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宏光
我們應該關注孩子心靈的塑造,注重教育和引導他們與人為善,寬容大度,團結協作,有責任感,培養他們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孩子們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給孩子一顆明亮的心靈,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地快樂成長!這是我們的孩子將來既成才又成人的關鍵。
我家的兩個小孩上小學三年級了,經常會把作業帶回家和我們家長一起討論,尤其是語文練習中的閱讀理解。
最近,孩子們做一篇閱讀理解。文章內容大致是這樣的:船揚著帆,海風使勁地吹著,船快速前進,這時帆驕傲地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風很生氣,停了下來,船走不了了,就開始嚴厲地批評帆,這時帆很羞愧地卷起,從桅桿上落了下來……其中一個思考題是:這篇文章帶給你怎樣的思考?
我發現這一篇寓言故事內容不完整,值得斟酌。文章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誤導孩子片面地對待問題,而且文后的問題很明顯是為了“要教育孩子們不要驕傲”而設定的。經過片刻思考,我覺得這其實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如果能讓孩子真正地理解這個故事所引發出的寓意,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我問他們:“你們怎么理解這個故事呀?你們打算怎么回答問題呢?”
小家伙們異口同聲,很自信地說:“肯定是帆不對嘛!他太驕傲了!所以風就想,讓你美,我不吹了,看你還能美!船不走了,當然要狠狠地批評帆,帆感到羞愧,自己落下來,那是應該的嘛!”
我說:“我也覺得帆不好。風不吹了是制裁他,船也批評他,他活該啊??墒?,我有一點搞不懂,他們還沒有到目的地呢,如果風要是再吹起來的話,船可怎么走呢?”
孩子們眨眨眼睛:“不會吧?船怎么還會再走呢?故事沒有了呀!帆已經認錯了?!?/p>
我反駁:“怎么不會呢?船不能總在海上漂著不回家吧?帆是認錯了,可帆就沒有怨言啦?”
小家伙們很為難:“那到是,怎么辦呢?呃,這到是一件為難的事!”
看著小家伙們皺著眉頭的樣子,我乘機誘導:“你們覺不覺得這個故事沒講完啊?我們可不可以給它續個尾巴?你們派個代表續一個,我續一個。然后再做決定?!?/p>
小家伙們同意了,說:“行,那就樂樂先續!”樂樂開始續了:“就從帆從桅桿上落下來開始吧。帆從桅桿上落下來后,心里很委屈,心想:我自個兒怎么一不小心就驕傲了呢?太沒出息了!可是,風也太狠了,干脆竟然不吹氣了,還這么厲害地批評我,我不對就不對吧,不干了,讓他們自個兒開去吧!正好睡個大懶覺。這邊船和桅桿看見帆垂頭喪氣的樣子,很高興,認為帆得到了懲罰。可是過了一會兒,船發現自己還在老地方漂:怎么也走不了。船開始埋怨風了:‘你怎么了呀,你不是很有勁兒的嗎?用勁兒吹呀!到現在我還在老地方漂著呢!風有些不高興:‘你不走怪我???我已經用足力氣在吹了呢,你不走,你不動,我有什么辦法?這下子兩位誰也不讓誰,吵起架來。帆在旁邊也睡不著了,高興地看笑話,心想:讓你們倆說我,你們現在也鬧別扭了,你們倆就狂吵吧!嘿嘿嘿!”續到這里,小家伙看看我,有些為難:“媽媽,我怎么讓他們吵架了呢?再往下可怎么續呀?”
我摸摸樂樂的頭:“是呀,你怎么讓他們吵架了呢?那得有勸架的才行??!那我就這樣續,你們看行不行。帆從桅桿上落了下來,船停在了海面上。過了一會兒,船發現自己好像根本沒動,離達目的地還遠著呢,于是就催風繼續鼓勁兒地吹,可是,船怎么也前進不了,直在海面上打轉轉兒。船和風都很奇怪:咦,怎么前進不了呢?這時,船尾的舵發言了:‘別吹啦!沒有了帆,風再拼命也沒用的,把氣吹到桅桿上,桅桿那么細,怎么有力量帶著船跑呢?船和風都不言語了。桅桿又發言了:‘帆驕傲了是不太對,但是沒有帆張在那兒,風的力量傳不到我身上,我也沒辦法把力量帶給船。其實,你們對帆提出批評時,也應該看到帆的工作很努力,真的很有用!我們都是這條船上的一個部分,對于這條船,我們每個部分都是不能缺少的!船幡然醒悟了:‘對呀,原來我也是個小心眼兒,只看到了帆的缺點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作用,我真不該因為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忽視他的優點。哎,那帆呀,你能原諒我嗎,我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了!你能重新掛上桅桿嗎?聽了大家的話,帆臉紅了,羞愧地說:‘主要還是我不好,我太自大了,而且還不能接受批評,甚至賭氣不干活,我覺得太對不起大家了!你們放心吧,以后我一定會守好自己的崗位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的。這下,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互相鼓勁兒了,于是他們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吹酱蠹疫@么團結協作,風高興極了,鼓起腮幫子用力吹,船又乘風破浪地向著目的地前行了?!?/p>
小家伙們聽得若有所思,樂樂慢慢地說;“媽媽,他們真的不吵架了。這個結局我看挺好,這是不是就是你常說的我們要互相團結呀?”豆豆說:“媽媽,我覺得還有要包容別人的意思在里面,要寬容別人有缺點?!甭犃撕⒆觽兊母醒?,我認為故事續到這里,已經能讓孩子們明白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了。
其實,像上面這樣的文章在語文作業練習中經常會出現,編者的用意是好的,用這類短文作為作業練習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想寓教學于育人,想通過短文的閱讀理解,既能提高孩子的文字理解力,還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孩子有正確的引導。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文章選擇不夠慎重,而孩子認識世界、認知社會的能力很有限,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片面理解文意,給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帶來誤導。
比如,上面的這篇文章,我認為其作業的價值很有限。首先語言并不優美,其次故事內容不完整,有斷章取義之嫌。尤其從育人的角度理解,這個故事片段有些牽強,好像就是為了讓孩子“不得驕傲自滿”而設定,因而老師的作用非常關鍵。如果老師不仔細斟酌,不能看到文章的欠缺,然后理智地做出恰當指引,那么孩子從文章內容中獲取的教育意義就很可能會是:(1)不得驕傲自滿,且后果嚴重;(2)不寬容,苛求他人,對別人的缺點可以任意指責;(3)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狹隘地看待問題,對別人的缺點感興趣,難發現別人的長處;(4)缺少責任感,沒有團隊意識,缺少長遠眼光。這些問題看似輕描淡寫,但實質上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卻至關重要。
從這件事情上我想到了許多。類似的情況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出現,當類似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睿智地處理,避開不利元素,把問題導向積極解決的途徑,千萬不能只關注練習題后面的標準答案。我們都知道關注孩子智力成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孩子心靈的塑造。尤其是對現在這些養尊處優、自我意識超強的下一代而言,我們更應當注重教育和引導他們與人為善,寬容大度,團結協作,有責任感,培養他們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我們的孩子將來既成才又成人的關鍵。
我想,我們教師教學時應多思考,遇到這類情況時,不能機械死板地教學,也不必要苛責教材和選編教材的編者,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對待和正確處理。正確引導孩子閱讀理解文章,給予孩子們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給孩子一顆明亮的心靈,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地快樂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