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路
[摘要]《共產黨宣言》中全球化思想豐富,資本主義國家早期資本逐步累積,探究從商品貿易開始的全球化進程,以及其他領域相繼出現的全球化現象,對全球化的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歸納,為現今處于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全球化;現實意義
全球化主要是指以全球為范圍的多領域聯系日益密切,人類生活發展逐漸突破地域限制,全球意識開始萌發,國與國之間多個領域間明確的界線逐漸消失。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展現的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全球范圍內貿易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各國政治上逐漸集中。
一、《共產黨宣言》中對全球化思想的闡述
美洲大陸的發現、新航線的開辟和殖民地的建立,使得殖民地的商品貿易增加,市場開始建立并不斷發展擴張。由于市場擴張,需求也日益增長,但市場的發展并不能夠完全滿足增長的需求,供需差距逐漸拉大,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此爆發。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技術使生產工具、生產方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進。工業促使以美洲發現為基礎的市場建立,其規模不斷擴大,并逐漸向世界市場過渡。生產資料的掠奪和海外市場的開辟,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社會的崩潰,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改變,為進一步擴大產品銷路,資本主義國家積極進行世界貿易,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化的特征。
過去許多地方和民族之間封閉自守的狀態,因為經濟貿易往來頻繁,這種狀態被逐漸打破。各民族逐漸敞開進行多個方面的交流,各方面的依賴性開始增長。“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②這一段話中,論述了隨著世界范圍內貿易的進一步的擴張,世界各民族的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國家間的交往進一步增強,合作關系開始逐步建立。在世界范圍的貿易過程中,經濟方面的全球化趨勢逐漸影響到了其他方面。商品在世界廣泛流通,其中不乏有文化特性的商品如圖書字畫,這成為國家間文化交流最直接紐帶。同時,由于工業革命引起的世界范圍的人口流動與聚集,將各民族的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書中所謂的“世界的文學”。人口的集聚,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生產力得到提高,經濟發展更加快速集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必然會使政治愈加集中。不同地方、民族為謀求更好的發展,必須時刻關注形勢,不畏挑戰,緊握發展機遇,政治上開始趨向統一。馬克思與恩格斯能夠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考慮到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帶動世界范圍的多領域發展,并且全球化是多個方面的有機統一,這在當時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③
二、《共產黨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兩重性
(一)全球化思想的積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封建社會崩潰,推動了世界市場和自由競爭的發展。商品貿易的往來頻繁,逐漸打破了封建社會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社會狀態。為實現更好的貿易交流,從中獲取愈加豐厚的利潤,各地域、民族、國家逐漸敞開自己,將自己納入世界這個貿易大市場中,環球領域的市場逐步形成并不斷擴大。而經濟交流帶來的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交流,對封建社會落后的生產模式、生產關系造成沖擊,結合時代需要,自由競爭逐漸取代了原有的模式,社會、政治制度也作出相應的改變。正如《共產黨宣言》中論述的,“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④
第二,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各民族的文化壁壘被打破,形成一種無地域無種族限制的文化共享,文化全球化開始顯現。在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帶有鮮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性的商品大范圍流通,這成為各民族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不同地方人口的集聚,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最終成為一個整體。
第三,政治逐步集中趨于統一,政治全球化開始顯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孤立發展,具有相同利益、目標的國家開始聯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政治經濟共同體。各個地區、民族著眼當下形勢,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與風險,出于將來更好發展的考慮,具有相同利益目標的國家結為同盟,以求在大環境下生存與發展。而這種意義上的結盟必將協調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使之進一步融合,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一個統一的民族。
第四,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⑤由于工業革命引起的世界范圍的人口流動與聚集,將不同民族的人口向城市遷移,并且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書中所謂的“世界的文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農民原始的思維狀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加快了城市化的速度。伴隨城市化涌現的大量人口,是現代化社會形成的有利條件。
(二)全球化思想的消極作用
