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馬別克·別肯
新疆高校“民漢合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朱馬別克·別肯
新形勢下,大力推進新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有利于保障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新疆各大高校落實推進民漢合宿是加強各族學生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徑之一。因各民族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操縱不同語言,擁有不同生活風俗習慣,民漢合宿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及時有效解決其存在的問題,才能保障有效推進新疆高校民漢合宿工作。
新疆高校 民漢合宿 問題 對策
目前,新疆共有大中專院校39所,本科院校13 所。從學生生源來看,每年都有新疆南北部乃至有內地學生,民族構成中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民漢合宿對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學生來講是一種文化的交融,同時它也是各族學生之間實現民族團結的橋梁。新疆各大院校自從2014年以來大力推動“民漢合宿”工作,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另一方面也總結出了工作經驗。
“民漢合宿”分配模式中,新疆絕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是“4+2”模式、“3+3”模式,也就是說4名漢族學生跟2名民族學生住在一起,3名漢族學生跟3名民族學生住在一起。本人利用個別訪談、座談會的方法,學生對“民漢合宿”的看法、滿意程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表示對“民漢宿舍”政策很滿意,都認為通過民漢學生的混住,可以相互學習對方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許多民族學生也表示,“民漢合宿”對他們的漢語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當然,部分學生表示反對“民漢合宿”,主要原因有語言溝通障礙、生活習慣的不同等。
(一)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語言溝通是人際交流的橋梁,在民漢合宿中,部分學生表示,因語言上的溝通障礙,很難跟對方進行很好的交流。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語言學習的分類上歸為三種:一是民考漢,即從小到大跟漢族學生同班學習,在大學期間民漢合宿中跟漢族學生交流最好;二是雙語班,即全民族班級雙語授課,在大學民漢合宿中跟漢族學生語言交流較好;三是民考民,即從小學到高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授課的學生,大學民漢合宿中,跟漢族學生語言交流能力較差。
(二)各民族文化中的沖突
因學生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在文化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內地漢族學生和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漢合宿中文化沖突普遍存在。
(三)學生個人生活習慣的影響
生活習慣具有民族特性也存有個人因素。在跟被訪談的學生交流中發現,有些學生因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導致各民族學生之間的生活矛盾,嚴重時出現相互辱罵和打架事件。主要問題有:一是作息時間的不一致。很多漢族學生習慣早睡早起,而部分民族學生比較喜歡集聚聊天、唱歌跳舞,影響同宿舍學生按時休息。二是宿舍衛生較差。因個別學生不做值日、抽煙、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原因,造成整個宿舍衛生極差,影響學習和生活。除此之外,夜間宿舍內打電話,半夜看足球比賽,客觀上不喜歡跟對方住在一起等因素日益積累,造成各民族學生甚至同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排斥和互不尊重。
(一)完善“民漢合宿”分配模式
無論是民漢合宿模式還是分配原則,必須通過認真的研究和長期的計劃進行分配。在分配工作中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同年級、同專業之間進行分宿舍,這樣民漢學生之間有共同話題,也有利于促進相互學習。二是學生生源上進行統籌考慮,因新疆漢族學生相對于內地漢族學生來講,對民族學生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因此,民漢宿舍中要有新疆本地漢族學生。三是要在宿舍明顯的位置上標識出班長和團支書的信息,發揮班干部在宿舍中的積極作用。學生干部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民漢合宿分配中要有學生干部。
(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民漢合宿”問題
民漢合宿中避免不了各種問題,對此要建立解決“民漢合宿”問題的專項小組,一是要定期開展宿舍長大會、學生代表座談會等,總結和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二是輔導員、班主任要長期進學生宿舍了解并解決民漢合宿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三是對個別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宿舍,必要時進行適當的調換。
(三)豐富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一是多開展以語言學習為主的文化活動,比如雙語學習、讀書會、文藝聯會等形式的活動能夠促進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能力。二是對民漢合宿中表現良好的宿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作為推動民漢團結模范。三是加強宿舍文化建設,舉辦“衛生、安全、健康、文明”宿舍的評比活動,通過宿舍評比可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促進民漢同學們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設宿舍文化。四是以宿舍樓為單位組織體育活動,如拔河比賽、足球賽、籃球賽等,從而加強民漢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增進了民漢同學之間的友誼。
[1]劉志宏.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狀及社會功能初探[J].社科縱橫,2013(12).
[2]黨潔.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狀及對策[J].文化與教育,2016(2).
(作者單位:新疆工程學院)
朱馬別克·別肯,男,哈薩克族,碩士,新疆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