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寧,王 鵬,李福仙,高矗群,陳晉玲,蘭熙鋌
(1.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2.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4.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軟科學研究?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我國民族養老研究文獻的系統回顧
張開寧1,王 鵬2,李福仙3,高矗群4,陳晉玲1,蘭熙鋌1
(1.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2.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4.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為了解我國民族養老的研究現狀,基于國內權威數據庫,檢索了1985-2017年間公開發表的中文文獻;基于世界衛生組織“積極老齡化”理論,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保障、健康和參與3個維度進行系統梳理。結果表明,我國少數民族養老研究文獻總量明顯少于漢族,但數量在逐年增加。32年間共發表345篇學術及學位論文,研究范圍正逐漸展開。我國少數民族養老針對積極老齡化3個維度的相關研究還相對少,其中保障是研究較多的領域,當中有關保險的研究居多;與健康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少,研究質量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民族養老健康服務文獻中有若干關于服務需求的研究,而服務供給研究尚未得到應有關注;參與是目前研究最少的維度。由此可見,在積極老齡化3個維度下,民族養老研究在拓廣領域和加大深度方面的空間都十分巨大。
少數民族;積極老齡化;保障;健康;參與;文獻計量學
1.1 研究框架
2002年,世衛組織發布了《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由此積極老齡化逐漸成為新形勢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理論、發展戰略和政策框架。積極老齡化是指為了保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保障盡可能發揮最大效益的過程。其政策框架包括3個重要維度,即強調要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健康、參與、保障”水平[1],確保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料與保障,不斷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積極老齡化為更好地破解老齡化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新形勢下老齡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因此,本研究以積極老齡化為框架,結合中國國情,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梳理目前民族地區養老研究相關文獻,分析各個學科研究者對“保障、參與、健康”的關注程度,并總結研究現狀和特點,為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研究視角和內容等提供參考建議。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學和專題文獻研究的方法[2]。回溯之前發表的中文少數民族養老相關論文,發現第一篇論文出現于1985年[3]。因此,本文以1985年為起點,以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國內四大權威數據庫為數據源,對1985-2017年4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少數民族養老相關文獻,采用“關鍵詞”“主題”“高級”等多種策略對文獻進行檢索,以降低文章的漏檢率,提高查全率,保證數據來源的科學性。進行檢索、統計、梳理、查重、篩選后,獲得與其密切相關的正式發表中文學術論文及學位論文文獻。在此基礎上,以“積極老齡化”框架為基點,圍繞保障、健康和參與3個維度,通過專題文獻分析法,對我國民族養老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
2.1 民族養老相關文獻的基本情況
我國1985年1月-2017年4月32年間公開發表與民族養老密切相關的中文學術論文經過系統檢索和去重篩選后,共有學術論文及學位論文345篇。我國關于老齡化應對和養老相關的學術論文總量正逐年增加,雖然針對民族地區居民養老的研究明顯少于漢族的,但總量也在逐年增加(見圖1)。
基于世界衛生組織“積極老齡化”的視角,再次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上述345篇文獻進行再次檢索和梳理。結果顯示,與積極老齡化“保障、參與、健康”3個維度密切相關的文獻共有183篇,占53.0%。其余162篇論文,多與養老文化、模式、倫理等主題相關,占47.0%。183篇論文中,總共有773個不重復的關鍵詞。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民族”“養老”“養老模式”等。

注:由于2017年尚未結束,本圖顯示的文獻數量截至2016年12月31日
圖1 1985-2016年民族養老研究文獻年度分布
2.2 保障的相關研究
積極老齡化中的“保障”是指通過對社會、經濟和人生安全權益與需求的保障,確保老年人有尊嚴地安享晚年[4]。結合中國國情,本文所研究的保障,主要是指作為國家發展進程中重要制度安排的社會保障。在183篇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的民族養老相關文獻中,與保障相關的文獻研究主要涉及“養老保險/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兩大塊。
2.2.1 社會保障問題得到關注相對較多,多集中于保險的研究
