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王偉 本報記者 郭媛丹 李若菡
朝鮮29日宣布成功試射“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完成“國家核武力建設”。由于朝鮮并未在第一時間公布“火星-15”導彈的發射視頻或照片,引發外界對這種“可攜帶超大重量級彈頭”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廣泛猜測。多數分析認為,該導彈是基于“火星-14”升級而來,但基于“火星-14”的技術能否攜帶超重型彈頭存疑。
史上射高最大洲際導彈試驗
朝中社發布的政府聲明稱,“火星-15”型武器系統是可打擊美國本土、可搭載超大重量級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與今年7月發射的“火星-14”型導彈相比,當天發射的導彈在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聲明介紹稱,此次試射飛行最高高度為4475公里,飛行距離約為950公里,導彈飛行約53分鐘,發射以高角度方式進行。
這可能是各國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活動達到的最大高度。一般情況下,洲際彈道導彈的頂點高度在1300公里上下。朝鮮由于自身國土面積限制,彈道導彈進行全程試驗比較難,所以遠程導彈以進行高彈道試射為主。
中國軍事專家、火箭軍原教官宋忠平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作為高彈道試驗,朝鮮這次“火星-15”試射主要做幾件事:一是繼續驗證新型多級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成熟度;二是繼續驗證導航控制系統和姿態控制系統等各分系統的工作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三是驗證導彈彈頭再入的抗大氣層燒蝕能力,這也是高彈道試驗的核心課目;四是很有可能驗證了“兩彈結合”的“冷實驗”。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憂思科學家聯盟在一份聲明中稱,專家分析,這次試射的導彈如果以正常角度發射,最大射程可超過1.3萬公里。韓國《文化日報》29日報道稱,韓國預備役陸軍中將辛元植表示,從此次高角度試射飛行高度約為4500公里推算,最大正常角度發射射程可達1.3萬公里。辛元植同時指出,朝鮮洲際導彈的射程可信度較高,但迄今為止還無法證明已經掌握彈頭重返大氣層技術,如果朝鮮能從彈落海域回收彈頭,或者在地上實驗室展示化學銷蝕過程,那么外界的質疑聲音將消失。
中國導彈技術專家、量子防務首席科學家楊承軍2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公布的導彈飛行數據分析,“火星-15”與“火星-14”相比只是射程增加,并無其他更有分量的進步。楊承軍進一步解釋說,“導彈飛行約53分鐘”表明,該型導彈技術落后。因為按照發達國家和我國導彈發展情況來看,射程在1萬多公里的洲際導彈用時40余分鐘,而朝鮮該型導彈用時50多分鐘。在空停留時間長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被發現、被攔截、被摧毀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導彈突防能力受到極大影響。楊承軍認為,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導彈本身性能、推進動力等方面存在問題。另一位專家表示,朝鮮導彈之所以飛行時間長,一個原因是發動機技術相對落后,加速較慢,另外也與高彈道發射有關。
升級版“火星-14”?
韓聯社29日報道稱,雖然朝鮮宣稱當天發射的是新型洲際導彈,但該導彈的具體性能引發不同解讀。專家認為,所謂“火星-15”很有可能是7月4日和7月28日發射的“火星-14”導彈的升級版。即朝鮮將“火星-14”導彈的引擎部分改造,增大推力,使“火星-15”導彈具備搭載重型彈頭的能力。韓國航空大學教授張英根認為,“火星-15”一級火箭使用的是與“火星-14”一樣的“白頭山”引擎,但二級火箭很可能使用了新研發的引擎。還有韓國專家甚至認為,此次試射的導彈就是“火星-14”。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匿名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從發展彈道導彈的一般規律來看,這次發射的“火星-15”洲際彈道導彈可能是在“火星-14”基礎上研制的,“火星-14”實際上是在“火星-12”基礎上,增加了一級實現的。朝鮮先發射成功“火星-12”,再成功試射“火星-14”,并且不斷提高射程。今年7月4日的“火星-14”試射,飛行高度達到2802公里,射程933公里,飛行時間39分鐘,而7月28日進行的第二次試射顯示出更高性能,射高達3724公里,射程998公里,飛行約47分鐘。根據本次高彈道試驗分析,如果以正常彈道發射,最大射程應該可以超過1萬公里,能夠打到美國西海岸。從近幾次發射來看,該導彈基礎設計是成功而穩定的。那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二級推力,或者增加一個第三級,是可以進一步增加射程的。這種研制途徑也是順理成章的。專家表示,如果不利用上述技術成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另起爐灶,試射另外一種全新洲際彈道導彈的難度較大。但如果“火星-15”能攜帶1噸以上的超重型彈頭,那很可能要采用更大彈體的新型火箭。畢竟“火星-12”1.8米左右直徑的一級火箭潛力已被挖掘殆盡。
宋忠平認為,盡管朝鮮將這次發射的導彈命名為新的型號“火星-15”,但實質就是“火星-14”導彈的改進型,也可以稱為“火星-14A”,但考慮到“火星-14”導彈作為中遠程導彈,可能就是一個過渡型號,因此重新命名也是可以理解的。
距實戰還有多遠?
朝鮮聲明中關于新型導彈采用超大重量級彈頭的表述也引發關注。目前中美俄主流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載荷重量普遍在1噸以上。而外界普遍認為,之前朝鮮彈道導彈攜帶的均為小型彈頭,重量在500公斤上下。因此,朝鮮導彈能否攜帶重型彈頭也遭外界質疑。韓媒稱,不少軍事專家認為,目前推測“火星-15”的彈頭載重為500-600公斤,能否搭載重量超過1000公斤的核彈頭,還需要進一步確切技術驗證。
韓媒稱,從今年朝鮮進行的數次引擎實驗都是液體引擎實驗來看,此次“火星-15”的二級火箭引擎很有可能是液體燃料引擎。有軍事專家指出,朝鮮“火星”系列火箭引擎,基本都使用的是液體燃料。朝鮮“火星-15”的彈頭艙可能大于“火星-14”,長度也有所增加,據推測,“火星-14”長為18-20米。有軍事專家指出,朝鮮通過此次“火星-15”導彈發射實現了洲際導彈技術的新發展,未來不排除使用該火箭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可能。
宋忠平表示,就算“火星-14”“火星-15”導彈定型了,也存在幾個問題:一是究竟這類可儲液體推進劑的導彈的待機時間是多少,是否要臨射前加注,是否具備快速發射能力;二是對發射陣地的依賴性有多強,是否具備無依托發射的能力;三是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多高;四是生產能力多強,是否具備批量生產部署能力;五是導彈的突防手段究竟是什么,打擊精確度有多高;六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是否具備真正的“兩彈結合”能力。而為了驗證第六點,朝鮮有可能會鋌而走險在太平洋試驗氫彈來驗證“兩彈結合”。
楊承軍表示,朝鮮洲際導彈的技術水平今年提升較快,但距離實戰化仍有很大距離。朝鮮目前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比如導彈動力、材料等問題。▲
環球時報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