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鑫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
?
《容閎》翻譯實踐報告
于雅鑫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
本論文是一篇翻譯實踐報告,翻譯的是一篇名叫《容閎》的人物傳記,是一散文。散文的特點就是在敘事中夾雜著抒情,作者在夾敘夾議中也流露出一些個人感情色彩。在《容閎》這篇人物傳記中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描敘了容閎的生平經歷,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作者對其的愛慕之意。原文中作者采用樸實流暢的文字和簡潔緊湊的結構描寫容閎這位愛國主義者,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但要把握散文的特點。還要打破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結構,提煉主要信息,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在翻譯主體性的指導下,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采用了直譯加注法、增譯法、拆分法等翻譯方法,力求原文對等。
《容閎》;翻譯實踐
1.1 譯者主體性含義及其在散文翻譯中的應用
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題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譯者主體性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全過程,具體地說,譯者主體性不僅體現在譯者對作品的理解、闡釋和語言層面上的藝術再創造,也體現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的文化目的、翻譯策略和在譯本序跋中對譯作作預期文化效應的操縱等方面。翻譯活動中要考慮原作者和譯者等多方面的因素,翻譯其實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而且翻譯文學作品,光傳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韻味、意境和風格。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品,翻譯后還應該是藝術品。
1.2 譯者主體性在《容閎》翻譯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容閎》這篇散文中作者運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容閎這樣一位愛國者的欽佩和愛慕之意,在翻譯過程中,每一位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都會調動靈感、感情、想象和思維與原作進行交流,對于原作的理解也就無可避免地存在主觀性,所以,翻譯實踐中會根據自己對原作的感想和理解進行再創作。比如在《容閎》翻譯實踐中,譯者查閱了有關容閎的背景知識,認真閱讀了原文,把握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及原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再根據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認識水平,掌握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體會原文的深層涵義。
本章是此次翻譯實踐報告的主體部分,主要是在譯者主體性理論指導下,在處理翻譯中出現的難點時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和典型案例分析。
2.1 直譯加注法
在翻譯中不免會遇到文化意象詞,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上存在不同,而要想實現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翻譯時有時需要采用直譯加注法,這樣既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又有益于目的語讀者了解。
例如1:原文“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對祖國始終充滿了愛”,在此句中“炎黃子孫”,外國讀者不知道什么是炎黃子孫,所以在翻譯的時候采用直譯加注法,保留炎帝和黃帝的形象,譯為”a descendant of Yandi and Huangdi”,但是這種譯法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讀者來說,還需要加注說明,加上’Yan-Huang:referring to Yandi and Huangdi,legendary rulers of China in remote antiquity,ancestors of Chinese people’。
2.2 合譯法
就句子結構而言漢語的句子就像竹子一樣,形狀是一節一節的,每一節說明一件事情,而后連成一體。而英語則像一棵樹,有主干,有分支,主干、分支有機地結合闡明事實。所以在漢譯英時需要整合句子的意思例如:在這篇文章中開頭介紹容閎時原文為“容閎,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公元1912年,號純甫,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本句如果不進行結構調整,整合出主要信息,按照原文結構進行翻譯,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前提下,譯者發揮主觀能動,翻譯時把容閎的“號”提到前面,而將他的出生地點和日期合并,譯成形成“Rong Hong,his literary name Chunpu,was born in Xiangshan(now Zhongsh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in 1828 and died in 1912.”這樣就形成一個主干突出,結構緊湊、意義完整的陳述結構,符合英語句子的結構,英語讀者也比較易于理解。
2.3 省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法結構、表達方式以及修辭手段上的不同,有些詞語或成分在漢語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照搬到英文中可能會多余,所以在漢譯英的過程中要用到減詞的方法,所以要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適當地刪減一些詞語,其意思包含在上下文里面,其意義在譯文中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原文中“容閎長年學習生活在國外,大學畢業后,他的生活習慣和氣質,都已與中國同胞截然不同?!痹谧g文中省略了主語,“Having lived and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many years”用分詞短語既表示了原因同時省略“主語”也是一種很地道的英語表達法。
總結
在本次翻譯實踐中,在充分了解原文特點明晰文意的基礎上譯者在翻譯主體性理論指導下,選擇最合適的理論來指導具體的翻譯活動,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但是,由于筆者自身認識的淺薄有很多地方分析的還不到位,案例分析的不夠全面,所以還需要反復實踐練習,靈活運用翻譯技巧,提高翻譯技能。
[1] 董曉波,《翻譯概論》。北京:北京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
[2] 董娜,《基于語料庫的“譯者痕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2010。
[3] 孫致禮,《新編英漢互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K250.6
A
1672-5832(2017)07-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