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玲
【摘 要】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文章總結了公費定向師范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現狀,提出了輔導員要通過集體-授課和個體-咨詢兩種方式培養和提升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關鍵詞】輔導員;公費定向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1]。公費定向師范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培養公費定向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體現著輔導員工作的實效性,加強對公費定向師范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頒布,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農村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模式成為提升鄉村教師隊伍質量的主要途徑。湖南省在《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公費定向師范畢業生將成為我省義務教育階段鄉村教師補充主渠道”,意味著壯大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將成為發展趨勢,公費定向師范生將承載起國家提高未來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重大使命。
一、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引導師范生認識自我、調動學習積極性、制定發展計劃、樹立教師職業理想的作用;它指:師范生結合自身情況與所處環境,確定教育發展計劃,為如何成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確定行動時間和行為方案[2]。因此,加強培養該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解決師范生學習動力不足、教師職業理想不堅定等難題的根本途徑。然而,查閱我省多所公費定向師范生委培高校的培養方案,幾乎沒有高校面向公費定向師范生開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往往依靠校團委開展少量職業規劃活動、院系開展幾場講座淺層次地提升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概況
上世紀九十年代,羅雙平、程度名等學者吸收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成果,構建了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體系。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逐步應用于高校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教育中。
然而公費定向師范生沒有就業壓力,師范院校普遍忽略了對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我國很多學者對師范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強化途徑進行了研究探索,其中以學者成夏炎為代表,提出了: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網站、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等方面的措施[3]。
開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培養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核心途徑。經文獻搜索,國內針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研究只有上海師范大學學者劉蘭英的《師范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建設》論文,文章從課程目標與大綱建設、課程內容資源與教材建設、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四方面提出了建設框架,認為師范院校加強該課程的建設是當務之急[4]。
三、如何培育公費定向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首先,輔導員應高度重視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工作。公費定向師范生正處于15~20歲青春期,對社會認識不足,對人生缺乏規劃,其人生觀、價值觀、處于高速發展中,可塑性強,我們要把握職前教育良機,有針對性地培養該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引導師范生樹立教育理想,形成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教育信念。
其次,輔導員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優勢,集體開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課程應從國家公費政策解讀—全面認識自我—認知教師職業—教師職業素養培育—確定成長目標—制定和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六方面設計具有公費師范特色的課程體系,融入職業性格測評、職業興趣測評、案例教學、感動中國鄉村教師事跡、名師成長歷程、優秀畢業生交流會等多樣化教學資源和形式開展課程教學,從知識-技能-情感三維角度綜合提升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第三,輔導員要開展具有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輔導,有針對性地解決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對教師職業存在的困惑和疑慮,引導公費定向師范生自覺追尋教師職業夢想。
總之,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對于提高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要通過集體-授課和個體-咨詢兩種方式培養和提升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第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
[2]黃姍.師范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2,(2):122-124.
[3]成夏炎.六年制免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與對策[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7,17,(1):72-77.
[4]劉蘭英.《師范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建設[J].教師教育研究.2008,20(2):36-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