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卓瑪
大學語文與人文素養培育
◎達娃卓瑪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紛紛開展教學體制改革,追求課程設置的創新和授課方式的變化。在大學語文的課程設置上,相關開設學校除了堅持傳播人文底蘊、培養學生審美、創新教學方式等原則,也在尋求更加有效和多元化的方式。語文教學相比于知識的傳遞,更加注重的是大學生精神上的提高,肩負著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和提高的重任。新的時代帶給了現代的大學生更加嚴峻的挑戰,大學語文教育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社會的新的要求,推動他們成為建設國家和社會的新型人才,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文章在分析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的基礎之上,針對大學語文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作用提出建議,希望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的培育,當代大學生可以很好的適應社會、造福社會、建設社會。
一個人的人文素養主要通過他的知識儲備和他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出來,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和能力的全面概括。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重點應該放在幫助他們擺脫單一的思維模式,激發他們的學習情緒和創新意識,因為大學生涯是一個人快速積累知識和人生閱歷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需要他們能夠充滿活力的吸收廣泛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養成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盡快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和養成主動獵取新知識和探索世界的習慣。根據以往的經驗發現,大學語文教育確實可以通過經典作品的欣賞、經典問題的深刻探討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同時期其它知識的學習和后期的個人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因為語文課程是當前所有課程的基礎和我們獲取知識的根源,所以其在人文素養的培育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和效果,國家對當前各大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各大高校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對大學語文課程紛紛進行改革,追求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第一,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讓我們從過去的落后中擺脫出來,同時也消磨了我們的危機意識。安逸舒適的環境不利于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也不利于學生樹立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對國家的發展沒有責任感,導致個人的發展也不再那么緊迫。現代社會太過看重學生的學歷,反映到學生身上就是對文憑的盲目追求,忽略了自己的個人追求。沒有強大的理想信念的支撐,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泉,很難長遠發展。另外,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都處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之下,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步入社會的壓力大大增加,大家都忙著追求經濟利益,就忽視了個人素養的培育和提高。
第二,缺乏民族榮譽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對于新鮮多彩的外國文化,大學生是感受最深的一個群體,巨大的文化差異和外國相對簡單、輕松的文化氛圍讓很多的大學生迷失。社會普遍忽視了民族精神的傳遞和發揚,大家很快將民族自豪感褪去,轉而對西方流行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不知不覺中助長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入侵,我國的民族文化需要大家的廣泛重視,大學生需要重拾民族榮譽感。
第三,缺乏健全的心理人格。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人的心理人格的培養十分的重視,但是在傳統文化不受重視的當下,人們對健全的心理人格的追求也減退了。很多學生因為盲目的追求當下的流行文化,忽視了基本的善良于丑惡的辨別,行為不加規束,思想得不到提升,將傳統美德和基本的道德觀念拋之腦后,這種現象不僅嚴重阻礙了我國當代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也對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人文素養體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甚者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導致各類不文明現象和犯罪事件的發生。
第四,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識。我國在教育方針上,普遍采用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在高中實施的是分科教學,將學生按照文科和理科分開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的專業知識的集中獲取,但是卻是對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迎頭一擊。等到了大學,學生劃專業進行學習,接受的都是很有方向性的專業知識,人文教育作為專業的學科存在,但是在別的專業里,卻沒有了人文素養培養課程的一席之地。很多學校都忽視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為所有專業教育基礎的地位,由此引發的問題在廣泛的體現在大學畢業生身上,例如除了文學類專業的學生普遍遭遇的畢業論文的構思、行文、語言都差強人意的現象。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廣泛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和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只有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才能讓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不被束縛拳腳,不被外來文化干擾,幫助他們建立牢固、扎實的知識體系,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知識輸送的紐帶、文化傳播的載體,現代大學語文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首先建立起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語文教學不同于很多的其它學科,它相比于知識的傳遞,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表達和文化素養的培育,這種東西是不能簡單的靠知識儲備來衡量的,所以,教師的選擇尤為重要。也因為這個學科的特殊性,所以一名好的教師,除了可以更好的傳遞知識,他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的影響更是巨大。一名優秀的大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是一名學者,他不僅僅靠講課來構建學生的知識框架,靠文學名著來填補學生的思想內涵,更是用自身作為榜樣,從自己的身軀中、談吐里,折射出做人的智慧、學習的奧秘和文化的博大。在教學的方式上,教師也要打破傳統的束縛,適應現在的社會環境,利用全新的講課方式,可以更加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教師要依靠自己獨特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的分析能力,挑選出那些既容易被學生接受,又對學生的思想和素養又幫助的作品,同時,新時代下要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多方面的探討,爭取從傳統作品中解讀出新的富有時代意義的有價值的東西來,使得傳統之花重新綻放。借助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一批又一批人文素養深厚的人才,是新時代大學語文教育和大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解讀教材的人文指導因素
教學活動的展開是知識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個圈子里面不斷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所以,教師為了貫徹落實傳統文化的內在人文指導因素,將這些因素傳遞給學生,就需要科學的利用現有的教材資料和創造新的人文因素,使得學生在能夠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獲取其中的精華、提升個人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大學語文教育這個相對漫長的人文素養培育過程和有限的課時安排之間的矛盾,為了很好的中和這個不容忽視的矛盾,我們必須在充分考慮教學任務的基礎之上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必要的取舍。在課堂上,要做到教材的精益求精,留下那些富有時代氣息和階段代表性的篇目,向學生展示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深厚的文化底、高超的寫作方法和流暢的行文技巧,進而引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激情,對文化創作的興趣。在課堂外,也要廣泛的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行對于課堂上的精度和深度,課外的閱讀應該更加追求廣度,通過廣泛的閱讀豐富見識和內涵,開闊視野,獲得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只有通過課內課外的同時努力,才能順利的將學生帶到文學的殿堂,培養起他們的求知欲。
(三)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以往的教學模式表現出對應試教育的過度看重,這種做法嚴重忽視和打壓了學生的個人主管意愿,現在的高校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應該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身的優勢進而發現自身的社會角色并為之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應該做得是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技術支持,教師要做的是進行良心的引導,鼓勵學生的自我認知、創新意識、探究習慣。在引導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討論和辯論是幫助學生發現自我、發揮想象的有效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進行活躍的思考,也讓教師的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和教師雙方的發展。雖然我們的部分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需要更新,但是有些文化精髓卻是應該貫穿始終的,例如孔子語錄等,這些教材雖然文字不多,但是其中蘊含的哲理卻有很多種解析,這種富有哲理的語句也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在新的時代氣息下也會獲得全新的解讀,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新出路。
(四)實施合理的考評體制。
學習只靠老師的引導和興趣的激發是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的,通過合理的考評制度,充分發揮考評制度的激勵功效和施加在學生身上的適度壓力,可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提醒和警醒作用,避免小有成績的學生驕傲自滿,錯失人生機遇或者浪費了大好年華。當前學校廣泛采用的依然是閉卷考試的考評方式,這種方式將考評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上,從而忽視了學生個人觀點的表達和個人情感的表述,這種方式明顯和人文素養培育的新方式背道而馳,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觀點的表達。因此,我們要尋求考評體制的革新,將考評從單一的閉卷考試中脫離出來,可以通過平日的各種表現和考試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來進行考評。
大學語文課程是引導大學生培養人文素養的最重要途徑,所以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方式,改善大多數專業都不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與大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和將來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對以后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作為和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都影響頗深,所以,新時代下的大學教學建設應該充分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和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為祖國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也為以后的人才培育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