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君 李林濤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能力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分析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閱讀教學中的弊端,探索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現狀 策略
一、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引導程度不夠,導致小學生難以掌握正確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提出,我們要充分落實學生發展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立體目標,教師的充分引導是實現三維目標的重要途徑。筆者聽過有的教師在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3課“和時間賽跑”時,教師讓學生讀完課文后,讓學生列舉作者和時間賽跑的例子,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跑贏太陽”“十天做完一個暑假的作業”這幾個課文中提到的例子,但是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具體如何“十天做完一個暑假的作業”的方法和技能,停留在知識的教學上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自然學生也不明確到底如何掌握和運用節約時間的方法。
2.教學模式單一,致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不足
適切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得以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師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僵化的問題。
注入式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被大量運用,這部分語文教師將小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通常的做法是將每一篇課文設置成系列知識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學生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只是被灌輸了大量的知識。單一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同時也暴露出對小學生相關能力培養的缺失的問題,小學生看似在老師的灌輸下掌握了課文中的知識,而當再面對新的課文時,沒有了教師的這種灌輸,學生往往不知如何去學習新的課文。
3.忽視情感因素,影響小學生獲得正確良好的感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中著力強調的,也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和實踐的,然而從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看,在對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方面仍然關注不夠,忽視了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內心體驗。
教師對小學生情感的忽視突出表現在不能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教材中的內容是我們進行教學的邏輯起點,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對知識教學進行合理安排和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策略
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小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自主閱讀中教師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文章的結構確立主線,根據課文主線擬定好閱讀提綱,讓小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時候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結構意識;二是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精心編制問題,在問題數量和難度上要結合小學生的閱讀和認知基礎,通過簡潔、代表性的問題引領讓小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時候又掌握課文的重點;三是對自主閱讀的時間安排上要靈活,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安排讓小學生在課前進行閱讀,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在家預習的形式進行,還可以安排在課堂教學中的某一環節,做到閱讀時間靈活安排。
2.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
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便利,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也給我們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借助這一便利條件,讓科學技術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多媒體的使用要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在多媒體中呈現的內容要進行精心選擇,要選擇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內容,如課文中有代表性的字、詞和句子,在內容安排上力求清晰、流暢,讓學生通過欣賞多媒體對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力求避免不加選擇的將課文內容搬到多媒體上的現象。
3.靈活開展課外閱讀,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藏息相輔”是《學記》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該原則指出學生要想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做到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的有機結合,這一重要的教學原則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
教師在進行小學生課外閱讀教學時要做好豐富課外閱讀形式、提出閱讀要求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面的引導。課外閱讀形式方面,教師要結合家庭閱讀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參觀科技館、參加朗讀晚會等活動中激發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在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正確的坐姿、良好的閱讀方式等,通過要求小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簡單寫出閱讀體會等手段,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吳淑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