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提倡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為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尤其是高校離退休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充實的知識儲備,使其具備更大的“發揮余熱”的空間。隨著我國社會對老年人的注重,作為知識性人才的高校離退休教師的人力資源開發成為高校離退休教師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豐富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老有所為”的視角出發,對高校離退休教師管理工作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高校管理;人力資源開發
1 “老有所為”簡述
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曹操在詩中抒發豪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自古以來,老有所成者眾多,老有所為者亦眾多。由此可見,眾多老年人憑借自身豐富的知識儲備與經驗,在老年依然發乎重要的作用。老有所為通常來說是老年人在自愿量力前提下,為國家穩定和發展,為物質、精神及社會政治文明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老有所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老年人所具備的經驗、知識、技術以及洞察力均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2 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實踐調查分析
(1)實踐調查
對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進行實踐調查發現,高校離退休教師有專業理論功底,知識淵博,教學水平高,研究能力強,甚至有不少離退休教師是科研課題帶頭人,在離退休后的高校教學研究、社會工作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高校離退休教師繼續從事某些工作或公益活動的比例不高,但他們的“老有所為”意愿卻較為強烈,超過85%的離退休教師更愿意急需發揮余熱,而非閑賦在家。由此可見,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的意愿較強,但社會給予的發揮空間有限,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有力無處使”。
(2)“老有所為”的社會意義
實踐證明,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一是部分緩解“未富先老”的壓力,使老年人才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實現他們的“積極養老”,減輕國家和社會的負擔,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二是部分緩解人才供需矛盾,高校離退休教師借助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積極發揮余熱,技能合理開發老人才資源,避免人才浪費,又能有效彌補我國中青年人才的不足;三是彌合人才年齡斷層,調劑人才結構失衡,使老中青人才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四是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充分發揮高校離退休教師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優質人才資本價值。
(3)“老有所為”的自身滿足
一方面,在高校離退休教師管理工作中,開展“老有所為”工作是滿足自尊和自我首先的需要,多數高校離退休教師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保障下,他們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其中“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最為強烈;另一方面,從老年生物學角度來看,開展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工作是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需要,豐富離退休教師的生活與工作內容,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而且還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老有所為”的績效
從中國老年協會的相關統計數據來看,隨著當前我國對高知識分子、離退休教師等老年人重視的不斷提升,“老有所為”工作得普遍重視,且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離退休后繼續參與社會工作的老年人群中,多數是具有突出貢獻的,各行業的精英人才,或者身體健康的教師、醫生、知識分子等,他們參與社會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從現狀來看,當前我國退休年齡的相關制度,給高校離退休教師開展“老有所為”工作提供了較大的可行性,當前社會已經具備了“老有所為”的條件,市場經濟和勞動方式的轉變也為“老有所為”工作提供了推動力。
(5)制約因素
雖然當前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距離理想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管理工作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綜合來看,制約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工作開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觀念的約束,傳統觀念下,社會更多將離退休教師視作被關懷、被照顧的老年對象,沒有充分挖掘離退休教師身上存在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二是缺乏完善的平臺和足夠的渠道,在社會人力資源的供需上,主要針對年輕人,對多數老年人并不適應;三是法治環境與相關政策有待改善,需要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體系。
3 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管理對策
(1)創造“老有所為”的社會輿論環境
當前社會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社會走出誤區,改變原來過于重視“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觀念,要重視“老有所為”工作,積極開展高校離退休教師的崗位回聘、教學研究支持、精品教學講座等工作,充分發揮離退休教師在教學與研究崗位上的豐富經驗優勢。改變“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會影響就業和再就業”的觀念,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人資源觀。營造“老有所為”的社會氛圍,糾正領導層和涉老機構對“老有所為”認識上的偏差,尤其是國家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以及社會媒體,要提高自身認識,加大宣傳力度,教育社會認識到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的重大意義。
(2)搭建平臺,做好組織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老年人才組織機構,建立分管領導負責,組織、人事、離退休等工作部門配合的高校離退休教師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積極吸收老年人參加教學督導組、科研督導組等工作,建立高效離退休教師仁慈啊咨詢組織,為學校和學生成長服務等。二是發揮老教授協會等群眾組織的智慧,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技咨詢與開發工作,為高校離退休教師提供廣闊的舞臺繼續施展才華空間。三是為高校離退休教師“老有所為”探索豐富的途徑,引導他們勤于著述,創造精神財富,志愿為促進社會文明做出貢獻。
(3)建立高校“老有所為”有效運作機制
結合當前高校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針對高校離退休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高校離退休教師人才信息庫和人才市場,積極爭取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配合,打造全國范圍的高校離退休教師人才資源網站,為“老有所為”工作提供支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年齡退休制度和靈活的工作方式,比如在工作時間安排方面,可結合離退休教師年齡、身體狀況進行科學的制定,比如周20小時制、周15小時制等。
參考文獻
[1]劉文意.如何豐富充實高校教師離退休生活初探[J].價值工程,2010(30):115
[2]黨莎,姚遠.新時期高校離退休人員管理與服務工作研究[J].河南科技,2009(5):12-13
[3]王鑫.淺探做好合并高校離退休老同志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4):30-32
[4]張之望,張嵋珥.論高校離退休教師的”事業養老”與”老有所樂”[J].中國老年人才論壇 , 2012
[5]樊治.高校離退休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基于“退而不休”現象的考察[D].浙江師范大學 , 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