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最主要的是提問的藝術,如何設置問題,如何高效提問,如何評價,筆者從這三方面闡明如何實現高效課堂。 設置問題,突出整體意識;有效提問,調動學生思維;評價體系,強化問題意識。善導善控,不斷提高“問”的效能。
關鍵詞:問題設置 有效提問 評價體系 高效課堂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沒有一定質量的提問,無法保證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通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意控制提問的數量,還要注意提問的新奇度和連續性,并且要注意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這樣才能使思考不成為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與享受。提問的藝術,如何設置問題,如何有效提問,如何評價問答,是課堂的關鍵,就此談談自己的感悟。
一、設置問題,突出整體意識
如何設置問題,有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設置問題第一個是整體感知的問題,第二個是關于重難點的設置,第三個是關于深度拓展的問題。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整體意識。先構架一個整體思路,再深入挖掘細節及深度,讓學生有一個大框架,接著再深入探究,使學生有的放矢,更利于后面的深入挖掘。講解《拿來主義》時,我依據由總體到細節的步驟設置三問,第一問是議論文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魯迅先生筆下的議論文和我們一般的議論文模式一樣嗎?既然標題是“拿來主義”,為什么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來寫“送去”“送來”?第二節和第五節刪去,文章也順暢,這兩節是否可有可無?問題一提出,學生就興味盎然地討論開了。研讀后同學們各抒已見,熱情大膽地交流,學生就從總體上感知了此文的大框架:它是先分析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順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維過程,也為把握后文的內容打下基礎,同時加深了對全文的理解。第二問是關于重難點來設置問題,如何來分析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第三問,探討魯迅的拿來主義還有沒有現實指導意義?這樣的三問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細節,由淺入深,問題設置環環相扣。 有利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感知思路,鑒賞過程。
二、有效提問,調動學生思維
如何提出問題,讓學生有興趣,且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問題就要具有啟發性。高中學生的思維和心理已從初中階段的依賴性,開始轉向“獨立性”“開放性”,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尤其高一、高二年段程度中等以上的學生往往愛各抒已見,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大多能舉一反三,敢于假設,嚴于論證,他們對老師的講授已不輕信盲從,課堂上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從而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常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創造性的問題,牽動學生思考,這樣既可增強其思維深度,又可發展其思辯能力。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時,為了啟發學生思維,我設置這樣的問題: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一撞”(不愿改嫁),“一捐(怕死后兩夫爭執),“一問”(有無靈魂、地獄),說明她是封建禮教的順從者還是反抗者?在同學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推出幾名代表,各抒已見,課堂氣氛極為熱烈。這時教師不急于下結論,讓學生帶著鉆研探討之勁頭,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推進,學生在自覺獨立地分辨正誤,積極大膽地探究質疑,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教學中有意設置矛盾,創造一種“憤悱”的心理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竇叢生;創設問題情境,激起認知沖突。正如陳獻章所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但問題的設置,最好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則教師還須“引猴上樹”或“架橋搭梯。”那還得有另外一番功夫。
三 評價體系,強化問題意識
提問的藝術不僅僅表現在怎樣提出問題,還應該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如何給予恰當的評價。在提問后,教師要予以適當的評價和引導,不能在學生回答后置之不理,也不能只是簡單地說:“對了”、“錯了”。這樣既不能形成科學的結論,又不能給回答的學生以再次參與的信心和勇氣。語文《新課標》指出,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于鼓勵學生,促進每位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要科學地運用“無錯原則”和“激勵原則”來評價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比如一句口頭表揚,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表現的機會,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推進,都能樹立起他們的自尊、自信意識,幫助他們驅散畏難情緒,并誘發他們形成異想天開的創意和標新立異的觀點。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速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過程要善導善控,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不斷提高“問”的效能,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促使語文高效課堂之花開得更繁茂、更燦爛。
作者簡介:張秋利(1978—),女,漢族,籍貫:陜西渭南,單位:經開區渭南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