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裝飾藝術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000)
?
淺析裝飾藝術設計美的要素
趙 麗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裝飾藝術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000)
設計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目的是解決人與環境的和諧問題。設計美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筑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的一門應用理論美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現代批量生產的產品,有著特殊的研究方法,設計美是設計美學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疇。產品的材料、結構、形式、功能是設計美的構成要素。
審美;設計;設計美;構成要素
引言
在美學發展的道路上,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在研究文學藝術審美問題的時候,意思到由技術帶來的不同的審美問題。中國社會現存的一些問題不完全是制度問題,人思想惡化也是根源性問題。凈化心靈,美化人生,并非幾句道德家言便可了事,談“美”成為一個緊要的話題。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勞動者或創造者具有更高的“設計美”知識的修養,使批量化生產的產品更符合人的需要,達到真與善的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1.1 “美”的概念
通常人們所謂的“美”大多就是指“好看”,可以讓人產生“愉悅”。有些哲學家主張“美”是心的產品。“康德以為美感判斷是主觀的而卻有普遍性,因為人心構造彼此相同。黑格爾以為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托爾斯泰以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4]。18世紀西方的美學運動以后,人們從技藝中分離出被認為是美學范疇的美的東西,并且把藝術作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1.2 “美”的本質
審美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美必須依賴于人類社會而存在。美的根源深深地蘊藏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當人的本質力量在實踐過程及其成品中感性顯現出來,得到關照后引起感情愉悅,人與客觀對象之間的審美關系才能形成。所以,“美的本質”是從根源上、從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條件上來追究美。設計美的體現是動態過程,而其達到的是靜態效果。
原始粗糲的器物或建筑等極少需要裝飾,滿足基本功能是其保證。但當造物逐漸出現審美的需求時,裝飾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2]。
在中國文化范疇中,裝飾藝術的前身可以說是“工藝美術”。裝飾是特殊歷史階段中創造審美的重要方法,也是工藝美術中的主要手段。“至于‘設計美學’,則因‘design’的鮮明的時間性和外來性質,與中國傳統有分離之嫌”。“它既有工,也有美;既包括生活日用品制作,也包括裝飾欣賞品創作;…它是融合造型、色彩、裝飾為一體的工藝形象”[3]。
3.1 材料美的要素
如何正確選擇和運用材料是直接關系設計美能否體現的物質載體,材料美必然是體現裝飾藝術設計美的第一要素。在我國數千年的工藝美術發展中,彩陶、青銅、唐錦、陶瓷等工藝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工藝文化,是我們民族工藝文化的驕傲。“審曲面勢,各隨其宜”是古代工藝美學的重要思想特征,也反映了產品設計的材料、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緊密關系,它們互相包含,互相影響。
3.2 結構美的要素
結構是組成產品的各種材料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總和。材料不同、結構相似的也能制造出相近的產品,所以結構決定著產品的根本性質。結構的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對結構的認識極大的豐富了人類對空間和體積的認識。在如今的裝飾藝術設計中,裸露結構表現法越來越多的被使用。有些產品因其內部結構的特殊性或外在功能需要,并沒有給裝飾設計留下余地。
3.3 形式美的要素
在物質逐漸豐富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產品形式美的體現,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形式又是體現產品自身特色的外在方式。全球化的發展,機械和科技的應用,產品的逐漸呈現批量化的形式,喪失自身特色。然而形式美又有獨特穩定性和繼承性。有一些優秀的產品形式被保存下來,創新發展。例如木雕藝術、陶瓷藝術,任然保持其基本形式,成為既經典又現代的藝術符號。
3.4 功能美的要素
人的因素是產品功能中的主導因素,功能美體現了合理的人—機—環境關系。裝飾也一樣,保持基本功能是它們的底線。功能可以劃分為:物的功能、對人的功能、對社會的功能和對環境的功能等。產品功能的改進,使更多人享受生活,享受現代科技成果。
設計美可以實現“真”“善”“美”三者的統一體現。設計的好壞關系到設計環境的優劣,設計美可以營造一個好的社會大環境。工業化帶來的現代設計問題,急需設計審美的研究,以改變批量化生產的機械產品的冷漠與無情,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這需要設計師了解設計美的構成要素,以人為主體,結合設計美感的心理因素,將科學、技術和藝術有機統一,物質和精神因素有機結合,再進行新的創造。
結論
設計美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當今的設計大環境急需整治。作為新一代的設計研究學習者,應承擔起精神家園的捍衛和護道的職責,增加知識的積累、實踐的經歷,找到正確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認識,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就設計美的構成四要素而言:
材料上,要熟悉材料的強度、硬度、彈性等物理性能和和品種類型,還要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藝技術。并因材施異,盡量發揮材料的特質,材料與設計之間合理結合,達到美的體現的目的。
結構上,現代設計提倡簡潔明快的風格,“少即是多”。在進行裝飾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傳統一些繁贅裝飾的形式。改變一味模仿傳統工藝結構的舊習,吸取傳統工藝的優秀部分,因時因勢發展創新,探索各種元素的新組合。
形式上,我認為目前國內的設計缺乏適合自己的形式設計,需要注重對舊形式的保護繼承。形式是精神的體現,注重傳統形式的繼承與發展,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會得到發揚。
功能上,裝飾藝術設計應注重“美”的價值的最終體現。離開人的需要,產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也是目前一些手工藝沒落的原因——沒有當代的功能價值。
[1] 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2] 蘇丹.工藝美術下的設計的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 杭間.中國工藝美學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4] 朱光潛.談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楊泓,李力.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6] 張夫也.外國現代設計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TU23
A
1672-5832(2017)07-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