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婕
現代美學的藝術哲學化思考
遲 婕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西方的美學界出現了重大的變革,代表性藝術哲學家將美學的藝術哲學化深刻剖析,他們認為西方美學朝著哲學化的方向發展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必然趨勢,藝術學家們不能回避這一顯示理論,這也是這門學科的成長過程和成熟標志。本文從現代美學的藝術哲學化角度認真剖析,提供相關理論以供參考。
藝術學 獨立 西方美學 哲學
西方的藝術學獨立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因為在十九世紀西方的美學界產生的波動。在十八世紀之前并沒有所謂的Art,而是art,Art這一說法實在十八世紀末期漸漸形成的,這是藝術學獨立的一個萌芽,沒有這樣的發展也就沒有以后獨立的藝術學科。但是一個新興學科的出現和發展總會遇到各種的困難和挑戰,同時也伴隨著機遇。在十九世紀時,當工業革命改變世界的同時,現代社會正式降臨,那么就是說,現代藝術也是隨之而來了。現代藝術的最大特征就是對立于傳統藝術,現代藝術出現后對傳統藝術有很強的顛覆性,這對藝術學的獨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越來越清晰,對于藝術的獨立方向也越發的明朗了[1]。
我國最早開始意識西方美學這一變化并作出研究的是美學家朱狄,他在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一書中主要講述:“藝術”概念的歷史性變化;當代西方幾種主要藝術理論;藝術創造及各種藝術不同的存在方式;解釋作為再創造;藝術作品與審美經驗;藝術價值的判斷標準;藝術是進化的。從后來的再版后記里也表達出了他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他認為西方的美學中關于藝術哲學化的思想是一個趨勢,是藝術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而從西方美學家們的角度來看,他們早已透徹剖析了當代西方美學的發展狀況,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2006年明確的提出的當代美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三個發展方向,第一:藝術哲學美學思想;第二,自然環境美學思想;第三,日常生活美學思想。在西方,藝術哲學的美學思想較其他兩種比,起到了更加主導的作用,藝術哲學化其實已經有了替代的意味,總結起來看,西方美學藝術哲學化在以下方面表現的尤為強烈和突出:
首先就是美學之下,便是藝術哲學,有種“再無其他”的味道,就像我國美學家朱狄書中所寫:“可能是由于一種歷史的惰性,雖然美學的‘藝術哲學化’傾向日益明顯,但西方美學家直接用‘藝術哲學’的名義寫書的很少,絕大多數用‘美學’的名義寫藝術哲學。”
美國美學家彼得.基維便是其中翹楚。2004年,彼得.基維發表《美學指南》,轟動一時。若你細讀組成《美學指南》的論文的讀者,會發現更多的直接證實美學之興盛的證據。他們會在這些論文中發現一大批涉及面甚廣的主題,其討論不僅涉及美學中的主要問題,而且與眾多哲學議題相關聯,包括形上學、認識論、心靈哲學、語言哲學、倫理學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學核心領域。正如這些論文所表明的那樣,形成和維持這種關聯,是一個哲學學科在概念上處于令人滿意狀態的另一種標記[1]。
其次表現的更為強烈的就是,當下很多的美學著作已經開始“明目張膽”的采用“藝術哲學”的說法。之中較為引人注意的是謝林和丹納分別均以《藝術哲學》命名的作品,其中謝林的著作較為貼近藝術哲學,雖然其“藝術哲學”思考沒有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講述,但是其哲學氣息很濃。他在書中這樣寫道:“諸如此類理論的基礎,乃是法國人和英國人的心理學基本原理。他們力圖基于經驗主義心理學對美好者加以闡釋,并以啟蒙運動的觀點通常將藝術瑰寶化為烏有,猶如這一時期對待關于幽靈之說和種種迷信。”
最有表現力的,體現了美學中的藝術哲學化的重要表現就是,在整個學術界的絕大多數的美學相關言論及著作講述的都是藝術,美學與藝術哲學的區別越發淡化。西方的傳統美學在柏拉圖時代發展的較為豐富,美學問題涵蓋的藝術較為廣泛。雖然對于藝術是美學的研究對象這一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確始終沒有占據中央位置。就像“美的本質”問題,其實總結來看即是美學在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無論是美學家也好,哲學家也罷,在其表達和展現自己的立場和深刻觀點的同時都要正面歷史,對于歷史問題也是傳統美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美學發展至今,現代美學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不可謂不深,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學家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在囿于大家頭疼的、廣義的“美學”難題,而是開始研究和探討藝術的本質問題,開始覺醒,逐漸的將重心轉移到藝術邊界劃分的問題上來[1]。
