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真
(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沖突話語分析
肖 真
(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沖突話語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來界定會有不同的概念內容。它廣義上可指一種言語事件,例如爭論,反駁等;狹義上可指一種言語行為,如反對,不贊同。Grimshaw首次使用沖突話語這個術語,指爭論、爭吵、異議等言語互動過程。趙英玲(2004)認為,沖突話語即一方話語與另一方話語發生沖突。這種沖突表現為交際的一方反對另一方的言行、舉止、或就某人某事雙方持有不同意見,繼而產生話語沖突。本文在吸收以前對沖突話語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網絡交際和學術交流研究成果對沖突話語進行進一步探討。
2.1 國外沖突話語的研究
國外沖突話語研究比較全面系統。20世紀80年代,Jacobs& Jackson(1981)從言語行為和交際互動的角度認為日常語言中的辯論性話語既是一種言語行為,也是一種與他人進行言語的互動過程。他們認為從言語行為的角度,論辯就是一種以言行事行為,其以言成事目的在于實施勸說,然而該過程可能是曲折的,如出現話語對立和沖突。Allen Grimshaw(1990)對沖突話語作過綜述研究。美國著名學者Herring(1996)發現在機助交際(computer-mediate-communication,簡稱CMC)中的語用沖突現象,特別是網絡交流中表達不同意見和相反觀點時的性別差異。這類研究還有很多,無法逐一列舉,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2.2 國內沖突話語的研究現狀
國內沖突話語研究相對于國外而言,起步較晚,并且主要是從話語分析和語用學角度入手。趙英玲(2004)采用結構分析法,以社會學為基礎對沖突話語進行了論述。杜領利(2006)從雅虎聊天室中提取語料,運用話語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的交際主體在不同階段針對彼此的沖突所采用的語言策略。冉永平(2010)認為只要沖突得到協調或消解,人際交往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同樣,交際中的沖突與緩和隨說話人的話語和言語行為的選擇而相互轉換,并影響交際效果和人際關系,其制約機制和轉換機制是當代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2.3 前人研究的不足
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對沖突話語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理論、面子理論、關聯理論、順應論,偏重研究沖突話語的產生原因、語用功能、構建模式和解決策略等。然而這些言語交際理論忽視了言語交際中的動態特點。
在各國合作日益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際下的話語沖突現象越來越明顯。透過這些現象,人們發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出現一些話語性的沖突。例如,中國人自古以來提倡“謙虛是種美德”,所以我們在接受他人贊美時,總會先自貶一番來表示禮貌。可是西方國家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別人的表揚時,總會高興地說聲“謝謝”表示接受。正是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能帶給人們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差異。因此,為了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際下的沖突話語,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在網絡即時性交際中,一個話語可以收到多個回應,形成多個來自不同會話者的配對。這種多方沖突其實是兩方沖突在網絡中的特殊形式。正因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人們在網絡交際時的言語行為才能不受約束,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例如,網友們在微博或者貼吧等平臺上就某個熱門話題或某條新聞各抒己見時,沖突話語現象便隨處可見。而深入探討網絡交流的沖突話語研究也越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沖突話語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在話語分析研究領域,沖突話語研究還相對薄弱。正確處理沖突話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助于人際交往的良性互動,促進社會和諧。但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沖突話語就會拉大交際者之間的情感距離,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沖突事件的發生。未來我們在關注沖突話語研究時,應該對沖突事件和沖突言語有一分為二的意識。
[1] Grimshaw,A.D.,(ed.)Conflict Talk:Socia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Herring,S.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1996.
[3] 杜領利.網絡聊天室中沖突話語的分析[D].西南大學,2006.
[4] 冉永平.沖突性話語的語用學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2010(1):1.
[5] 趙英玲.沖突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2004(5):37-41.
肖真(1994-),女,漢族,江西吉水人,碩士,武漢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H030
A
1672-5832(2017)08-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