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梁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淺析華縣皮影的現實狀況
祁 梁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之下,華縣皮影已日漸式微,甚至幾度出現瀕臨消失的狀況。本考察小組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考察、采訪藝人,就華縣皮影的歷史、發展概況、制作工藝、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訪,希望通過此文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民間手工藝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華縣皮影;制作工藝;發展概況;傳承與保護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俗稱“影子戲”,“燈影戲”,“人頭戲”等。是用光照射獸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人物藝術。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于陜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華縣。因而可以說華縣皮影就是中國一切戲曲的總源頭,并在世界上享有“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且被世界多國的博物館收藏,在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制作過程大致相同,通常要經過選材料、描樣譜、雕刻、敷彩、燙平、聯綴等工序。華縣皮影廣泛借鑒了民間年畫和剪紙的制作工藝,采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極具形態美、做工細膩、美感極強的影人。
華縣皮影一般選用冬天宰殺的老牛身上的皮,除了頭部,其它部位的皮都可以制作,尤以四到六歲母牛的肚子和脊梁的皮最好。通常把牛皮用水浸泡幾天,進行刮毛、去脂處理,連續這樣四次后,將皮撐在木架上蔭干,晾到皮呈半透明狀。在尋訪中,我們看到汪天喜老師家里有好多這樣準備好的皮子。
皮子準備好后,手工藝人會根據皮子的質量大小決定雕刻皮影的哪個部位,進行制作前先將皮用濕布潮軟后,在特制的推板上撫平,然后將各種樣譜描繪在上面,一般情況下將好的皮用在頭、胸、腹部、其它較厚質的皮用在四肢,這樣會增加表演時的靈活度。接下來就是進行雕刻,華縣皮影比較重雕刻,雕刻也是皮影造型藝術美的重要體現。藝人的雕刻工具一般有刀、板、畫針、剪刀等。藝人的各種刀具的分工也很講究,需要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才能刻制出好的皮影。華縣皮影主要黃、紅、綠三種顏色,再配上墨色顯得更加柔和,華縣皮影大多采取以補色搭配作為配色的主要手法,或以大面積的綠色作底,點綴紅色的花樣,最后用墨色勾勒區分,從而獲得簡潔明快的效果,有經驗的老藝人善于配色,會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敷彩后就要給皮影脫水發汗,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并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現在的藝人通常是用電熨斗燙。
華縣皮影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精致的雕刻而獨樹一幟,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在學術界,華縣皮影造型工藝涵蓋了藝術研究領域的諸多方面,對中國美術的研究也有著極高的價值。華縣皮影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為人所愛,一些游客尤喜收藏。
本次考察時,我們也有幸看到汪天喜老師為我們示范如何刻皮,并給刻制好的皮影敷彩,皮影的上色的手法和國畫中的工筆畫設色手法很相似,類似分染的辦法。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汪天喜老師的部分作品,有關公、武將、貴妃等側面單目的經典形象,還有封神榜里的太歲,雕刻的技藝真是精妙絕倫。
隨著人們對民間傳統文化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加深,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目前,整個華縣共有4個完整的華縣皮影戲團。由于團隊的平均年齡也超過65歲,演出的次數越來越少,加之收入不高,使不少藝人處于半停演或完全停演狀態。另從考察中得知汪天喜老師在70年代初,便綴學跟隨兄長汪天穩學習皮影雕刻,后由兄長引薦拜全國著名皮影雕刻藝術大師李占文先生為師,經過多年的歷練,汪天喜老師掌握了過硬的雕刻技術。這么多年來,汪天喜老師先后也帶過很多學生,華縣雕刻皮影的藝人,最多時達到300多人,但是大部分沒有堅持下來。汪天喜老師也因年歲大了,視力逐漸下降,再過幾年也不得不停止雕刻。藝人年齡偏大是華縣皮影傳承和保護中的大問題。如果不抓緊培養新一代藝人,傳承將難以為繼。但如果沒有穩定可靠的收入,則難以吸引年輕人。
一直以來雕刻皮影是為皮影戲表演服務,但隨著表演市場萎縮,皮影雕刻倒顯出了勃勃生機,皮影作為我國的一種工藝產品,深受外國人的喜愛,漸漸地為收藏、旅游市場服務,成了“影存實亡”的局面。
自新世紀以來,國家制定了很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辦法。從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適當的補貼,2011年又經過調整,且省、市、區、縣也有自己的補貼,但補貼和目前飛速發展的經濟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反過來若沒有政府支持,皮影戲將很快頻臨滅絕。如果找不到讓傳統皮影戲于現代社會中流行的辦法,再多的扶持也是治標不治本。
在保護和發展華縣皮影方面,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實地考察,搜集相關資料并考證后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2006年6月,華縣皮影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3月“華縣皮影制作工藝”又被列入《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充分說明了政府部門對華縣皮影藝術保護的重視,但從至今的考察看,并不是十分理想。正如陳綬祥先生所說:“任何人為的保護都不可能不伴隨著各類效應與各種利弊,它的本質上都是一把‘雙刃劍’,舞弄得不好,會對民族民間文化造成更大的損害,甚至加速這些‘保護對象’滅頂之災的到來。”[6]
華縣皮影作為一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無論是雕刻、表演、唱腔,在全國同類藝術中都位居前列。有人說:“藝術應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而繼續發展和沉淀的。”縱觀華縣皮影的發展概況,目前華縣皮影形成了影戲式微,而影偶工藝品熱銷這一分離現象,還有藝人年齡偏大,政府投入不夠準確等,都不利皮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代的我們有責任促進影戲和影偶的共同繁榮、并使得皮影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實現文化與人的和諧。
[1] 趙農:《華縣皮影》,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第105頁。
[2] 趙國婷.淺談陜西皮影藝術與民俗文化特征.[J].中國美術館,2008(39)
祁梁(1994.07-),女,漢,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G247
A
1672-5832(2017)11-01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