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鏝蕾
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研究
陳鏝蕾
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包括文化哲學興起的基礎、興起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興起和發展的具體歷程。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是文化哲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有必要對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研究文化哲學的興起,有必要追溯其興起的基礎,因為這是文化哲學興起的穩固而可靠的根基和前提。文化哲學興起的基礎包括文化哲學的歷史理論來源與當代理論基礎兩個方面。
(一)文化哲學興起的歷史理論來源:對于文化哲學興起的歷史理論來源的不同觀點,主要是對文化哲學發端早晚的分歧。學術界一般會以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為研究范本,探討文化哲學的歷史理論來源。目前有三種看法傳播得較為廣泛:第一種看法是認為文化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哲學,陳樹林持這一觀點;第二種看法則認為文化哲學始源于康德,邴正支持這種觀點;還有一種看法是認為文化哲學起源于19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康德主義,鄒廣文和許蘇民都持此種觀點。
(二)文化哲學興起的當代理論基礎:對于文化哲學當代理論基礎這個問題,學術界一般會通過揭示其具體內涵進行研究;還有學者會通過揭露文化哲學吸收當代理論資源的目的和方法,從側面反映文化哲學的當代理論基礎。
從第一種角度出發的學者,如衣俊卿認為,文化哲學當代理論基礎包括文化歷史資源、文化批判資源以及思想理論資源。從第二種角度出發的學者,如鄒廣文則指出文化哲學吸收當代理論資源的具體目的是研究文化實踐后的人文精神;霍桂桓進一步指出文化哲學吸收當代理論資源的具體方法是面向“過程”、面向社會個體的主觀世界以及面向人類社會。
關于文化哲學興起的基礎的研究,學術界總體上主要是從歷史和當代兩個不同的時間維度切入進行研討,完成相關的學術任務。
盡管有了基礎,文化哲學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興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文化哲學產生的條件。因此,研究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顯得十分重要。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大體上是首先討論文化哲學研究有無必要性,然后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對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論述。
(一)文化哲學研究必要性的絕對有無:學術界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定論,正如B.M.梅茹耶夫所指出的,對文化哲學的研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這個問題,有著兩種極端——一種是將文化哲學等同哲學史,另一種則十分看重開創文化哲學的研究。
B.M.梅茹耶夫進而提出其個人觀點,認為文化哲學不應與科學知識等同。
(二)社會環境的角度:對于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可以從社會環境的維度切入進行進一步探討。例如黃力之指出,文化哲學是適應當今時代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哲學理念;陳炎則具體指出,文化與哲學之間的聯系為文化哲學的生成提供了邏輯的必然性,民族與世界之間的外部影響為文化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可能性;丁立群更進一步點出文化哲學產生的三個前提:總體現代化的實踐訴求、“世界文化”理念、文化總體性世界觀。
關于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術界主要是先討論對文化哲學進行研究的必要性是否存在,然后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分析文化哲學產生及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要透徹認識文化哲學的興起和發展,必須追根溯源,了解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具體歷程。因此,對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歷程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學術界分別從文化發展史、哲學發展史,文化哲學自身發展史的角度整理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歷程,還進一步從當代社會現實的角度補充說明了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具體歷程。
(一)文化發展史的角度:如丁立群認為文化哲學的興起是文化走向自覺的結果;鄧厚玲則指出從文化進化論到文化相對主義,以及文化進步主義的發展歷史,進而從側面反映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歷程。
(二)哲學發展史的角度: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學者,一般會通過梳理哲學發展史來回顧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過程,如陳樹林指出,進入20世紀,在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系的大討論之后,學界開始了對“哲學科學化”的反思和批判,文化哲學的復興和回歸就隨之而來;蕭俊明同樣從這一角度出發指出,當哲學反思出現飛躍、哲學的方向和視角發生轉變的時候,哲學核心概念之一轉換成了文化,文化哲學就出現了。
(三)文化哲學發展史的角度:從此角度出發研究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歷程,學術界一般是通過整理文化哲學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只是不同學者論述上抽象抑或具體的不同而已。以下按抽象到具體的順序列舉學術界的相關觀點。鄒廣文回溯文化哲學的整個發展歷程指出,文化哲學從產生至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了;田成義和李楠明則進一步分析文化危機和文化哲學的興起,并指出文化哲學的未來走向是實踐的文化哲學;許蘇民則具體追溯到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的軌跡,從文化哲學的萌生期到西方文化哲學的產生——始于19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康德主義,再到文化哲學的生長期——新康德主義與現代西方文化哲學。
還有的學者特別指出從意識哲學或思辨哲學到文化哲學的這段發展歷程,如江天驥指出,在意識哲學統治了400年后,文化哲學才發展起來;肖建華則指出,20世紀以來,哲學由關注人的認識、思辨和理性轉向關注人類文化和人,思辨哲學開始向文化哲學轉向。
(四)當代社會現實的角度:與以上第三點“文化哲學發展史”的角度類似,從當代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研究文化哲學的興起與發展歷程,不同學者的論述存在著抽象和具體的表述區別,以下是按抽象到具體的順序來列舉學術界的相關觀點。李燕指出,文化哲學的興起與人類近代尤其是現時代的歷史境遇直接相關,文化哲學的興起也是人類歷史中不可避免的趨勢;陸杰榮也指出,文化哲學的產生有現代的生活根基,文化哲學是對文化世界的哲學探討;鄒廣文則更為具體地指出文化哲學由興起到成熟的社會背景有現代化浪潮、20世紀對理性的反思、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對于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歷程,學界主要是從文化、哲學各自的發展史,以及文化哲學發展史的角度梳理具體的歷程,還有一部分學者從當代社會現實的角度補充論述了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歷程。
關于文化哲學興起的基礎,在歷史理論來源方面,筆者傾向于起源于19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康德主義的看法;至于當代理論基礎,就需要具體而論,筆者認為不同層面的研究觀點各有其道理。關于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筆者認為文化哲學研究的必要性無疑是有的,因為這是文化哲學后續其他方面研究的前提和基礎,而從社會環境角度切入研究文化哲學興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是有其合理性的。至于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具體歷程,筆者比較傾向于從文化哲學發展史本身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因為這樣會更加切近文化哲學自身的發展歷史和軌跡,更有利于對文化哲學的深入研究。
從文化哲學興起到20世紀文化哲學成為一門顯學,國內外學者對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研討龐大而繁雜,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總體上來講,相關研究還是不夠全面或存在重復的現象,如對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側面的探討,缺乏正面直接的學術研究;再如,對文化哲學具體歷史進程研究的內容稍顯混亂,缺少對文化哲學歷史的專門、統一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第一,加強對文化哲學興起與發展正面、直接的研究;第二,對文化哲學具體的發展史進行系統的梳理整合。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510640
陳鏝蕾(1993-)女,漢族,廣東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