“養老保險/養老保障”著重探討民族地區各類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現狀、困難及問題,并從政策視角提出進一步健全完善的建議等。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軍人保障及其他補充保障等[5]。保障部分主要從“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兩方面進行文獻研究。表1顯示了根據保障相關的關鍵詞、主題詞查詢到的文獻篇數。在183篇文獻中,與保障密切相關的共有141篇,占77%。其中,共有17篇碩士學位論文針對“養老服務”(5篇)、“養老保險”(8篇)和“養老保障”(4篇)等主題進行探討。暫未發現博士學位論文。773個關鍵詞中與保障相關的關鍵詞有14個。141篇保障相關文獻中,研究較多的是保險方面。以“養老保險”為關鍵詞或標題的最多,共30篇,占總篇數的21.3%。其次是“養老保障”相關的文獻,有29篇,占總篇數的20.6%。最少的是福利和救助方面。與“福利”相關的文獻中,有作者在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村為例,進行了少數民族農民養老方式的研究[6];有研究者則從農村五保戶供養和農村低保2個保障方面入手,對西藏農村社會保障現狀進行了分析[7]。以小見大,以案例入手討論民族農村養老相關的社會保障問題,是這兩篇研究文獻的共同特點。與“救助”相關的文獻只1篇。

表1 保障相關關鍵詞出現詞頻數及文獻篇數
2.2.2 與民族養老保障相關的研究集中在部分少數民族
141篇文獻中對“養老保障”的研究多集中在彝族、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及維吾爾族上。探討“養老保險”問題的文獻大多與壯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和彝族有關,探討“養老服務”問題的文獻大多與朝鮮族有關。可見,在少數民族養老保障相關問題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彝族、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其次是朝鮮族、壯族、土家族、苗族及回族。而對于阿昌族、東鄉族、黎族和哈尼族等幾個民族的文獻研究較少。其他少數民族的養老保障研究尚未見報道。
2.2.3 養老服務及其評價體系研究非常少
養老服務是養老保障中的一大研究熱點。如表1所示,在141篇文獻中,有23篇講到養老服務,占16.4%。除了一些文獻從較寬泛的角度談“養老服務”外,有部分文獻更進一步地從“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和“旅游養老服務”幾個視角對“養老服務”進行分析。部分學者也會把“居家和社區”與“養老服務”結合在一起,共同分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統計發現,居家養老服務的文獻共有3篇,社區養老服務1篇,機構養老服務1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1篇。不論從哪一種養老模式下分析養老服務,大部分都是從日常生活服務、醫療照料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方面進行討論。此外,要了解不同的養老服務是否能真正滿足養老需求,就需要一個標準。文獻中對此標準進行研究的文獻極少,在23篇養老服務相關的文獻中,只有1篇是從養老服務政策評價指標的角度進行研究,該文獻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實證分析,非常有參考價值[8]。但現有研究還遠遠不夠,需加強對整個養老服務評價體系的研究。
2.3 健康的相關研究
2.3.1 文獻數量少,質量提高的空間巨大
對少數民族養老文獻關鍵詞頻的統計,能客觀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關注焦點。民族養老文獻全部773個關鍵詞中,與健康相關的關鍵詞僅涉及14個,僅占1.9%。如表2所示,根據這些關鍵詞和主題詞,最終在183篇論文當中檢索出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研究文獻40篇,占21.9%。在這40篇健康相關的文獻中,探討“生命質量/生存質量”這一主題的文獻最多,共14篇,約占35%。在這40篇文獻中,大多為現狀描述、案例研究和文獻綜述,高質量的干預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非常少見(見表2)。

表2 健康相關關鍵詞詞頻數、主題詞詞頻數及文獻篇數
2.3.2 健康服務需求方面討論較多,服務供給方面關注較少
積極老齡化離不開健康服務的支持,而健康服務兩個重要的方面是需求和供給。在已有少數民族養老相關文獻中,專門探討“健康服務”的文獻幾乎沒有。討論健康服務需求的文獻有一些,但都是在討論其他主題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碎片化地表達出一些健康服務需求。相比之下,關注健康服務供給的文獻則少之又少。
2.3.3 文獻主題比較寬泛,聚焦點不夠
這40篇與健康相關文獻囊括的主題大都比較寬泛,尚未呈現出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深入系統探討的主題。即便針對國家目前推行的重要養老政策,如醫養結合等,也沒有發現相關研究。國外與健康相關的一些研究熱點,如醫學素養等,亦沒有在這些文獻中體現。
2.4 參與的相關研究
積極老齡化中的“參與”是指改變老年人是社會負擔的消極觀念,老年人根據需要和可能繼續參與家庭、社區和社會生活,并繼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參與是積極老齡化定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維度,而迄今為止我國少數民族養老研究的文獻中,圍繞參與所做的研究是最少的。183篇文獻中僅有2篇直接講到參與。其中一篇,強調多元福利主義,文中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參與。該文強調在養老事業中,政府不可能也不應當大包大攬,養老的格局應該出現供給主體多元化,由家庭、社區、政府等共同承擔起養老的社會職責[9]。另一篇主題是民族地區宗教的參與。該文圍繞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養老參與行為的方式、途徑、發展可行性等關鍵問題,探討了少數民族宗教救濟倫理的價值成因與當代適應性[10]。
積極老齡化強調,老年人應當有意識的保持自己在家庭、社區、社會生活中的參與,既對保持自己的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也能夠為民族地區的社區發展、社會建設貢獻老年人的智慧和力量。同時,讓老年人有意識的積極參加社區、社會活動,有利于真正實現我國政府倡導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11]。圍繞著老年人在家庭社區、社會的參與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構建民族地區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民族地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
3.1 積極老齡化的3個維度框架下,目前得到研究最多的是保障
