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 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區域旅游發展潛力動態測度
——以云南省16個市州為例
田 里,唐夕汐,王 桀
(云南大學 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旅游發展潛力國內外研究現狀、全域旅游戰略、扎根理論,構建了旅游發展潛力分析模型與測評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聚類分析法,選取2011—2015年的平均增長率作為評價變量,對云南省16個市州的旅游發展潛力進行了動態定量分析。研究發現,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呈現出顯著的空間差異和不均衡分布狀態,其中大多數市州的旅游發展潛力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加快發展潛力向發展實力轉化是當前云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對云南省旅游業發展潛力的全面檢閱,可以為旅游轉型升級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從而推動云南省全域旅游的新一輪發展。
旅游發展潛力;動態測度;云南省
我國在經濟發展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同時,旅游業發展也邁入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新階段。借助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提高區域經濟的質量早已成為我國眾多省份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之一。云南省作為旅游大省,其獨特的氣候、民族文化、自然環境吸引著全世界游客前往“彩云之南”?!笆濉逼陂g,云南省接待海內外游客總量從2011年的1.7億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3.3億人次,5年平均增長18.4%。云南省旅游總收入從2011年的1300.3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3281.8億元,5年平均增長26%,旅游業已成為云南省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此外,由于近幾年來區域旅游業競爭愈演愈烈,旅游業區域發展不平衡逐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常態。因此,不論是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方面,還是在客源市場的爭奪等方面都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云南省各市州旅游業發展也必然經歷著一個發生、成長、成熟、衰退、消亡的周期[1],為了促進云南省整體旅游業二次創業的騰飛和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充分挖掘各市州旅游發展潛力,有重點、有針對地尋找其未來的成長空間和發展前景,把潛力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從而擴大在全國范圍內甚至全球的旅游市場占有份額, 提高云南省整體旅游效益,加快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因此,探究云南省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現狀、來源、構成、發展以及如何積累并顯化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從而爭取在未來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取勝,已成為實踐操作層面上亟待解決和深化的問題。
從區域性層面的國內外研究重點來看,旅游競爭力研究是熱點領域,世界經濟論壇從2007年開始至今已經發布了6次全球旅游競爭力排名。旅游競爭力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主要包括對概念、由來、構成、異性因素、性質、評價、空間差異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2-10],而旅游業發展潛力研究與旅游競爭力研究相比就顯得“力不從心”。國外學者主要著眼于資源、市場、產品和影響因素等微觀領域,有關區域層面、多個城市之間的比較、空間差異分析不多見。例如,Julianna Priskin構建了一套用來評價旅游資源開發潛力的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包括吸引力、可進入性、旅游設施、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運用矩陣法選擇案例地進行實證研究[11];Derek J Wade等在對坦桑尼亞旅游業發展歷史和現狀分析的基礎之上,預測了坦桑尼亞旅游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發展潛力[12];Henry和Jackson認為在構建旅游發展潛力指標體系時,需要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和風土人情等因素對旅游潛力的影響[13]。通過對國內外現有的關于旅游發展潛力的研究資料的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旅游發展潛力的研究通過多年的積累和深化,已經呈現出定量化和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就研究內容而言,以旅游資源開發潛力[14-16]、某類旅游產品發展潛力[17]、旅游市場潛力[18]等微觀領域居多,而涉及整個產業的發展潛力研究很少。就研究方法而言,國內外旅游發展潛力的研究早期以定性為主,尤以針對某類旅游產品發展潛力、某個地區旅游業發展潛力的定性研究居多[19,20]。之后,逐漸涌現的研究才開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進行定量分析[21,22]。2013年以后的量化研究就更為豐富,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加強。其中,定量分析多采用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方法。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首先,現有關于旅游業發展潛力的評價在空間上來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考慮到旅游業的全景化、全覆蓋、全區域一體化等問題。