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楊松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干部隊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更加體現了干部隊伍建設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新時代對干部工作提出新要求——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有戰略思維、世界眼光、專業素養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成為組織工作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
嚴格標準“選”好干部。在選人標準上,要突出政治標準。組織部門一定要在干部的政治能力考察上下功夫,按照“二十字”好干部標準,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好干部選出來。尤其是要強化“關鍵少數”的政治自覺。在選人原則上,要堅持公道正派。匡正選人用人風氣,樹立敢于擔當、群眾公認、重視基層的鮮明導向,不搞論資排輩、求全責備。嚴格把握選人程序,改進民主推薦方式,堅決糾正“四唯”取人偏向。把專業素養作為干部選用的重要要求,根據事業發展實際和領導班子建設需要,綜合考慮政治素養、德才表現、工作經歷、專業特長和性格氣質等因素。評價干部是否具備專業化能力,要用實踐和群眾的口碑檢驗,看干部在工作中的綜合體現。在選人范圍上,要積極拓寬視野,著眼全局,放眼各條戰線、各個領域,不拘一格降人才。
量才適任“用”好干部。要準確考察識別干部。建立健全談心談話制度,針對干部任職、離任、有信訪反映、受到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工作推進不力等情況,分類別分層次與干部開展交心談心,全面掌握干部性格氣質、能力素質、工作實績和思想動態;建立干部日常分析研判常態機制,在日常考察調研基礎上,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務、應對重大事件等關鍵時刻考察干部、識別干部。要合理調配班子。明確不同類型班子專業化配備重點,補齊專業短板和能力弱項。以提高班子整體水平為目的,既考慮復合型領導干部,又考慮專家型人才。要科學使用干部。發揮干部專業特長,用當其時、用其所長。把專業能力作為干部配備的重要標準,確保“人崗相適”。堅持先研判后配備,在配班子、選干部過程中,堅持揚長避短與取長補短相結合,對專業能力與崗位要求明顯不匹配的干部及時進行崗位調整。
建章立制“管”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就抓住了干部管理的“牛鼻子”。一是監督制度。落實“兩項法規”等監督制度。探索囊括考核、審計、信訪等內容的“大數據”管理手段。同時注意發揮各方監督作用,密織監督網。二是考核制度。要變偏重于聽述職報告、民主測評等靜態考核為對平時績效管理的動態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測評機構,確保考評工作科學性。注重對德的考核,從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急難險重任務、關鍵時刻表現、對待個人名利和日常生活表現等方面,全面、歷史、辯證地進行評價。三是激勵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堅持“三個區分開來”,樹立上級為下級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干部為事業擔當的鮮明導向,讓廣大干部既能守好底線,又能放開手腳干事創業。四是問責制度。對干部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抓早抓小,及早防范,及早糾正。用好用活“四種形態”,真正做到防微杜漸。建立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分類處置機制。
因材施教“帶”好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和靈魂,貫徹到干部教育培訓的全過程。堅持按需施教,綜合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干部個人特點,突出專業化能力培訓,同時注重不斷完善各類干部知識結構、增長專業才干。帶好干部,還要設崗鍛煉。實踐鍛煉是教育培訓有力補充。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就是要讓干部到脫貧攻堅、信訪維穩、征地拆遷等環境艱苦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線去,彌補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
(作者系巴南區委常委、組織部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