研究表明,3個維度下,保障得到的關注度最高,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然而,目前社會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險,而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方面的研究還非常少。這主要契合了我國社會保險型的社會保障模式[12],目的在于覆蓋最廣大勞動者,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與其他福利型國家相比,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我國還尚未能提供更多的福利服務。因而,目前在183篇民族養老的文獻研究中針對福利這一塊的討論也就少之又少。
在民族養老相關的文獻中,探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文獻在幾個險種中最多,達23篇。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不斷的從碎片化向一體化發展[13],從2014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合并以來[14],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文獻已有5篇。針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尚未發現。總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重,民族養老中老年人不同階段和處境的保障需求不斷增加,尤其需要更加健全的老年人救助制度和福利制度,從而為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但目前探討民族老年人救助和福利的文獻遠遠落后于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有待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3.2 健康維度的研究還非常有限,質量有待加強
積極老齡化框架中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就是健康。然而,現階段我國民族養老文獻中涉及到健康的學術論文數量明顯不足。為數不多的幾篇文獻集中探討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問題和照護、護理問題,而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慢性病、老年病等為關鍵詞的文獻幾乎沒有。健康老齡化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適應社會能力3個基本要素[15]。然而,現有民族養老文獻討論生理健康的占多數,討論心理健康的只有2篇:一篇是關于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另一篇是關于照護者的抑郁情緒。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并沒有過多探討。此外,健康服務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已有文獻中,專門討論健康服務供給的文獻幾乎找不到。很明顯,在我國老齡化形勢下,民族地區健康服務的供給問題仍然是一個極其重要卻尚未得到關注的領域。
健康相關研究的聚焦點也亟待加強。如健康素養是國內外學術界近年來討論的重點,然而目前我國民族養老文獻僅有1篇文章談及。我國老百姓健康素養水平普遍偏低,目前僅為9.48%,民族地區老年人甚至更低[16]。健康素養評價指標已納入到國家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之中,作為綜合反映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評價指標。然而,在積極老齡化框架下,健康素養問題也沒有過多的研究。
3.3 參與是一個重要維度,應給予更多關注
社會參與機制是以社會公眾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對社會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的自覺認同為基礎,通過對社會發展活動的積極參與實現發展的過程和方式。目前在少數民族養老文獻中很少涉及到參與這一重要維度。養老問題是公眾關注的民生問題,但現在發力的多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特別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的提供應該具有特殊性,整齊劃一的舉措并不真正奏效。在少數民族地區,首先是服務對象具有特殊性,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這些也影響著他們對養老方式的選擇;其次是其所居住的地理位置特殊,有的住在高寒山區,有的住在平原盆地。所以對其提供養老的公共服務供給也應具有特殊性,服務應符合他們的需求,必須積極爭取他們的參與配合,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適合民族地區養老的服務。應該說養老服務社會化、多元化是民族地區養老服務未來發展的方向,而這一切都需要公眾的社會參與。
3.4 民族養老研究小結及展望
在積極老齡化框架下,對我國少數民族養老32年相關中文文獻的系統回顧表明:面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我國關于老齡化應對和養老相關的研究總量正逐年增加。雖然針對民族地區居民養老的研究總量明顯少于漢族相關研究,但民族養老的文獻研究也顯示出其研究總量在逐年增加,研究的范圍正逐漸展開。但是研究范圍、領域和深度亟待挖掘。從聯合國積極老齡化的理論框架出發,老年人保障、健康與參與是值得研究的3個重要范疇。結合國家發展戰略,開展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的民族養老研究意義重大,在三個維度拓廣領域并進行深度研究的空間也非常巨大。例如可考慮進行民族農村地區真正實行醫養結合所需要的保障政策體系研究;重視民族老人在康復醫學、老年失能的預防、老年病、姑息醫療、老年人臨終關懷等領域的需求和服務的供給;重視養老服務如何與國家的基本公共服務密切結合等。在基于證據的決策下,開展實證研究和干預性研究,將促使我國民族地區養老事業的發展為各民族的社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全球應對老齡化做出積極貢獻。
[1]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J].Advances in Gerontology=Uspekhi Gerontologii,2003,11(1):7.
