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軍
【摘要】核心素養是中國教育部落實十八大“以德樹人”精神的重要落腳點,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的理論核心。它包括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
【關鍵詞】核心素養 文化基礎 自主發展 社會參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細化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一、文化基礎
1.人文底蘊。我們低年級老師在講“文”字的時候,大多會從字理的角度入手,“文”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就像一位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頭,頭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雙臂,最下面是兩條腿,在人寬闊的胸膛上刺有美麗的花紋。可見老祖宗在造字的時候,“文”指的也是人。“人文”是人鼎立與世的根和魂。若想積淀人文底蘊,必須要多讀書,多收教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于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知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
2.科學精神。我們分析網絡詐騙案例的時候,常常會感嘆,這么拙劣的手段怎么會命中率這么高呢?受害人為什么不多想那么一點點,從那些被傷害人的身上,尤其是那些準大學生身上,我們看到了學校教育的問題,輕視了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當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高分,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升學指標,那么教育越投入,教師和學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減少程度就越大。皮亞杰認為“知識的學習要通過發現發明的方式來學進行”,所以教師教學的行為應該是一個發現探究的過程,
二、自主發展
1.學會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都要做的事情,尤其是讀書。我們許多學校都在開展讀書活動,早晨有晨讀時間,每周有閱讀課,內容大多是經典詩詞,達到熟讀成誦、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有的進行“百日讀書”活動,家長曬學生讀書的照片。互相點贊,樂此不疲。在這期間,我們要正確看待讀書,只要是正能量的書,甚至是讀閑書,都是可以的。我們從書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琴棋書畫,還包括學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模仿設計搭配適合自己的服裝,甚至是打掃衛生的小竅門。幸福生活的三個標準:手里有書、兜里有錢、杯里有茶。也是在說讀書、賺錢、享受是并列的,是缺一不可的。
2.健康生活。網絡上學生自殺事件比比皆是,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學生本身對生命的認識肯定是存在誤區的。上海從2004年開始制定并出臺《上海市中小學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生命的全過程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動所組成,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讓我們愛不起來的孩子是“喪失了信心的孩子”,當學生相信自己沒有歸屬感時,他們就會做出“不良行為”。建議教師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自己的生活健康了,才能培養出健康生活的學生們。
三、社會參與
1.責任擔當。我們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會擔任很多角色,做一個有責任敢擔當的人挺不容易的。在這次抵制樂天的自發的民間活動中,衛龍食品首先提出“民族的終歸是民族的,撤就撤了吧”。沈陽樂天總投資3萬億韓元,是在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家百貨商店,當時真的是門可羅雀,沈陽人抵制的文明而且理智,這就是責任擔當中的國家認同吧。
2.實踐創新。近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七屆年會”上,提出了一個假說“公式”:創造力等于知識乘心智模式,闡述了創造力的思維模式不僅僅是思維技能或技巧,更是一種心態,一種習慣。這種心態和習慣不是教師主管上講出來的,是在學生在感悟中體會出來的。比如,六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搭長方體,在成功的兩個長方體和一個不成功的長方體中,發現棱的特征。由此引出長寬高的概念。這就是把教學知識學習的過程變成知識發現的過程,實現在教中學、做中學的基礎上的創中學。所以教育不僅僅是教,更是育。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現探索的過程,知識掌握是探究的結果或副產品,我們的課堂要追求知識學得好,而不是學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研究實踐核心素養時,可以借鑒學習,但是不要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我們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研究,腳踏實地地從小處著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解決自己迫在眉睫的問題,追求“核心素養的校本化表達”。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經過無數教育者的努力,我們可以不必要像現在這樣關注某一學科教材、教參,甚至是具體的某一篇課文,因為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更加開放的課堂,云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多元、開放、無邊界的課堂組織形式,將成為課程學習的一部分。進而使教師和學生進入“新學習時代”,引領我們的孩子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
參考文獻:
[1]袁振國.反思科學教育.
[2]林崇德.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3]上海市中小學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