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濤 曹 云
讓戲曲教育溫潤學生心靈
□胡文濤 曹 云

“青青丹江水,九曲漢江情,美麗大柴湖,那是咱家鄉。”
“綠樹掩映,書聲瑯瑯,我們的生活快樂陽光,琴笛悠揚,翰墨飄香,我們的智慧盡情流淌,啦…啦…啦…美麗的校園,藝術的殿堂,我們的理想在這里綻放人生從這里起航。”
“知禮誠信,啟智尚美,我們的心靈自由成長。開拓進取,傳承文明,我們的誓言豪邁激蕩,啦…啦…啦…美麗的校園,幸福的童年,我們的希望在這里芬芳志向從這里點亮。”
“啦…啦…啦…美麗的柴湖,可愛的校園,我們一起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藍天,飛向遠方,我們一起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藍天,飛向遠方。”
唱著這動人的歌聲,你的腦海是否勾勒出柴湖小學多彩的校園景觀和豐富的學生生活;聆聽著這美妙的旋律,你的內心一定能感受到柴湖小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彩的藝術魅力。
柴湖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小學,如今也有壯觀實用的教學樓、秀美玲瓏的綠化帶、高速互聯的校園網、微機室、錄播室、音樂室、小提琴室、手風琴室、古箏室、戲曲訓練室等功能教室一應俱全。學校秉承“引領成長,塑造未來”的辦學宗旨,“知禮、誠信、尚美、啟智”的校訓,“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校風,“健康、誠實、自主、進取”的學風,最終形成了學校的“和美”文化體系,也正是這一體系根植了學校的“戲曲景觀”。
繼享譽荊楚的器樂演奏、氣勢宏大的千人豎笛、央視傳頌的舞蹈表演、成為美談的國學誦讀……之后,戲曲和龍獅文化表演也朝氣蓬勃地發展起來。如今走進柴湖小學的校園,一幅幅戲曲表演的畫卷映入眼簾,一曲曲字腔圓潤的戲歌沁人心脾,使人能快速感知到戲曲文化正在溫潤著學生的心田,激蕩著學生的心靈。
戲曲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品類,始終與媒體傳播相伴而行。當下,我校在戲曲進校園中也自覺地向新媒體靠攏,依靠互聯網的巨大能量豐富著學生的戲曲知識,拓展戲曲傳播的途徑,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1.讓墻壁說話,讓學生感悟戲曲。
為了配合戲曲進校園活動進展,學校利用互聯網資源,在校園甬道旁的院墻張貼著戲曲彩色宣傳畫,樓梯走道懸掛有豫劇、京劇、越劇、黃梅戲等戲曲名人的畫像、格言和名作,文化長廊間點綴著學生喜愛的戲曲歌謠、詩詞和圖畫,教室里的黑板報也增添了戲曲的色彩。這些設計典雅別致,文化十足,成為學校亮麗的風景,對學生起到了無聲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2.讓校園唱歌,讓學生領悟戲曲。
校園廣播每周一歌,《花木蘭》、《朝陽溝》、《女駙馬》、《狀元打更》等,學生們人人皆知,個個唱曲有味。每天鍛煉一小時,增加了《戲曲廣播操》,學生們在旋律中既鍛煉了身體,也體悟了戲曲的神韻和精彩。早讀課中、音樂課前,3-5分鐘的戲曲欣賞,學生們跟著多媒體熒屏邊看邊學,邊學邊走戲步。借助情景劇、舞臺比賽等視頻再現,學生們很容易進入戲情體驗。
3.讓學生走進云端,讓學生頓悟戲曲。
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說:“對于音樂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精神的探討。”漫畫《孔子曰》實現了輕松講解儒家經典,《大魚海棠》成為了中國上古神話的“說明書”之一……從“云端”思維看待戲曲,一次次“戲曲網上沖浪”的實踐活動,一幅幅“喜愛的臉譜”的繪畫,一張張“戲曲知識知多少”的手抄報,學生們大開眼界,“高冷”的戲曲認知教育變成趣聞橫生的學生活動,戲曲的悠久歷史、獨特魅力和深度文化,很容易進入學生們的生活。
課堂教學仍是師生互動的主陣地,更是學生學有所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音樂課上,我們有效實施了戲曲教學的一些嘗試,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戲曲的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學生更容易的享受到戲曲的情緒美、氛圍美、生活美和古典美。
1.三個提高,讓師生活力增強。
提高教師的戲曲素養,集中和自學相結合,讓教師懂得戲曲知識,會唱戲曲片段,能彈戲曲曲譜,讓教師本身的戲曲修養和功底展示在課堂上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戲曲興趣,讓學生課前收集,課中輪流講述戲曲故事,展現戲情劇照,表演精彩唱段,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然而然地被戲曲的雅致“俘虜”。提高戲歌的課堂分量,讓《蘇三說》《唱臉譜》《走四方》等在課堂上“同歌同唱,異調同唱,異歌同唱”,做到戲中有歌,歌中有戲,讓學生在戲歌演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戲曲藝術的共鳴。
2.三個結合,讓情景活靈活現。