[2]KAZAKIS N A,DIAMANTIDIS A D,FRAGIDIS L L,et al.Evaluat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the Greek Medical Schools Using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2014,98(2):1367-1384.
[3]陳慶華.羌族家庭結構的變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5,(4):61-66.
[4]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5]鄭功成.社會保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6]羅 艷.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少數民族農民養老方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7]陳 默.西藏農村社會保障現狀研究——以南木林縣艾瑪鄉農村社會救助和養老保險為例[J].中國藏學,2013,(3):128-136.
[8]王明珠,秦 利.養老服務政策評價指標體系實證研究——以延邊自治州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4):61-65.
[9]李長遠.民族地區多元主體合作參與養老服務的困境及政策支持[J].寧夏社會科學,2017,(2):127-134.
[10]陳麗莎,孫伊凡.少數民族社會養老服務的宗教參與行為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1):26-29.
[11]封林寧.“六個老有”內涵淺議[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6(3):62-63.
[12]張 琪.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3.
[13]岳經綸,趙 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地域化的發展及其制約——以東莞市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改革為例[J].公共管理研究,2011,(0):39-53.
[14]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全書:含相關政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15]吳玉韶.健康老齡化: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1-16(B01).
[16]平 生.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J].中國臨床護理,2016,32(1):16-17.
本文編輯:何慶節)
AsystemsreviewofelderlycareinChinaforethnicminoritygroupsundertheperspectiveofactiveaging
ZHANG Kai-ning1,WANG Peng2,LI Fu-xian3,GAO Chu-qun4,CHEN Jin-ling1,LAN Xi-ting1
(1.YunnanCollegeOfBusinessManagement,KunmingYunnan650106,China;2.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Kunming,KunmingYunnan650500,China;3.Yunnan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4.YunnanUniversityofTCM,KunmingYunnan650500,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n elderly care in whole China for ethnic minority groups(EMG).It retrieved and sorted out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1985 to 2017 based on domestic authoritative database.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t from three dimension as guarantee,health and participation by bibliometrics method whi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HO “Active Ag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terature amounts of elderly care research literature for EMG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Han nationality,but the number of studies was increasing with years.Totally 345 EMG closely-related ageing papers were published during 32 years,research scope was expanded gradually.The related research of aiming at “Active Aging” three dimensions for EMG was less.Security was mostly investigated for EMG in China with a major research interesting on elderly insurance.The number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ealth was less,while there was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search.There were a few studies on needs in health services for EMG elderly,but much less on supply side.Participation was the least investigated for EMG ageing in China.Thus it can be seen,under “Active Aging” three dimensions,the space of elderly care research for EMG in extension field and increasing deepening was huge.
ethnic minority groups(EMG),active ageing,security,health,participation,bibliometrics
2017- 10- 11
10.3969/j.issn.1003-2800.2017.11.0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居民機構養老的需求與供給研究(15BRK029)
張開寧(1949-),男,湖南長沙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老年健康方面的研究。
R161.7;C913.6;F840.67
A
1003-2800(2017)11-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