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康
藝術歌曲創作分析—以舒伯特創作為例
杜 康
由于舒伯特未能受到嚴格的藝術教育,所以他的古典音樂創作技巧非常貧乏。在他的作品中,古典音樂中的對位法使用的非常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歌曲創作時,只能憑借自身的感受、天真自由的曲調與和聲,但他仍舊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曲調的變換是極為豐富的。他用大小調以及各種三度調性的對比,來表現和刻畫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大小調的相互轉換。時常由小調轉入大調,有時也會由大調轉為小調,從而豐富歌曲的旋律。在他的聲樂歌曲伴奏中,伴奏是在主音上,但是歌聲的旋律卻不是結束在主音上,而是結束在小調的六級音上。
在黃自的歌曲創作中,他注重運用五聲調式來體現中國音樂的特色。這屬于中國音樂中一種獨特、唯一的風味。黃自的許多作品中,經常出現D商調式以及D羽調式,和弦經常采用三度重疊并且在內聲部中十二個半音音級出現。黃自受過嚴格的音樂教育,在他的作曲中調性的運用是非常嚴謹的,音樂通常結束在主和弦的主音上。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講,黃自與舒伯特在創作藝術歌曲中所運用的調性存在著較大差異。
舒伯特的作品,大部分描寫男女之間的戀愛之情。在浪漫主義時期出現了很多浪漫主義詩人。舒伯特在創作歌曲中,所用的詞都是由這些詩人的詩集所改編,舒伯特經常在看詩集的時候,創作靈感幻化成音樂,從他的筆尖流出。舒伯特有的作品是由德國的民間神話故事為背景改編,例如《魔王》就是以神話、敘事詩改編的。舒伯特結交了很多作曲家、歌唱家,他經常到歐洲各國旅游,感受不同的音樂文化,所以在他的歌曲中,形式是多樣融合的,時代性很強。
黃自是近現代中國的作曲家。從19世紀到20世紀,藝術歌曲發生了很多變化。黃自留學于美國,盡管他有些創作手法與歐洲藝術歌曲創作手法比較相似,但是在藝術歌曲上,黃自傾向于把中西方的音樂進行融合,并具有較強的中國民族特色。在黃自的選詞中多傾向于中國的古詩詞,表現形式也很多,思念、柔美的音樂比比皆是,革命歌曲也很多。黃自歌曲風格偏重典雅精致、細膩的抒發情懷,較少強調時代的主流氣息,所以時代氣息并沒有舒伯特強。
舒伯特的作品賦有情感,以不同的詩集作為創作基本。例如:《美麗的磨坊少女》中的歌詞:“流浪是磨坊小工的樂趣,流浪啊!是我聽見小溪潺潺而流,涌自巖石間的清泉,從山上流向山谷,多么清爽、清澈。”從這些詞句不難看出,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詞篇幅很大,并且都是敘述一個完整故事,把一個故事配上詞曲演唱。舒伯特在藝術歌曲創作中,運用大量的反復歌與通奏歌的形式,來作為藝術歌曲中情感的表達方式。
黃自的藝術歌曲中詞是短小、精悍的,他引用中國古代詩詞及現代通體詩,在黃自《花非花》、《卜算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歌曲的音樂語言短小而精悍,用古代的詩詞來表現細致的音樂。如果說,舒伯特的音樂語言像一部強大的史詩,黃自就是一本精悍的小說。他們的音樂語言,為藝術歌曲的不同形式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文學的傳揚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具有極其獨特的地位。在很多情況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伴奏與歌唱是同等重要的。舒伯特對于自己的伴奏,做了創造性的改變與發展。運用16分音符和三連音,輕快的節拍,使歌詞、旋律、伴奏相輔相成和諧地交織在一起,注重鋼琴伴奏的音型、織體、和聲、音色、力度等等。在舒伯特藝術歌曲作品中,鋼琴伴奏必須要與音樂旋律合二為一。在他的藝術歌曲中,伴奏并不是服務于聲樂作品,伴奏與歌唱不分主次并和諧交織在一起,從而完美地表現歌曲。
黃自的藝術歌曲中,伴奏主要以琶音音型為主,歌曲核心都較先出現,并出現在最前面的伴奏中,右手的主旋律根據情感的不同進行強弱的變化。黃自在音樂中的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并重點表現音樂的內容、形象。鋼琴的伴奏在黃自的藝術歌曲中,并不是與歌唱占用一半對一半的同等地位,必要的時候,鋼琴伴奏只起渲染和鋪墊的作用,音樂呼應在黃自的藝術歌曲中出現比較多。在黃自的藝術歌曲中,鋼琴的伴奏使他的作品呈現小品化。由此可以看出,歐洲藝術歌曲的伴奏形式與中國藝術歌曲伴奏形式存在著較大差異,盡管伴奏的形式不同,存在差異,但藝術歌曲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是相同的。
渭南師范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