯,又以滇西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區最為突出”。[2]彈奏時要注意掌握這樣的節奏特點,使音樂具有走向,富有流動性。
八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


合唱曲中的副歌部分歌詞是“塞洛塞洛類里塞 洛里唉洛類”等語氣助詞,像是撒尼人民隨性的即興演唱,在合唱藝術中有些音處理得稍長、有些音稍短,有些加了重音,音高跨度較大,有跨越一個八度,使得聲音起起落落、變化莫測,神采飛揚。但是在《撒尼幻想曲》中的這一部分(28小節—38小節.譜例3),右手用均勻的十六分音符來表現旋律,左手和聲用八分音符均勻的行進,音樂節拍嚴謹、平穩,使得旋律線條器樂化,音樂較自然、平靜的流動,聽起來不像演唱藝術的處理效果,起落變化明顯。旋律主題與和聲的進行交融在一起,旋律隱藏在和聲中,因此彈奏時右手要突出旋律音F音、E音、G音、B音,其他音的力度要保持弱并且彈均勻。民族歌曲的旋律融入西方音樂和聲的創作手法,使民族歌曲鋼琴化、西方化。民族旋律的西方化讓聽眾有新的聽感體驗,產生出新的藝術效果,就像紅茶中加入了牛奶變成新飲品——奶茶。這一段的彈奏,作曲家注明了st accat o,用斷奏來彈奏,這樣既創新了原歌曲音樂表現形式又保留了民族音樂元素中的活潑與動力。彈奏時要保證每個音顆粒飽滿,手指三關節有高度的靈敏性和積極性。這一片段作曲家沒有標出表情記號,筆者認為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向,一種是借鑒合唱表演形式中的藝術處理,跟隨旋律走向,根據演唱時的氣息做呼吸,并且做細膩、豐富的漸強漸弱,把最高音做重音,使音樂聽起來符合聲樂化特點;另一種不做細致的呼吸,也不做漸強漸弱的處理,將十個小節的音樂片段看作一個樂句,連成一個整體,做階梯式的強弱安排,這樣音樂效果具有器樂化的特點。

3.呈示部中的副部
奏鳴曲呈示部中主部和副部常形成剛柔、動靜和明暗的對比,副部常在從屬調性上出現[3]。此曲副部柔美、寧靜的音樂形象和主部的熱鬧歡快形成對比,曲調也發生變化,從之前的降E宮調式轉入降B徵調式。隨著調式的轉換,音樂從明亮歡快的色彩轉入柔美、溫婉、靜謐的色彩,仿佛在描述青年男女談戀愛的羞澀與甜蜜。撒尼族的青年男女互訴心聲時不用三弦,喜歡笛、葉相和。男性用竹笛吹出嘹亮、高亢的音調作為呼喚,女性用樹葉吹出溫婉、柔細的音調作回應。彈奏時要模仿竹笛和樹葉吹奏的聲音,八三拍的節奏像少男少女款款走來的腳步。作曲家沒有標明連線的劃分,留給演奏者自由處理,彈奏時要先劃分出樂句,控制氣息,將樂句中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手腕要柔軟放松,將氣息傳遞到指尖。
4.展開部
展開部(75-136小節)是音樂形象矛盾沖突的中心,展開部的特征是結構的分裂和調性的不穩定。這部分的音樂素材來自主旋律的變奏,音樂表現舞蹈進入了熱鬧的階段,將氣氛推向高潮。作曲家在一個音樂聲部里安排固定音型不斷重復,模仿大三弦的彈奏(譜例107小節起右手,譜例4),另一個聲部是主旋律,并且不斷變奏,強弱對比明顯,高低音區對比明顯,變化較快(譜例中的左手部分)模仿舞步或獨奏樂器。這段音樂設計有撒尼族大三弦舞蹈的音樂特點。大三弦舞蹈的音樂特點有:第一,核心音群以dol m i sol為主,音樂中較多出現大三度和小六度的音程,很少出現純四度音程。音調轉化和變化繁多,形成旋律音調。第二,不同樂器在不同聲部,各有功能。常由吹奏樂器吹出變化的旋律,比如竹笛;由弦樂器彈奏固定的節奏和低音,比如大三弦。第三,音樂織體中出現吹奏樂器與弦樂器前后呼應,即一個領、一個和的結構關系。第四,多出現切分節奏。撒尼大三弦舞的音樂以即興為主,各伴奏樂器的旋律變化不大,并且旋律都不固定。吹奏樂器負責旋律,其他樂器負責對旋律聲部補充。吹奏樂器與弦樂器相呼應[4]。在這一段的彈奏中我們要注意節奏的把握,由于速度較快、節奏變化頻繁,很容易越彈越快,忽略重音,使音樂缺失韻味。還要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夠區分聲部,并敏捷的做出強弱變化,就像合唱曲中領唱與伴唱相互呼應,聲部分明一樣。

5.再現部
再現部(138~164小節)的主題旋律沒變,織體發生了改變,分解織體聽起來更富語言性、流動性,左右手琴瑟相和,音色可以處理得與呈式部不同,彈得更加柔美、細膩。
6.尾聲
尾聲(165~184小節)精神飽滿的表現出熱鬧歡騰的場面,像大三弦、口弦、竹笛、鼓等所有樂器合奏。彈奏時要注意強弱的層次設計,不能從頭強到尾,顯得很吵鬧,通常音域上行時力度增大,筆者認為可按作曲家音高及調性的變化的安排在165小節的力度做m f,從171小節起漸強,173小節為f,177小節為f f,最后的八度以排山倒海之勢,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氣,輝煌半音階下行。
我們國家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石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已有8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名錄,其中彝族撒尼敘事詩阿詩瑪、彝族大三弦舞、撒尼刺繡、彝族摔跤這四項被列為國家級名錄項目。民族文化、民間藝術、民族音樂是人類的“活態靈魂”它們記載著歷史。保護、發展民族音樂就是傳承文化、發揚著民族精神。《撒尼幻想曲》運用西方作曲技術、結合撒尼族文化風貌,將撒尼歌謠鋼琴化、讓世界更多的人認識彝族,感受彝族音樂,了解彝族文化。通過民族音樂鋼琴作品的研究能傳播民族音樂、保護民族文化,同時也能推進世界音樂的發展與創新,促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這項工作不容易,需要很多音樂工作者、民族學者不斷的梳理與創作;需要大家尊重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發展的歷史、理解民族的社會形態,并通過音樂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1]周弦影:劉曉耕彝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的多維度探.[D]云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5.
[2]錢康寧:探識云南少數民族民間歌曲的形態特征(提綱).民族音樂學與少數民族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
[3]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170頁。
[4]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171頁。
[5]師向寧:云南本土鋼琴音樂創作雜談——以《云南民族鋼琴作品選》為例.[J]學園.2014.
[6]段麗娜: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訪貴州省著名詞作家范禹.[J]文史天地.
[7]解珺然:阿細跳月與撒尼大三弦舞——彝族阿細人與撒尼人的民間舞蹈音樂的比較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