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未成年人的侵權責任問題一直是我國法律范圍進行爭議的一個問題,有的人認為未成年人由于其認知能力不足,對外界事物沒有很好的判斷能力,因此應該對其的侵權行為進行免責。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不論行為人的本質如何,只要有了侵權行為都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因為侵權法最主要的是為了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不是行為人的。本文主要論述了關于未成年人的侵權責任歸屬問題,希望可以為法律工作人員和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未成年人;責任承擔;侵權法
在法律上,關于未成年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上共有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以及識別能力來判斷未成年人是否有承擔侵權責任的義務,第二是認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樣,都有過錯侵權責任的能力,最后一點與第二點相反,認為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不具有過錯侵權責任能力。在我國,采用的是第三個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對未成年人有了很好的保護,但是對于侵權法的基本原則相違背,對于受害人是極度不公平的,所以應該做一些變動。
1 對于未成年人侵權責任的規定
在我國所有的法律都普遍認為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不具備過錯侵權責任能力,因此如果未成年人實施了這一過錯,也無需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他們的監護人需要承擔他們所沒有承擔的責任、我國的民法有相關規定,當沒有或限制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其監護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其監護人承擔了相應的監護責任,就可以視實際情況適當的減輕責任。自己有財產的無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犯了責任侵權需要需要從自己的財產當中扣除;沒有或者不足的地方需要由其監護人承擔部分。但是單位監護人除外。在一定程度上對未成年人有了過多的保護而對被害人稍有失公平。
之所以要認為所有未成年人都不具有過錯侵權責任的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普遍識別能力以及判斷能力比較低,不能認識到自己做的事情的性質以及造成的后果。其次就是未成年人不具有主觀上的過錯,不能構成過錯侵權責任的主體。只有精神正常的成年人才具有應當受到責任的主觀意志狀態,才能夠對其進行處罰,但是未成年人以及精神不正常的人是不存在這種精神意志狀態的,所以也就不能構成與承擔相應的過錯侵權責任。第三點在于侵權法的目的是給人教育以及懲戒,但是對于未成年人則達不到這種目的。未成年人在造成事件的危害性之后不能很好的對其達到一種教育目的,所以也就認定未成年人無法承擔過錯侵權責任。最后一點在于未成年人沒有收入來源。未成年人在對其他人造成危害時,是沒有能力來對被害人來進行賠償的,但是其監護人就不一樣,監護人是對未成年人監護和照看責任的,未成年人也就有責任去承擔相應的過錯侵權責任。
2 對于未成年人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但是,以上的理由其實是沒有說服力的,是否承擔相應的責任與他們的認知能力其實是沒有很大關系的,這種認知能力雖然會影響到他們在民法上的地位但是對責任承擔領域并沒有多大影響。在法律上,法律行為以及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的表達涉及到關于雙方當事人的權利以及責任與義務,對雙方當事人利益大,法律能夠要求行為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合同行為的權利以及相關義務。如果其中一方沒有相應的認知能力,不能對合同其中的內容有理解,就會對合同中的簽訂內容的法律效力有影響。我國法律這樣規定的原因在于保護行為人的相關權益,防止行為人在沒有認知能力的前提下被利用或被傷害,但是侵權行為與之不同,在侵權法中的規定是無論行為人知否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只要在這個行為過程中存在過失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侵權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受害人的權利,而不是維護行為人,侵權人的利益。因此,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的程度并不能成為,免于承擔侵權責任的原因。
第二點在于侵權過錯與形式過錯不一樣。我國法律學說要把形式過錯的理論延伸到侵權責任領域,規定過錯并不是一種義務的違反,而是實施行為的人違反道德的主觀意識的行為,而刑事責任就是對這種行為的懲罰,侵權責任也與之相同。但是事實上,這種觀點存在很大的弊端,否認了侵權法的獨立性,也同時否認了侵權責任的獨立性。在當今的時代,侵權法與刑法可能會有相互重疊的地方,但是兩者的本質目的是不同的,刑法的目的在于懲罰對社會產生危害的犯罪行為人,然而侵權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利益,維護在一些行為中受到傷害與損失的受害人。讓他們受到損害的利益能夠通過此項法律受到彌補。侵權法強調的并不是行為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客觀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不論在行為人的意識中是否明白此種行為造成的后果,只要存在客觀事實上的過錯,就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第三點上述未成年人免責的理由在于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這一點并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理由,除青少年之外,還有很多人例如殘疾人以及精神有障礙的人都沒有經濟能力,在法律上,對行為人責任的認定并不是以此為依據的,在法律上,應該以行為人造成的侵權行為為依據。所有人只要符合了侵權的相關條件,就應該對其行為承擔該負的責任。如果因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就對其免責,那么對同樣沒有經濟能力的其他人也應該有同樣的待遇,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能因為其經濟而有不同的法律效力,這是對法律權威的一種挑戰。經濟能力的大小只在賠償問題上有所體現,如果行為人的經濟情況良好,那么應該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完全責任,假若行為人的經濟狀況不好,沒有一定的經濟償還能力,受害人的損失無法得到賠償。不能將兩個問題相互混淆。即使未成年人當時沒有經濟償還能力,也不能對其免責,可以將此種賠償責任延后,未成年人遲早會變成成年人,遲早會工作得到收入,在這個階段就可以要求這些人進行賠償并承擔責任。
其次,如果規定未成年人不承擔因其行為產生的危害的責任實際上對被害人是十分不公的,以17年的一個案件為例,在一家火鍋店,一名女子因拒絕將手機給一個孩子玩,便遭到孩子的攻擊,將滾燙的火鍋湯澆于女子的臉部致其毀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照所規定的法律對這個孩子免于責任,對于毀容的女子是十分不公平的。在現在這個社會。制定侵權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受害人與侵權人的責任保持一個平衡,未成年人雖然仍然屬于一個被保護的狀態,是無辜的,但是如果這些未成年人的行為對其他無關的人造成的危害,其實最無辜的應該是那些受害者。如果這些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同樣沒有經濟賠償能力,那么這個受害者只能忍氣吞聲,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假如對未成年人進行免責,其實是有失公平的。
最后一點在于對未成年人的侵權責任進行免責其實是對其獨立人格的不承認,在我國法律上,只有承擔相應的責任才是對其獨立人格的承認,為了讓未成年人享有完整意義上的獨立人格,我國法律有義務去規定未成年人在侵權行為之后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3 總結
在我國,應該對民法通則上對未成年人侵權之后免責的相關條例進行改動與放棄。如果未成年人進行了侵權行為并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結果,就應當承當侵權責任。在認定標準上,應該進行多種比較,在差不多的案例中進行比較。采取一般人的理性的判斷標準以及同齡人的標準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如果在整個過程中,未成年人盡到了他這個年齡該注意到的義務,那么才應該對其進行免責,如果不是,那么未成年人也應該對其侵權行為進行承擔義務。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曹詩權.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