其實與其說“異軍突起”,不如說“大勢所趨”來得貼切合適,這種重心的轉移,究其原因就如前文所說,便是藝術自身產生的問題造成的。現代藝術的興起打破常規,將藝術從外界規定的牢籠里釋放出來,自此,審美不再是藝術的定義,藝術的獨立性更強,藝術不在是藝術之外的控制目標,實現了藝術角度的獨立自主。最開始對這一問題有著清晰認識的人是赫伯特.里德。赫伯特堅信在不斷的發展和進化中,“美”不再是藝術的必然原理。就像他說的那樣,“美的就是藝術,不美的就不是藝術”這種簡單直接的思想無法詮釋藝術,同時對于我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展現是一種極大的束縛,是我們囿于現實,遲遲無法自我拯救和突破的根本原因。這種看似簡單粗暴的想法已經扭曲了藝術的中心思想,將美與丑與藝術捆綁,歸結于藝術的好與壞是對藝術的綁架,極大地妨礙了我們審美的同時也阻礙了藝術之花的綻放。其實,美與丑并不是藝術的全部,也無法真正意義上的解讀與詮釋藝術的內涵。無論是縱觀藝術發展史,或者是從當下世界范圍內的系數形態來看,我們將會驚訝的發現,大多數的藝術瑰寶,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是并不“美”的。赫伯特為了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直接將其著作命名為《現代藝術哲學》。他為美與藝術下了定論,那就是藝術與美并不是永遠統一的。這一觀點在二十世紀后得到了普遍驗證,藝術的重要變化也就是從美與藝術“分道揚鑣”時開始的,藝術曾經確以追尋美為目標,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不是最終。美學的藝術哲學化也是在美與藝術分崩離析是展現的越發明顯,在不斷的自我治愈時游離在美學的邊界,在其發展沒有規律可言的時候,哲學思想介入其中,拯救藝術與“走火入魔”之中,在藝術自我獨立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美學的藝術哲學化自此不可拆分。
美學藝術哲學化進場如火如荼,在這一過程中,支持和反對糾纏不休,研究和爭論也從未停止,漸漸的這段時間被稱作后審美時代時期。而目前藝術哲學自身的問題也是存在的,比如現在廣為流傳的“藝術的中結”的問題,而當今藝術的發展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新興觀念不斷涌現,藝術定義的邊界還在不斷擴展,漸漸有了一皆切藝術的發展趨勢。筆者礙于對于藝術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再次就不再贅述其各方面的發展趨勢[2]。
針對美學本身而言,其內在的藝術哲學深度同藝術學是否有必然聯系呢,在瑪克斯德索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中早就涉及到,在藝術與美學的灰色地帶,還應該存在一種藝術形式,這恰好論證了藝術之所以能獨立成為一個科目的關鍵。換言之,如何評定一門學科的存在就是以其固有的邏輯起點為研究對象。當今,德索所推崇的藝術形式,從藝術形態上分析,其實就是經過嚴格邏輯推理得到的藝術哲學。需要注意的是,科學完善的藝術形式,必須涵蓋其包含的學科門類。在黑田信鵬的《藝術學綱要》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嚴格論證了美學和藝術形式間的區別和聯系,在他的文章中所涉及的藝術劃分問題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伴隨人類認知能力和意識形態的不斷發展和健全,人類精神層面的追求日益增加,很多表面關系不強的藝術表現,在經過長期的鑒賞實踐過程中,被大致劃分為幾個主要的藝術形式和流派;但是對于劃分為具體學科而言,尚不能以一些經驗性的鑒賞經驗為主要依據,必須依靠大量的事實,此外,還需要對上述事實給予科學、合理且嚴格的解釋,從而形成新穎的理論系統。綜上所述,對于藝術科目的建立和形成而言,其形成規模和流派勢必是在長期的藝術發展歷史及各種藝術流派的交叉碰撞中,不斷被修改和完善的,加之藝術哲學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其獨立成為一門具備高度理論性的學科而言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更何況在長期的藝術鑒賞實踐中,藝術自身已經不斷地為自己積累了任何可以成為一門學科的基本素材[1]。
伴隨全新的藝術形式和流派的不斷發展和建立,新的藝術形式為具體的藝術表現提供了新的途徑和理論架構素材;此外,還對新的藝術形式使其成為具備藝術哲學的獨立學科不斷補充素材和證據,這同樣也是學科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證實自我的一個基本過程,將其遷移到具體的藝術鑒賞方面,必然成為藝術成熟的基本標志。上述基本歷程對于日后的藝術哲學發展擁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勢必會成為日后美學在藝術學方面不斷深入和融合的典型案例。就國內的藝術形式發展而言,和國外相比,其發展時間還非常有限,但經過中國藝術人的不斷推進和鉆研,以現代美學為基礎的藝術哲學形式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針對藝術形式進行理論研究時,國內基本依賴于西方資源,基本均建立在西方美學的前提下,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在西方美學的基本內容之上不能得到深入而詳細的展現,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中國文化的發揚。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建立我們自己的具備中國美學價值典范的藝術哲學體系,只有遵循這條發展道路,我國的藝術才能真正實現與哲學的深度融合發展[2]。
[1]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466~467.
[2]劉茂平.藝術學的獨立與當代西方美學的藝術哲學化[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27(:30~32.
(作者單位:銅仁學院)
遲婕(1988-),女,侗族,山東濟南人,碩士,銅仁學院,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