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
(中山大學體育部 江蘇蘇州 510275)
潮起潮落,朝夕更替,時光的腳步不緊不慢,社會的發展生生不息。高校作為社會發展的前沿地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充分的利用其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等職能,為新形勢背景下的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新要求的人才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不同于其它國家的是:體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認識-了解-融合-引領四個階段。而在融入我國的過程中存在著中國特色、中國困惑、中國之路。如何積極融入全球體育產業領域發展,為全球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提供中國思路、中國方案、中國結果是我們可以開展的探索。
我國體育產業領域的萌芽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這一時期迎來了以足球項目為首的火熱市場,以及較為初級的體育用品加工業。21世紀初期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社會民眾對體育產品多元化的需求引發了我國第二次體育產業發展潮流,這一時期體育產業所涉及的領域主要是職業足球和職業籃球,以及體育用品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三階段也就是我國深化市場經濟制度的頂層設計下,更多的項目走上市場化探索之路,且這一時期的不僅僅是運動項目職業化,更是囊括運動項目所涉及的培訓、電視轉播、賽事運作等諸多領域;除此之外,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運作也在其中,資本滲透體育產業的勢頭依舊強勢但是有所理性。《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將超過3萬億,有團隊測算了2008年我國體育產業精準從業人數為317.09萬人,2016年從事體育產業的人口數量不超過430萬,要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則未來5年平均每年需要增長30萬。由此可見,一邊是火熱的體育產業市場,另一邊是供不應求的體育人才培養。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得我國體育產業又快又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本論文探究的重點。
首先,我國體育產業領域的發展依托著整個大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與繁榮,其發展的形勢緊密的聯合著時代背景。第3次世界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時代的到來,這就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具備最基本的信息化思維和方法。
其次,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主旋律,結合國內社會民眾發展需求、國家政策導向、社會資本推波助瀾,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這也就意味著高校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的培養也要逐步的強化學生的市場化思維和相關技能。
再次,當我國市場化的腳步搭上雙創順風車的時候,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正是激發我國體育產業能量、釋放我國體育產業活力,實現我國體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破題之道。這也就意味著,當前我國體育產業與管理的人才是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唯有不斷創新、開拓進取才能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
加之,習主席“一帶一路”、亞太經合組織等一些列的區域性、全球性的經濟活動的發起、全球治理觀、全球經濟共同體的提出合作互贏、共利共享的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被充分認可與接受,進而引發新一輪的熱潮。因此,高校培養的體育產業與管理方面的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國際積累、國際經驗、國際思維,立足國情,胸懷世界。
我國體育管理學本科專業1985年成立于武漢體育學院,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前后開設體育產業與管理相關課程的院校已經超過30余所,且囊括體育院校、財大、師大及綜合性大學共同培養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的多元主體格局。培養層次涉及到職業教育、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階段劃分。在我國高校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培養中,不少院校尤其是體育學院不僅注重學科、科研發展,更是注重教師、學生團隊融入政府及社會組織體育的社會化推廣中,實現自身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職能的發揮。當然在全球一體化持續加強、全球治理觀持續滲透的社會背景下,不少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給予教師、學生們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開闊眼界、提升技能的平臺與機會,并且幫助他們成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早期,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有極少數的會從事體育相關工作,且局限于政府部門為主,如今,體育產業與管理的人才除了會去政府體育部門工作以外,不少都會加入體育產業行業。當前不少體育產業的高層人士及體育產業公司HR反映,我國體育產業與管理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著實操性較差、復合型不足的水土不服狀況。基于此,本論文提出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小型社會的”大學來說,應該充分建立為引領和支持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對于高校培養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來說,現有的變化和調整依舊不足,需要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新定位。
科研成果表明: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是現代教育的辦學規律,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培養也應該積極與社會各界探索“產學研”平臺運作機制,激發“產學研”運作成果,使得體育產業市場成果與體育產業科研成果相映成輝,培養出全面發展、技術過硬的人才。
在筆者的實地調研中發現: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存在著一種尷尬就在于政府體育部門工作名額大多都是安置退役運動員;各個高校的體育人才培養也都是以教育學為導向,就剩下體育產業公司的需求和自己創業兩條路徑,且這些畢業生在體育產業公司工作中無論是基礎的銷售能力還是相關的人事、運營工作崗位均存在諸多的水土不服。如果說自己創業的話,體育產業與管理背景出身的學生由于缺少一技之長,很難開展體育教育類工作,而體育賽事類的工作目前來看限制雖有所打開,但是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這一資本云集的市場依舊存在不少的壁壘。因此,人才培養可以考慮與競技體育、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交叉,強化這一部分人的體育產業從業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體育產業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發展階段都存在著巨大的潛力,但是并不妨礙我們站在長遠的視角發展自身。在世界的競技體育領域、職業聯賽領域、群眾體育領域均發聲是我們所有人的期待。我們更要從當下的體育產業與管理人才培養著手,使他們在起步階段就具備國際化視野、國際化思維,自然也就明白了向著國際化標準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體育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奠定了體育產業的發展的基礎,體育發展的根本就在于人才的勝任力,為社會發展提供最前沿的情報信息,不斷調整自身目標、定位,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是高校體育產業與管理學科設置的出發點與回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