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娟娟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
證明責任的含義
——具體案件視角下的舉證審視
伊娟娟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關于證明責任一詞,即眾多學者所說的舉證責任,在大陸法系國家對于證明責任的理論與內涵,主要有三種學說來解釋:行為責任說、雙重含義學說、危險負擔學說。
某年某月某日,顧客王某在某大型購物廣場購買高檔服飾一件,開具的發票寫明的出售方為本購物廣場,王某回家后發現此服飾有瑕疵,故返回商場退貨,而該商場售賣此類同款服飾的商家共有三家。由于當時保安處的監控軟件正在升級,并未留有王某具體的購物商店,三家店均否認王某在此處購買服飾,遂將發票的出票人即購物廣場訴至法院。法院追加三家商店為第三人,三家商店的代理律師均認為原告存在“掉包行為”,所持衣物并不是在本店購買,而原告當事人始終堅持有瑕疵的衣物就是三家店面中的某家出售,且所開發票為該購物商場。
基于以上的案情,大陸法系的國家多以羅森貝克的規范學說為基準①,羅森貝克先生將實體規范分為彼此對立的兩大類:一類是能夠產生某種權利的規范;另一類是與產生權利規范相對應的,妨礙權利產生或者對已經產生的權利賦予消滅的規范。權利主張方對權利產生進行舉證,而權利被主張方則對妨礙、受限、消滅事實進行舉證。依據以上邏輯進行分析,本案中的王某對購買服飾以及服飾的受損的事實加以舉證即可,支撐其主張的證據是兩項:一是物品的受損事實在購買時即已存在,店家在出售時存在一定的過失;二是購物小票,證明服飾的規格、款式,對于本案中的“第三人們”即三家店,要為此服飾并非本店出售的服飾加以舉證,舉證的方式是多樣的。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條第一款似乎并不肯定此學說以及舉證的邏輯性。該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此款的規定說明當事人肯定其主張以及對方當事人反駁其主張,都要積極舉證,只是有一個疑問:“反駁”是否包含“否認”。依據個案公平、公正,也可以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這便是典型的證明責任的倒置。我國的證明責任的含義,雖然在司法解釋中認可了雙重含義學說,但是我國的法律及其司法解釋卻并沒有認可并將規范學說作為證明責任的理論基石。
證明責任在實踐中的適用無非是證明責任的分配,但是依據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我國民訴體系中是否有證明責任的倒置呢?我國的證明責任的規定主要集中在司法解釋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中的舉證責任的分配,嚴格意義上說,并不全是證明責任的倒置,有的證明責任的分配只是注意規定或者說是強調規定。例如,動物的侵權致人損害的訴訟中,受害人就侵權的四要件事實加以舉證,并承擔舉證不能的證明責任;而加害人承擔的證明責任則是侵權案件中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但是在動物的侵權損害的構成要件中,由受害人加以舉證毫無疑問,只是將原本屬于加害人的證明責任,即免責事由的舉證也被明確規定了下來。按照規范學說理論,這是加害人應當舉證說明的,此動物侵權的損害訴訟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并未倒置,這只是法律的強調規定或者注意規定。而其余幾條中的確有典型的證明責任的倒置另外,例如,環境污染致損案件中,污染行為與污染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本屬于原告的證明責任,但是基于公平原理,考慮到原告舉證的困難性,被分配給了被告。這便是典型的證明責任的倒置。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以及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第九十條所規定的內容按照上文的分析,并不是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只是在誠信原則的指導下,以明文規定的方式促進雙方當事人的履行訴訟義務,便于提高司法效率,有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實。“誰主張,誰舉證”只是解決了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的問題。對于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絲毫未明示,僅憑六十四條的文字表述,推斷出其為證明責任的一般原則性規定實屬牽強。但是,《證據規定》第五條卻可以看做合同領域,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對于民事糾紛的其他領域,法律及其司法解釋卻無明文規定,僅能適用“誰主張,誰舉證”。這不僅沒有民事訴訟體系邏輯上的“形式美”,對于整個立法技術來說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證明責任在法律上的效果是使具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承受敗訴的不利后果。由此可以看出,證明責任的法律效果是證明責任的一層含義即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的產生。
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的實現是需要嚴格的環境條件的,因為它的發生會使一方當事人承受敗訴的風險。此理論是由德國法學家漢斯普維庭的觀點,構成真偽不明的環境條件是:
(1)原告已經提出有說服力的主張;
(2)被告也已經提出實質性的對立主張;
(3)對爭議的事實主張需要證明;
(4)所有的程序上許可的證明的手段已經窮盡,法官仍不能獲得心證;
(5)口頭上的辯論程序已經結束,上述的3項或4項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
當真偽不明的環境條件具備時,法官不得因事實不清而拒絕裁判,而是會在判決中明確由承擔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敗訴,并負擔敗訴所引起的其余不利利益。
我國建立完整的證明責任的體系不僅有利于實踐,而且對于法律邏輯來說也具有體系上完整性,構建證明責任的一般原則,輔以證明責任的特殊規定對于我國的民事訴訟理論的發展無疑是巨大地推進與完善。
注釋:
① 江偉、邵明:《民事證據法學》(第二版),201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 江偉、肖建國:《民事訴訟法》(第七版),201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江偉、邵明:《民事證據法學》(第二版),201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伊娟娟(1993.02-),河南許昌人,畢業于安陽師范學院,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
D925.1
A
1672-5832(2017)07-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