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要】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主要分析了高中地理的學科特性和教學現狀,結合高中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與一線教學實際的案例分析,重點論述教師如何選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來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地理 有效教學 教學方法
一、高中地理的學科特性和教學現狀
新課程體系中的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關系。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獲得有關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原理去闡述、分析我國和世界各地區的人地關系狀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近幾年,地理高考試題的命題加大了學科思維量,越來越側重考查學生地理學科思維、地理學科能力。從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析,基礎知識不落實是學生考試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維不活躍、能力不強卻是學生不能獲得高分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但是改來改去,還是避免不了一個問題:老師講的多,學生聽的煩,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特別是必修一的教學,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對于初涉自然地理的學生來說簡直好像是在聽天書,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成為目前基礎教育研究的主要課題。
二、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三、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實施前提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綜合素養,充分的駕馭課堂,具有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信息反饋能力、評價指引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得到進一步重視,原來埋藏在“冰山”下的各種問題信息就可能就一一暴露出來,特別是課堂上突然顯現的一些思維火花,教師也要能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能認為跟原來的教學設計不符而一棍子打死;即使出現一些錯誤的信息,也要發現錯誤信息里所含的一些合理成分.
四、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的選取和實施途徑
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1.適時有趣的課前導入。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穎的課前導入可以引發學生對未知問題的遐想和探索,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教師通過一個提問:“赤道附近有沒有企鵝的分布?”因為在學生的固有思維里面,企鵝只生長南極大陸,這種顛覆性的提問就可以引發學生無限的好奇心去跟隨老師探尋究竟。
2.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地理包羅萬象,涉及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如果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各種直觀的教具和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褶皺需要判斷背斜和向斜巖層的新老關系,可以利用學生手中的課本進行直觀演示:找三本課本:語文、數學、外語,由上而下一次排列,巖層保持水平狀態,巖層的新老關系自然是:上面巖層(語文)新,下面巖層(外語)老,然后依次模擬水平運動的擠壓分別折出背斜的拱形和向斜的谷形,然后對比中間和兩側巖層的新老關系。背斜中間(外語)老兩側(語文)新,向斜是中間(語文)新兩側(外語)老。通過這樣直觀的演示,學生就能輕而易舉的掌握巖層的新老關系,而不會出現記憶混淆的狀況。
3.教學內容圖像化、形象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化、形象化,化繁為簡。如在學習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時候,教師將世界輪廓圖簡化為幾何圖形,劃出世界表層洋流的運動方向,以赤道逆流作為分界線,然后分別以西風漂流的末端為起點,繞洋流的方向劃去,很快,你便會發現兩個數字“8”和“0”躍然紙上。這樣,世界表層洋流的流向就好記多了。再比如在學習地球的圈層構造時,可將地球比喻成一個半生不熟的雞蛋,蛋殼代表堅硬較薄的地殼,蛋白代表固態的地幔,不熟的蛋黃代表有液態物質存在的地核,蛋白上面的一層膜代表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通過形象化的比喻,學生記憶的難題也便迎刃而解。
五、結語
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需要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全面了解,對教學目的明確把握,對不同版本教材進一步挖掘、整合和內化,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進行合理選擇與靈活運用。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研磨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才能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和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