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龍 王 敏 趙迪雅
(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重視當代科技發展帶來的人文挑戰
甘小龍 王 敏 趙迪雅
(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偉人鄧小平曾告訴我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調的本意就是解放生產并發展科技。科技作為人類生存的理性手段,既促進了人們生產方式又提高了生門的生活質量。科技在日新月異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和挑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正與各種挑戰博弈——科技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碰撞摩擦出各種火花,以科學辯證的人文態度面對挑戰是我們必修課。
科技發展;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當前世界變化迅猛,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并將繼續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網絡的全球普及,智能產品的更新換代、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國產航母下水、龍芯的開發研制等等,都讓我們瞠目結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網絡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和生活工具,被人們廣泛接受,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由此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對于整個社會,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全球信息交互更為頻繁和緊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此獲得更為生動的詮釋;另一方面,對于個人來說,網絡的發達,為人們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和工作領域,幫助拓寬人們的視域,促進開發人們腦力,實現人們生活的更加便利,生活質量由此得到進一步的進階。科技帶來的一系列科技應用,創造了人類發展的新境遇。人類正靠著自身的智慧創造出一個不斷發展、繁榮的地球村。
科技發展進步的今天,每個人可以享受到那些歷史人物所享受不到東西,每個人沉浸在這科技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時,卻大大的忽略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危害。馬克思主義引領人們運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在面對科技發展這一問題時,人類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一切成果的同時,也不得不對其產生的惡果照單全收。科技這把雙刃劍,帶來的一系列嚴峻問題已不得不引發人們深思。
(1)現今社會,汽車隨處可見,不僅對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對大氣也造成了污染。普天下的生物都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科技產品”侵害,人類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顧其他地球生物的安危,這是自私的。退一步講,汽車對人類也有很大的危害。空調和電冰箱中的氟利昂也破壞著我們寶貴的大氣層。所謂的高科技產品把世界變得骯臟,死板,自由的大地被人類一點點吞噬,自由的天空被人類一點點縮小,自由的大海也被人類一點點侵占。
(2)當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和平外衣”的應景下依然藏不住“戰爭火藥”隨時爆發。先前原子物理理論的發展是的人類掌握了核能技術但是也帶來了廣島和長琦的核災難,帶來了人類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類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毀滅自己的能力。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具備了以前由上帝壟斷的創造生命的權力,可是在這也帶來了倫理的紊亂。
(3)工業文明過度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挑戰。對于工業文明,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工業文明,讓人們擺脫了對自然界的依附關系,獲得了相對的主動性和獨立性。[1]不可否認的是,工業文明同時帶來了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矛盾升級,糧食危機、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爆炸等危機,更是被貫以“黑色文明”的別稱。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弊端危險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否則我們人類可能最終會毀滅于自己的手中。
單純追求發展的人們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知道負面效應的層層疊出,人們蘇似乎才及時頓悟到:只有科技發展與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增長,才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達到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標,直到那時科技發展才有其真正的積極意義。
(1)挖掘科技領域的人文價值。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理性意識、實踐規范和理論闡釋,它既包含著對人的精神與價值的理性提升,也包含著對現實的人的立身處世的規范,同時包含著對人類生存命運及生存意義的終極關懷。是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與思考,是對人的命運、人的痛苦與解脫的關注與思考。在科技創造的新世界,人文價值也只不過是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一部分成果展現,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應當是相輔相成的。
(2)擬劃科技發展的人文價值目標。科技發展的主體是人,科技應用的目標也是人。人應當作為一切社會活動的終極目標,科技作為人類的一項重要的理性社會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解放創造所需的物質條件,科技發展的最終價值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帶來知識風暴,開拓了人類的眼界,增強了人類在自然中的生存力量;科技精神的巨大力量,使人類更加理性的看待自然以及自身,同時創造出多姿多彩的人類精神文化世界;科技創造帶來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了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人類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科技不斷開拓人類的視野,人類的活動范圍擴大,整個世界聯系空前緊密……凡此種種,不難看出,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文價值的實現。
(3)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科技精神中蘊含的科技理念、科技方法和科技應用等都是現代文明的核心思想,科技精神的不斷開拓創新,幫助人類從無知迷茫的宗教和傳統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人文價值追求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幫助人類創造輝煌文化積淀的重要元素。人文也應該是人類把握和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形式。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是孤立的,不可調和的,兩者正確的關系式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科學界優秀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孜孜不倦、勤奮刻苦、造福萬方,這種寶貴的精神,不正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嗎?
科技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進步,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科學與人文關懷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發展是造福人類千秋萬代的重要領域,人文關懷是造就人類燦爛文明的半壁江山。人類離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尚遠,離不開科學和人文兩者的共同發展。
[1] 趙士發,論生態辯證法與多元現代性—關于生態文明與馬克思生態觀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6).96-103
甘小龍(1990-),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中國地方農業科學技術史;王敏(1993-),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中國地方農業科學技術史;趙迪雅(1993-),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B15
A
1672-5832(2017)08-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