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玥
淺析傳統年畫的文化精神
張昕玥
年畫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特有標志,年畫飽含著新春的吉祥、喜慶以的寓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無論是題材內容、表現方式,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年畫對民間美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傳統年畫 文化精神 傳播 繼承
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1]。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時長做夢在夢里聽到鬼哭神嚎之聲,所以導致夜不成眠,時間久了就生病了,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戰衣披掛地站立在宮門兩側為唐太宗守夜,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沒有再做噩夢。時間久了,太宗李世民體恤兩位大將太過辛苦,就命令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畫在宮門上,形成了最早期的“門神”。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的年畫。最早的年畫出現在漢代,在唐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時期稱年畫為“紙花”,明代時期又改為“貼畫”發展到鼎盛時期的清代則被稱為“畫片”,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一)選用吉祥物為年畫主題,表現人們將富貴、平安在年畫上的美好寄托
年畫的發展歷史悠久,每個時期年畫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都不盡相同,隨著每個時期的特點賦予了年畫不同的文化特色。神仙和吉祥物就是最早期的年畫題材,年畫出現的典故講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用將軍的畫像用以達到驅邪鎮宅的作用[2],因此在早期年畫上所用的題材主要有獅子、麒麟、鳳凰、仙鶴等代表著祥瑞的瑞獸,還有牡丹、搖錢樹等代表著富貴、聚財植物,但總體上來說都是為了富貴、平安和驅災辟邪,這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文化的傳承。
(二)選用日常生活為年畫主題,表現生活文化傳承精神
發展到明清時期,國家的實力也達到鼎盛時期,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足,所以為了表達當時的美好生活所以年畫的主題大多數是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場景進行詳細的描述,例如農民的辛勤耕種、重大的節日、和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趣事,最真實的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狀況,成為老百姓最樂于接受和喜歡的表現形式。并且,這種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年畫能夠將我國生活文化傳承精神表現出來。
(三)選用人物和故事傳說為年畫主題,寄托學習精神與祝福
人物和故事傳說成為了后期年畫主要選擇的題材,大多數都是就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事件和民間故事,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臥冰求鯉、鑿壁偷光等,年畫成為了普通百姓學習知識的途徑,從年畫中就增長了見識,年畫中所畫的英雄人物也成為了古代人學習的模范。年畫發展至今,年畫上主要表現的都是兒童題材,賦予年畫多子多福、早生貴子的美好期盼,寄托學習精神與祝福。
(一)傳統年畫起到了文化教育作用
年畫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標志,而人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體對年畫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在古代時期,只有一少部分的人能夠接受教育,而早期的年畫內容對英雄的人物事跡或者好人好事作為題材,年畫在當時就充當了教學素材的角色,通過年畫使很多人學到了知識,了解到了例如亡羊補牢、程門立雪等許多人文事故,填補了教育的空缺,對不能接受教育的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知識普及和道德教育,起到了文化傳承和道德教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傳統年畫傳承了民間風俗
最先出現的年畫題材大多數都是以驅邪祈福保平安為主要內容,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就是通過祭祀等活動來祈求家人平安的美好愿望,例如張貼門神、財神等。再后來通過秦叔寶等對歷史人物的事跡進行夸大神話的創作成為后期門神中的人物,年畫充分的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風俗的傳承。
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文化都非常豐富多彩,年畫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代表之一發展至今,傳統年畫的整體水平都是朝著衰敗的方向發展,已經很少有中國人會在乎在過年的時候是否有年畫的存在。曾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的傳統年畫,已經不再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已經逐漸在走向瀕危的地步。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年畫產地,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但是發展到現在,主要盛產傳統年畫的產地已經所剩無幾,各個地方的年畫傳承人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基本消失,年輕人都不愿意花費自己的終生去學習一門手藝,況且是現在不流行的手藝,即使學會了野不會有太多人去欣賞,養家糊口都是問題,所以導致大多數的著名年畫的技術都是后繼無人的狀態,傳統的技藝失傳,使傳統年畫產地都是名存實亡。因此,迫切希望人們關注傳統年畫表達的文化精神,宣揚中國年畫內涵,從傳統手工藝術中找到傳統文化精神的延續。
傳統的年畫技藝已經逐漸失傳,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連六七十歲的老人都已經不再對年畫感興趣,更何談將年畫這種傳統的文化進行傳承,在當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找到適合年畫的傳承方式,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1]許茂琦.現代審美視角中的傳統文化之創意——談梁平木版年畫的創新表現[J].四川戲劇,2015(8(:88~90.
[2]宋賽良,叢紅艷. 論平陽木版年畫文化內涵對動畫創作的借鑒價值[J].藝術科技,2015(3(:92.
(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