欣賞與劇情結合,根據課堂情況運用媒體播放戲曲電視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參軍》,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了解劇情一邊唱戲,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劇中的“色彩斑斕的服飾、秀麗多姿的臉譜、豐富多彩的道具”眼見為實,可讓學生做到景到深處情自來,不會唱腔會欣賞。學唱與表演結合,發揮學生智慧,倡導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創編戲曲動作,學生一邊唱戲一邊表演,可克服學生上課的枯燥情緒,可調動學生唱戲學戲演戲的積極性,可豐富學生對戲曲內容、唱腔的理解。戲曲表演與樂器演奏結合,做到課堂唱歌,課后吹豎笛,課間唱戲,課中拉二胡。讓神奇的樂器聲音和力量,調動學生更多感官參與學習,可增強學生的識譜和欣賞能力,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三個實現,讓課堂有聲有色。
實現專家授課,讓戲曲表演家、劇團專業人士、戲曲票友、曲劇愛好者等進課堂與學生零接觸,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人生經歷影響學生,學生更折服,課堂更余味。實現地方戲進課堂,展現其地域性、方言性、易唱性等特點,讓學生唱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學生學唱起來比較容易,學生的興趣也容易點燃。實現戲迷下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分低中高確定戲曲教學內容體系,中高年級重點傾向欣賞和表演,低年段重則興趣與志向培養,“三歲看大,五歲至老”,戲曲從“萌娃”抓起是最好的通道。
法國著名演員老郭柯連曾說:“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圖畫的感染力,遠遠比不上舞臺上正確發出的一聲嘆息那樣動人。”讓所有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傳統戲曲的優美世界里,我們必須要創造廣闊和開放的空間。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戲曲活動,搭建學生展示戲曲表演的舞臺,學生的興趣會更加濃厚,學生的創意會更有靈性,學生的情感會更趨真實。

1.開設戲曲班,激發更多學生潛能。
班級戲曲活動普及化,每天唱戲十五分鐘(早上5分鐘、中午5分鐘、下午活動課5分鐘),每周20分鐘(周三下午一節戲曲課,一節豎笛課),讓戲曲和學校的特長活動同步,達到“熟記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會吟詩”的效果。校級戲曲班活動常態化,選出一部分有戲曲愛好、特長潛力、發展前景,唱戲也唱得好的學生組建成提高班,有專人輔導,有專用教室,每天早上學習訓練一小時,提升學生的欣賞、表演、臺步、唱腔等功底,達到“大雁南飛,一鳥領先”的效果。
2.舉辦表演賽,張揚更多學生個性。
開展“我能行”戲曲打擂活動,創設校園“梨園春”,由學生自愿報名,少先大隊一月比賽一次公布一次擂主,讓學生們自信的學習和大膽的表演。舉行“六一”藝術節活動,增設戲曲專場時間,分集體演唱和個人表演賽兩類,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無形中開闊了學生戲曲藝術視野和增進了學生的戲曲表演能力。舉辦校際聯誼賽,邀請同區域學校一起開展聯誼活動,參加文化部門舉行的戲曲進校園比賽活動,組織學生報名參加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擂臺賽的選拔賽等,讓學生的成就感成為學生學習戲曲的動力。
3.實施多途徑,鼓勵更多學生參與。
組織學生觀看“戲曲下鄉”演出,用真實的節目、真實的演員、真實的情境感悟學生。邀請老年大學戲曲班的專家、演員、戲曲愛好者、樂器彈奏師到校專場表演,組織學生觀看,選擇優秀節目同臺演出,用身邊的人和戲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認同感。開展“戲曲月”實踐活動,一月至少同父母收看一次電視“空中劇院”“九州大戲臺”“梨園闖關我掛帥”等節目,即可用豐富的戲曲資源增強家庭的審美修養和人文素養,又可改變學生家長對戲曲的世俗偏見,贏得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和家庭的理解支持。
戲曲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肩負著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但戲曲的精準教育還有待繼續深思、探索、研究和融合,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戲曲這朵藝術奇葩會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成為校園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胡文濤,鐘祥市柴湖鎮小學;曹云,荊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