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姝
【摘要】回顧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感覺收效較大的是確立了“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多一個成功的學生”的評價理念并付諸實踐。教學評價實踐主要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過程化兩個方面。這樣的評價溫暖而美好,不論是其中哪一種評價方式,被評價者都會欣喜地接受它。它讓評價的陽光灑到每個孩子的身上,讓每個學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
【關鍵詞】評價 不拘一格 多元化 激勵 共享陽光教育評價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以“人”為出發點,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激發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個體價值實現及和諧發展。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等陣地中長期熏陶、感染和實踐中形成,并會逐步得到提高和升華。因此,單方面、固定不變的評價方式不適合思想品德課的需要,而須采用不拘一格“評”學生,采取充滿陽光的多元化評價。對成績優秀的學生,在激勵的同時需要幫助他們客觀認識自己的不足;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則需要采用誠懇的態度去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找出可以提高成績的學習方法。
回顧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我自己感覺收效較大的是確立了“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多一個成功的學生”的評價理念并付諸實踐。我的教學評價實踐主要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過程化兩個方面。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新課改實施以前,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可以對學生實行權威式的單方面評價,學生只能是接受。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倡評價要多元化,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以往由學校和教師單方面評價的傳統,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
1.學生作為評價主體
評價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我們政治組教師跟各班主任達成共識,在每個教室的墻上都張貼了一個自我評價展示臺,讓學生自己成了評價的主人,珍惜每一次填寫的經歷和感受,學會與他人比較和自我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展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評價模式,如在講《讓友誼之樹常青》時,我設置了一個“挑戰自我”的情景體驗,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對前面幾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一番評價,公正客觀地指出了同學的優點,誠懇地指出了不足。
通過這種自評、互評的活動,學生成為了評價主體,既學會了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也體會到了什么是真誠,學會了寬容,懂得了贊美與欣賞別人。這種活動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多主體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給他們一個天空,他們會還給你一份驚喜,一份收獲。
2.教師作為評價主體
思想品德課要求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也決不能拋棄了教師的評價。教師評價是教學過程中處理信息反饋的重要環節,正確地有分寸地進行評價,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作不同的評價,對正確的回答,教師應有分寸地肯定,同時在肯定中提出意見。對于表達不當的回答,教師則需要及時糾正錯誤,同意分歧點,啟發誘導,幫助他們尋找癥結所在,并給予誠懇的鼓勵。
3.家長成為評價的主體
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往往采用反饋的形式,使評價活動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我使用“家校聯系卡”“家長評價表”“問卷調查”等形式請家長參與評價。評價內容側重于對學生行為習慣、情感態度的評價,比如:是否主動遵守交通規則,是否認真完成思想品德課外探究實驗,是否親自參加了調查活動,是否經常關注與思想品德有關的電視節目、報刊、雜志、網絡信息,并自覺收集有關的資料等。老師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等方式向家長介紹評價內容和要求,家長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評價意見。
二、評價方式的過程化
思想品德素養是內在的,是無法一目了然的,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在學生的實踐的提高的過程中全面搜集評價信息,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不能沿用以前形式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和定性評價。為了使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實處,我在教學評價中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描述性評語
在初一的《思想品德》課本中,有一欄目是“老師眼中的你”,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我多數采用了激勵性描述性評語,在充分肯定學生進步和發展的同時,還指出學生那些方面具有潛能,存在不足,學生的自信和閃亮的眼光使我更加體會到:在學生評價中多一點賞識和激勵,少一點挑剔與諷刺,無論對做好后進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還是對鼓勵先進學生更加先進,都是至關重要的,是在傳遞正能量。
2.項目評價
開展項目評價,主要用來評價學生對問題分析及解決、知識運用及實際操作等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將學生按照項目不同進行分組,并由他們自己設計活動計劃,深入了解社會問題,例如開展心理測試,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主題活動,學生自己創作表演小品,即興演講、辯論、電視新聞評說等。實踐證明,這種多渠道多側面多形式的立體評價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記錄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有關其評價方面的資料,這種做法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具體操作是:
(1)建立檔案。學期初,全班每位學生發一個檔案袋,讓學生自己保管,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裝飾檔案袋,突出個性。
(2)明確任務。主要從平時、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日常行為規范、課堂表現及實踐活動等4個方面收集學生的思想品德檔案,在整理材料時,我要求學生自主選擇編排保管檔案里的材料,而我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操作并監控整個過程。
(3)定期召開成長記錄袋的反思交流與評分會議,鼓勵學生自省和反思,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不斷地成長進步。然后本人、同學和教師分別在記錄評價表上打上“優秀”“良好”或“及格”等。
4.多種形式的測試
在新課程倡導的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內容和標準中,考試仍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但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和對象的不同,我們采取了筆試和非筆試兩種方式。筆試內容和形式基本上和當前中考題目要求一致,非筆試實驗我們實驗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辯論賽”“實踐創新活動”“主題班會”等。如我在初二同學中組織了“學習成績是否是成才的唯一標準”辯論賽,學生們認真搜集、整理有關資料,辯論得熱火朝天,他們參與和體驗過程、在過程中收獲和提高。我對他們的評價,不再是單純的分數或等級,而是全面地評述他們的學習過程。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孩子”,承認差異,挖掘每一個孩子身上蘊藏的潛能,才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程標準以發展的眼光、寬容的態度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溫情的評價圖景:即關注被評價者所學知識與能力的達成度,更關注他們在此期間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不同的人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激勵和提高。這樣的評價溫暖而美好,不論是其中哪一種評價方式,被評價者都會欣喜地接受它,一個人客觀而理性的思維品質,科學而又務實的職業素養,平等而又民主的人生信念,都是一點一滴在接受教育、接受評價的過程中養成的。
我渴望,讓我們評價的陽光灑到每個孩子的身上,讓每個孩子共享出彩的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