第一,世界經濟發展開始嚴重失衡,國家間的差距逐漸擴大,社會矛盾和沖突不斷增加。而這些情況沒有得到解決或緩解,反而愈加嚴重。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殖民掠奪和海外擴張,以此來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而這些資本為后期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與海外貿易創造了物質基礎的條件。在整個過程中,發達國家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他們持續收取高額的利潤,國家日益繁榮,不斷發展壯大。而貧困落后國家作為殖民地、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遭受著持續剝削和掠奪。貧困國家只能獲得微薄的收入以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但也僅此而已,整體上是越來越貧困,在貧困和剝削中艱難的生存著。在當時,工業革命起于英國,并迅速席卷全球。但是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都被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他們掌控著最為主要的經濟命脈。而貧困落后國家由于缺乏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科學理論的指導,并且經濟實力薄弱,無法負擔本國技術革新的大筆資金壓力,所以只能借助本國的人口優勢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廉價出售勞動力和原材料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如此,貧困落后的國家依然貧困。在貧困落后國家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顯而易見,長此發展下去,差距只會進一步加大,這為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埋下了隱患的種子,極有可能引起社會暴動,導致恐怖主義滋生,影響全球和平、穩定、發展的大環境。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使得經濟落后的國家更加的貧困,一些貧困落后國家為了生存而選擇依附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謀求一線生機,但是其領土主權與國家安全卻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威脅。endprint
第二,全球化將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到世界,每一個國家都不能夠幸免。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全世界的經濟貿易得到迅猛的發展,世界貿易聯系更加頻繁,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在這巨大利益的表面下卻掩藏著金融危機隨時都可能爆發的隱患,一旦爆發,世界經濟將會大范圍的陷入低靡期,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可能導致國家高額負債進而引發社會體制的崩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各國早已緊密相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與各國之間的交流來謀求本國發展,而且要分析世界形勢,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和危機防御戰略以防備金融危機的爆發。
三、《共產黨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現實意義
首先,要客觀清晰的理解思想內容。雖然全球化思想起源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對貧困落后國家的剝削,但是不能僅僅因為其消極作用而完全否定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傳統的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曾有漢唐的盛世繁榮,卻在閉關鎖國中逐漸落后于西方大國。可以這么說,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所擊敗的。但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積極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實施,讓中國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迅速發展。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恢復、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這都在展示一個大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高速崛起。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要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還要以此為基礎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致力于減小世界范圍內貧富差距,營造穩定的國際大環境。中國緊緊抓住任何機會發展提升自身實力,妥善應對潛藏的風險與挑戰,使中國既能夠擁有相對穩定的國內發展環境,又能夠積極開拓國外的市場為國內發展作物質保障。
現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上占據明顯優勢,資本不斷積累,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體系不斷完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底子差,缺乏先進科學技術和理論的指導,而自主研發方面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才都不夠充足,只能通過出售本國相對充裕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來發展本國的經濟。但以此為根本發展起來的經濟所取得的效益往往很低,且本國資源終究有限,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同時,對于自然資源和原材料的長久取用也會引發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的惡果。放眼未來,這將嚴重阻礙本國的穩定發展。由此,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愈加失衡,兩極分化愈加嚴重。要在深刻認識到這一情況的基礎上,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在政治方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水平,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經濟管理體制,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在經濟方面,吸引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管理經驗,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在文化方面,對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尊重,對其進行批判和繼承,吸收借鑒其優秀的文化成果應用于我國的文化建設。同時,要大力弘揚本國的先進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
應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全球化,當今的全球化將世界各國捆綁在一起,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全球性問題,不能僅靠本國政府來獨立解決,而要加強各國交流,積極開展全球合作,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塑造一個良好、合理、公正的國際發展環境。
[注釋]
①任海麗.《共產黨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8):41.
②④⑤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31,33,32.
③黃梅英.解讀《共產黨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