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張文杰蔣達全張庭華*
(1.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海口 571158;2.永川區何埂初中 重慶 402100)
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相互銜接的瓶頸與問題管窺①
羅利1張文杰1蔣達全2張庭華1*
(1.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海口 571158;2.永川區何埂初中 重慶 402100)
學校體育課各個階段的課程內容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又是相互有銜接的整體。現我國出現了學校各個階段體育課程內容銜接不當的問題,出現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現象,使得各個階段的體育教學重復、脫節,以至于體育教學出現了不盡人意的教學效果。該文以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為研究支點,對其內容銜接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比較與分析,提出了在新課標目標的指導下,應該精選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內容的非階梯性和內在邏輯性,建構規范、合理、科學的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體育課程 內容銜接 問題
就以2016年海南省中學生體制調教課為例,在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中,有73.1%的教師選擇了球類項目,15.4%的教師選擇了田徑項目,7.4%的教師選擇了操類,3.8%的教師選擇了武術,其中籃球占46.2%、足球占19.2%,排球占7.7%。教師在選擇教材時主要集中在球類項目,且教學內容出現了沒有遞進的重復現象。初一老師在教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高三的老師也在教相同的內容;初中老師在講足球腳內側踢地滾球,高中老師也在講。同一個區域,初中體育教師和高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如此雷同、“有默契”,這個現象是巧合還是“心有靈犀”,還是教學內容銜接上出現了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1.1 目標設計錯亂,致使內容選擇迷惘
自《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中小學《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各學段體育教學并未達到一個有效銜接,各學段難以完成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二者課程目標領域銜接不連貫,理念與目標基本相同,缺乏實質性的區別,只是程度上存在差異。當前很多教師存在著目標設計錯亂、模糊不清,胡亂選擇內容的現象,經常出現:初步、基本、大部分等模糊不清的詞語,致使目標設計不準確,無法觀察和測量,所以也就直接導致了內容選擇迷惘[1]。學校體育教學既要有階段性,又要有連續性。目標具有統領內容的作用,目標設計錯亂,自然也就不能體現目標統領內容的本真含義。
1.2 教師職業倦怠,缺乏合作和思考
根據實地調查了解到,很多學校都要求體育老師以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但實際老師們備課的質量不高,只是在囫圇吞棗、應付了事,這實際上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一則表現為:教師間也缺乏合作和溝通,你上你的,我上我的,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當然也就喪失了相互探討教材傳承的空間,學校各個教材之間也無連續性,出現嚴重的重復性現象。二則表現為:沒有系統地研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鉆研體育教材教法。所以當前課堂出現了放羊與科學放羊式教學“橫行霸道”的現象。
1.3 教材本身固有的頑疾,沒有前后鏈接
重復性是體育學習的重要特征,但重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包含遞進,沒有遞進的重復教學是無效的教學。這種遞進包含了技術、技能、技巧和技藝的逐步提升過程。筆者研究教育部出版的中小學教材,發現前滾翻、后滾翻、傳接球等,從小學到高中,反復排列,沒有難度上的變化;小學到大學都學習籃球的接球、運球和投籃,沒有重難點的變化。
溯本求源,在于教材的編著者缺乏系統的考量,各個階段缺乏對教材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認識,任意取舍教材,實施單打一的教學,造成學生知識技能的脫節[2]。沒有根據水平目標的變化,沒有揣摩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教材本身的缺陷,也嚴重影響著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問題。
1.4 體育技術技能的形成,本身具有先天的非邏輯性特征
體育教材的排列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順序型,如后滾翻、前滾翻、立定跳遠、蹲踞式跳遠、走步式跳遠等,這些是先后順序的方法;另一種是并列式,教材本身之間沒有什么邏輯上的固有順序。例如很多的球類項目之間就存在著這種關系。一個學生可以先學習籃球后學習足球,也可以先學足球后學籃球,因為各個運動項目之間主要呈現的是并列關系,而非邏輯關系。
運動項目的可替代性,為體育課實現模式多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和隨心所欲地選擇學習內容提供了方便之門。也正是因為體育教學內容具有不嚴密的邏輯性,有些項目不存在先學什么,后學什么的關系,使得體育教師不知道先到底要選擇教什么,也就出現了體育教學內容廣而泛、粗而淺的現象。
1.5 出于安全問題的考慮,人為地放棄了很多有價值的教材
眾所周知,體育課是在學生進行各種運動的過程中進行的。這種獨特的教育形式,很容易導致一些意外的傷害事故。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體育課也不能為安全而“折腰”,因為正是這樣的運動項目鍛煉了學生的思想品質,豐富了學生的鍛煉內容,提高了學生的應變能力,關鍵是我們如何面對這些運動項目。我們強調安全,但我們不能回避困難,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去應對。例如:學校給學生購買保險、體育教師強調保護措施,加強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等,采取積極方法應對。
1.6 場地器材的局限,嚴重地影響了教材內容的選擇
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器材不僅存在著配置的數量不足,而且在規格上也一直沒有改變,在實際使用中也存在著明顯的成人化、競技化現象。體育場地稀缺,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場地器材的限制,嚴重地影響了教材內容的選擇。學校應該根據各個階段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購買適合的器材,盡最大可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鍛煉需要。
1.7 對新課程缺乏理解,出現新瓶裝舊酒現象
體育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十多年了,有的地方執行得好,但是也有的地方執行力度不夠。很多地方在執行新《課標》的時候態度消極,據部分體育教師反映,由于新《課標》未對教學內容、學習評價等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給廣大中學體育教師在如何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實施中無從下手、一籌莫展,一時還無法適應。喊的是新課程,但上課仍舊是老套路,我行我素,不能體現不同水平目標的銜接,不能在不同水平目標下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1.8 缺少專門的中小學教材,致使水土不服
我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的設計是否具有合理性,關系到學生在體育課上能否真正掌握與進一步提高技能。我國目前對體育教材各學段協調發展與相互銜接沒有統一的要求和規定,使得小學至高中的體育教材表現出教學內容相互脫節或缺乏聯系,甚至重復性的教學現象[3]。為了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等領域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我國應該建立一套系統的、相互銜接的、針對性強的體育教材內容體系,這對全面實現體育教育各領域的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在新課標目標的指導下,體育教師應該克服職業倦怠,明確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充分考慮教材的邏輯性和內在的聯系性,加強教材內容的創新,讓學生真正愛上體育,養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
(2)運動項目的可替代性,為體育課實現模式多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新課標的要求,精選體育教材,不但要考慮內容的健身性、科學性和使用性,還要以人為本,切實考慮學生的年齡和心理需求,便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習慣。
(3)有關部門多加強一線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使新課程的理念落地生根。
(4)在統籌體育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階段的特點,編寫針對性強的教材。
[1]張庭華.海南省首屆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述評[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5):85-89.
[2]馮建民.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應有效銜接[J].中國學校體育, 2010(12):55.
[3]沈祖炎,易學善.城市中小學校體育教學銜接問題初探[J].浙江體育科學,1983(2):40-44.
G807.4
A
2095-2813(2017)04(c)-014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2.147
羅利(1993—),女,漢,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體育。
張文杰(1979—),男,漢,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
蔣達全(1979—),男,漢,重慶人,本科,中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張庭華(1972—),男,漢,遼寧鞍山人,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E-mial:zhangtinghua6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