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敬國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從對新課改的解讀入手,首先,提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提出對“情境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實施的四種途徑的看法。最后,指明體驗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情境教學 社會實踐 體驗
一、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理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科學而先進的理念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劑。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思想品德課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1.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新課程下,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教師作為一個“學習的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忘記自己是老師,而把學生視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教師作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要積極引導、促進學生進行學習體驗。
2.教師學生觀的轉變。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裝滿知識的容器”。因此,我們不能用統一的尺度衡量每一個學生,用統一的模式規范每一個學生。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本身就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學生思想、行為中的閃光點更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資源。
3.教師教學過程觀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學服務的,教不可以統治學,也不可以代替學。教師的教,要啟發學生的學,引導學生的學。教師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學生,學生既向教師反饋,又與同學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此過程是師生展開對話、理解而達成“你—我”師生關系的過程,是一個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在體驗中共生共長的過程。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
體驗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教學中,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采用多種方式,創設學習情境,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男女生交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認為男女生在一起就不正常,那么男女生能不能進行交往?”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問題的提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幫助學生認識到男女生的交往是正常的,而且男女生的交往對彼此的發展均有好處,但是男女生的交往必須掌握一定的度。這樣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就很清楚了,而且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2.故事情境
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較強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3.藝術情境
教學中,恰當地引用名詩佳句,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由此創設教學情境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對集體、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情感,實現情感教學目標。比如,講解“陶冶高雅情趣”時,可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領略自然美、社會美,感受文學的魅力,培養審美能力。這樣把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上升到感情層次,達到思想教育的較好效果。
4.漫畫情境
教材內容抽象、枯燥,恰當地利用漫畫,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觀察力與思維能力。
5.教學手段情境
根據教學實際,恰當利用錄像資料,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情境設計,是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八年級“依法打擊毒品犯罪”一框,講課時,教師可利用錄像,再現“鴉片戰爭”“虎門銷煙”等歷史情境,由學生說出對毒品的認識,以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知識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僅立足于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將思想品德教學的外延拓展于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比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興趣小組、合辦壁報、召開主題班會等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求,又讓學生在活動創設的情境中受到了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學生智力的發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過體驗才能實現;只有在體驗中,學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發展。“為學生的體驗而教”應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師的座右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03.
[2]有效教學情境創設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