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軼卓
國產青春電影中女學生的獨立意識
呂軼卓
近年來國產青春電影掀起了一股青春熱潮,一直洋溢著青春無悔的旋律,并通過對青春往事一去不返的追溯與思考,迎合了大眾共同的對歲月重拾的懷念之味。在這些青春電影中,女學生的形象塑造和愛情主線的貫穿幾乎是不可或缺的青春電影元素,通過這兩個元素的指引,我們可以對近年國產青春電影中的女學生形象進行歸類,并探析電影中的女學生形象的不徹底的女性獨立意識及其所帶來的現實思考。
從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在國內各大影院上線開始,青春電影突然打開了通向大眾、通向市場的便捷之徑,并在港臺及內地迅速蔓延,刮起青春之風。國產青春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發展,《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電影很快占據國內電影市場的一席之地。在這些以青春回憶為題材的電影中,活躍于校園之中的女學生形象被觀眾熟知,并通過愛情主線的牽引為觀眾留下一個回憶的延展空間,以呼應其自我情感的徘徊與釋放。雖然在故事內容與表現風格上不盡相同,但它們內在的敘事策略與價值觀表達卻表現出了很大的相通性,如對現代都市生活空間的建構、對消費物欲的大肆渲染、對受傷心靈的情感撫慰以及女性話題的重點展示等。在這些電影中,女性,尤其是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女學生形象逐漸被編劇、導演重視,這些女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就是校園中的女學生,她們大多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憂患意識和女性獨立意識,但又由于不同時代的因素影響,表現出一種不徹底的、欲脫而難離的女學生自我意識的獨立與內囿。
第一,從大背景角度來看,歷史的不斷變化導致了每個階段的“青春”擁有不同經歷。在今天,女學生這一群體因大眾的審視更引人注目,她們是新世紀新女學生群體形象的代表,有一定的反叛意識,表現在對家庭約束的執拗反抗和對戀愛的執著;她們會明確表明對愛的需求、對性的不露骨的渴望。但她們似乎還依賴于男性,總將事業目標與戀人有目的的捏合。她們真正做到了幾十年前力圖走出父權制文化統治的枷鎖,卻終于還是倒在那沉重的鎖鏈之下的前輩子君所渴望做到的。即便如此,我們看到如鄭微、阮莞這些女學生們具備理性的自我認知,地位也逐漸被社會認可,卻依舊難離自我束縛,人格上也并未完全獨立。總的來說,青春電影中塑造的女學生呈現出一種不徹底的女性意識,她們嘗試去突圍枷鎖的束縛,但始終沒有完全擺脫,這與時代的約束不無關聯。
第二,這一群體希望突破圍城般的情狀,渴望通過自我獨立擺脫若有若無的依附狀態。愛情是青春電影中不可忽視的主題,女學生們在青春懵懂階段對愛情也滿懷希望,《匆匆那年》里的方茴對陳尋死心踏地的愛情追逐;《萬物生長》中白露對秋水那股炙熱的愛情之流;《同桌的你》里周小梔與林一交織的愛與遺憾等。她們在愛情路上會遇到糾葛與挫折,或多或少迷失于愛情之中,這一方面體現出她們本身共有的矛盾——既包含現代人的先進思想,也存留著中國傳統女性思維;一方面她們希望以自我奮斗實現突破,卻又不得趨向同流。她們努力嘗試突破“圍城”的狀態,試圖尋求一種解脫。方茴最終決定遠走他鄉學習深造;白露選擇與清華男攜手展開新一段戀情;周小梔與遠在美國的林一告別重新開始一段新生活……結局中不難發現,她們是羸弱的一方,會選擇一條并不自主的道路被動前行。我們不禁考慮到“娜拉出走”后近百年的今天,具有重要現實價值與意義的當代女學生群體,依舊沒有完全走出尷尬的境地,她們嘗試去自我獨立,似乎還差那么些火候。
第三,這些女學生希望克服自身弱點,用一種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不足之處,但結果并不理想。近年青春電影的總體風格大體是通過對青春的追憶以重拾歲月留下的痕跡,表現出活潑中散發哀婉的格調。周小梔在最后與林一的告白澄清了當年未能赴美的緣由,兩人好言而散卻給林一留下難言的苦悶,周小梔或許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挽回曾經對林一的傷害,但似乎是一種徒勞;方茴遠赴國外杳無音信,看似為釋懷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并審視自我以緬懷青春歲月,又或許是一種不愿面對的逃避;言蹊執著的夢想追求間接導致三名摯友車禍而亡,即便是重新站起來去面對窘境,但心靈上的創傷還是很難痊愈。青春電影有時刻意營造的憂郁、悲傷氣氛間接讓她們在逆境中更具備勵志的成長經歷,并通過這一群體表現出的令人憐憫的狀態博得觀眾眼球,用青春的痛以達到某種悲劇的美感。她們努力嘗試表現自己的痛處并審視自我的不足,但作為“弱勢群體”卻抹不去陣痛與創傷。這一方面是市場所需而刻意追求的青春傷痛之路,一方面也暗揭了這一群體在自我突圍方面困難重重和無力反抗。可以說,這種突圍嘗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今女學生們的自我訴求與價值指向,她們希望通過努力得到多方面認可。
近年青春電影的層出為我們提供多個角度討論市場主潮下的中國電影、研究青春題材電影的熱潮、探析懷舊情節的緣由。女學生這一群體,自身渴望獨立,但還無法完成自我價值的完全實現和個人理想,也正是這樣她們通過反叛、反抗的方式,表達普遍的無奈與不滿。她們內心渴望青春無悔、渴望愛情、渴望性格重塑、渴望事業有成、渴望自我獨立的目標沒有改變,她們同樣是女學生這一群體在當下語境中的有力的代言人。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