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教育家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記得那個暑假,剛來到龍泉驛區土橋小學任職,異常興奮的我早早來到學校參觀。教室墻外貼著一些班級活動的照片,看!這群孩子,有打籃球的,有打羽毛球的,還有跳舞的……走近一看,照片上的孩子顯現出來的不是現在小朋友該有的朝氣蓬勃,表情里反而有那么一絲不自信。“農村娃娃嘛,經濟條件不像城里的娃娃,可以送起去聽音樂會、看美術展覽……”當我詢問學校的門衛了解當地娃娃的特長培養情況,門衛如是說。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育實踐中存在對美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為全面深入了解龍泉驛區土橋小學美育實施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我對該校美育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發出問卷418份,收回問卷418份,對象是一到六年級全體學生。根據分析調查報告,我校90%的學生通過學校了解美育知識,98 %的學生沒有去現場欣賞過音樂會,90%的學生沒有參觀過美術展覽,由此可見,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參與美育的機會比較少。在主要閑暇娛樂活動中這一選題中,40.5%的學生選擇欣賞音樂,36%的學生選擇文學作品,1%的學生選擇彈奏樂器,20.5%的學生選擇上網,不難看出,在學校外的休閑時間,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通過美育來陶冶自己。但是當我詢問學生為什么父母不帶他們去聽音樂會,得到的回答是,父母要求先把學習成績搞好,至于興趣愛好以后再說。
原來這些可愛的孩子只是弱化對了美的感官。原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說過: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于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美,在于以藝術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于培養藝術上的美的創造力。既然,我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感受,為何不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娛自樂?環顧我們學校周圍,地處龍泉驛區土橋村,由于離城遠、土地多,這里在種植上已形成了規模優勢,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片豐收的景象,自然風光已不在話下。那我們為何不利用農村現有的、豐富的資源進行美育教育,同樣也能讓孩子體驗到獨特的審美情趣呢?因此,我對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滲透美育教育有了以下實踐:
一、在音樂課堂播下發現美的種子
作為一名專業院校畢業的音樂老師,不僅要具備應有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有一顆激發孩子熱愛音樂的心,讓孩子們在音樂世界里享受快樂的四十分鐘,帶領學生們用發現美的眼光去找到隱藏在音符里的奧秘。
例如在設計四年級上冊第七課《山谷靜悄悄》一課時,我先以情境導入,老師要帶領大家坐著火車去旅行,孩子們都興奮不已,一首強弱對比明顯的英文歌發動了我們的小火車,也開啟了孩子們對情緒反應的律動,孩子們就這樣解決了歌曲的難點,并激發了對這節課的探知欲望。在學生學會了這首歌曲之后,怎么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對這首歌曲的理解和藝術意境呢?山谷里是什么樣的呢?
二、在音樂課堂澆灌感受美的養料
音樂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作為音樂教師,應有目的地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地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西風的話》一課時,學生經過首學、互學環節已經對歌曲演唱有了一定的練習,但是學生表達歌曲的意境還不夠。這首歌曲出自音樂理論家廖輔叔之手,描寫的本是秋天的景象,但卻對春天繁花似錦的景色戀戀不忘,最后兩句:“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更是體現了這種情緒。怎么讓學生感受這種心情呢?
那天正好天氣晴朗,看看窗外,學校門口一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正潑 潑灑灑地開放,我心一橫,干脆把教室“搬”到外面去吧。到了學校門口,學生們不再束縛于枯燥的室內環境,顯得特別開心。在經過仔細觀察后,我們找到了最紅的一株紅繼木,面對著它再次唱起了《西風的話》。風兒也來和我們一起作伴,它吹起了油菜花可愛的臉龐,印著孩子們單純的笑臉,伴著輕柔的和聲,這不就是詮釋《西風的話》的最好作品嗎?課后,我問孩子們,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其中一個學生說:“周老師,我從沒有在花叢里唱過歌,今天我很開心,我能在這么美的環境下唱歌。”另一個學生也興奮地說:“今天這節課我也很快樂,原來唱歌會這么享受。”
在整個教學環節設計中,老師只是一位領路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在分析作品后,引導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使學生從理性上升到感性去認識歌曲所蘊含的情感,才能去體驗作品的美。
三、在音樂課堂給予創造美的機會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六年級音樂《波斯市場》一課中,透過音樂形象的表現,波斯集市繁華喧鬧、五彩繽紛的景象被生動地呈現出來,學生們感受到了波斯市場的熱鬧,通過視頻欣賞了公主的美貌、波斯商隊的浩蕩、玩蛇人的膽識,也對窮人的命運感到惋惜,氣勢宏偉和富有色彩的管弦樂,讓學生們感到了感受波斯的異國音樂風格。緊接著,我們通過小組合作,對《波斯市場》進行二度創作,分小組對作品中每一個形象情景再現,有讓人捧腹大笑的,也有屛著呼吸看的,這堂課給予了學生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親身參與音樂的熱情,也在實踐中創造了美。
四、在音樂課堂收獲享受美的快樂
美育解決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問題,是對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價值取向上的審美情感教育。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的設計思路中,明確提出為了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強調音樂課程的人文屬性和對學生創造性潛能開發的課程價值,教學內容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兩個領域。在音樂課上,通過老師精心設計,學生一步步接觸音樂元素,從速度、情緒、力度、節拍等方面認識了音樂歌曲,感受到作曲家的作曲背景以及蘊含的情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自主探究、自由發揮與創造,最后形成自己風格的體驗,那么審美能力就會慢慢地提高,學生就能夠在美的世界里收獲快樂。
作為一名守護孩子美好心靈并滋潤精神美育的人民音樂教師,我認為應該擔負起培養一批大有作為的復合型人才的職責,讓這些孩子能夠對美好生活有著強烈的向往。那么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立足于課堂,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為教育把好關,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享受美。教育者要時常輸送高尚的精神食糧,提升學生審美情趣,讓美的情操內化于學生的心靈。
最后用一句我最喜歡的話:用一顆柔軟的心傾聽花開的聲音,感知一葉碧綠的舒展,輕嗅草木的幽香在彌漫,于無聲處品大美,于繁蕪處聽寧靜。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