其次,總體上講,現有研究在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上多以定性為主,缺乏理論依據,并且多傾向于分析旅游資源或旅游產品的開發潛力;第三,分析數據大多采用的是時間截面數據,缺乏動態評價,與旅游發展潛力的動態性不匹配。因此,本文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之上系統梳理了旅游發展潛力研究的理論基礎,對旅游發展潛力分析模型與測評指標體系進行了動態研究,并且針對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發展潛力的實證分析無疑是在云南省作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深化全域旅游時期對云南省旅游業發展態勢的一次全面檢閱,可以為全域旅游發展、旅游轉型升級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從而推動云南省全域旅游的新一輪發展。
2.1 旅游發展潛力與旅游競爭力的區別與聯系
旅游潛力能否準確識別,最重要的是選取有效的評價指標,構建合理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的評價指標模型。但目前介于學術界存在的旅游發展潛力測評指標體系和旅游競爭力測評指標體系兩種評價指標體系,其構建處在“名異實同”的尷尬狀態,故本文在指標確定之前,首先對兩者做了深入的分析。
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現實性問題。旅游發展潛力表現為旅游發展的潛在能量和后勁,即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發展壯大能力和蘊涵的后續發展能力,具有非現實性,而旅游競爭力強調的是現狀,即旅游業發展狀態的現實描述。第二,動態性問題。旅游發展潛力需要動態的積累,才能觀察和發現潛力的大小,因此需要采集動態數據指標,而旅游競爭力通常體現的是當前的實際情況,注重靜態分析。當然,兩者之間的聯系是異常緊密的。一是轉換問題。旅游發展潛力的終極目標就是轉換成旅游競爭力,并且對潛力的研究可以明確強項、弱項,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旅游競爭力。二是基礎問題。旅游競爭力是旅游潛力孕育、發展的現實基礎,影響旅游業潛力大小的重要起點是當前的旅游業競爭力狀況。
總之,對旅游發展潛力進行評價能夠反映不同旅游地之間旅游發展潛力的差異性,它既是區域旅游規劃空間布局和建設時序安排的一條科學途徑,也是促進全域旅游戰略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
2.2 扎根理論
Glaser、Strauss在醫學社會科學的臨床研究中率先提出了扎根理論。扎根理論最大的特點是從觀察而非假設的角度入手,實現了實證主義和互動主義的統一,其主要宗旨是在對大量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的基礎上來建立自下而上的理論分析體系,主要思想是將資料、概念類屬、初步理論等一層層地描述出來,從而針對研究對象形成科學性的結論。
基于扎根理論以及充分考慮全域旅游的發展戰略,構建旅游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是參考已有的學者關于旅游發展潛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分析[23-28];另一方面,在管理學里的區域競爭力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和旅游業自身關聯性大、敏感度高的特點,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來提煉旅游發展潛力的評價因子。
2.3 旅游發展潛力的指標構成
旅游產業內部發展潛力(內因)從旅游規模潛力、旅游效益潛力兩個方面來闡述,旅游環境支撐潛力(外因)包括經濟發展潛力、社會發展潛力兩個部分。因此,首先可以構建出旅游發展潛力的評價模型(圖1)。

圖1 評價指標模型
在經過一輪專家意見征詢和一次SPSS預檢測之后,總共確定了17個具體指標(表1)。體現旅游產業內部發展潛力的一共有8個,其中旅游規模潛力包括近五年國內游客平均增長率、近五年國際游客平均增長率、近五年星級飯店數量平均增長率、近五年A級景區數量平均增長率4個指標;旅游效益潛力包括近五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近五年入境旅游總收入平均增長率、近五年國內旅游收入平均增長率、近五年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率4個指標。體現外部環境支撐潛力的外因由9個指標組成,其中經濟發展潛力包括近五年GDP平均增長率、近五年人均GDP平均增長率、近五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近五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近五年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率5個指標;社會發展潛力包括近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率、近五年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率、近五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增長率、近五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平均增長率4個指標。

表1 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發展潛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設定,旅游發展總潛力=旅游產業潛力+旅游支撐潛力+不確定因素,用公式表示就是P=I+S+X。式中,P為旅游發展總潛力;I為旅游產業潛力,即旅游發展潛力的內部影響力;S為旅游支撐潛力,即旅游發展的外部影響力;X為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在統計方法中熵值法因其客觀賦值的原理,可以將不同數據間的內在差異性通過權重客觀地反映出來而廣為使用,且相較于國內學者在研究旅游發展潛力運用最多的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熵值法以其客觀性賦值保證了結果更加客觀、可信度更高,因為它克服了人為確定指標的缺點。故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聚類分析法相配套的方法對云南省16個市州的旅游發展潛力進行動態定量分析。
3.1 數據無量化處理
鑒于本文選取數據的特殊性,平均增長率有正負之分,所以應統一對所有數據進行無量化處理。本文采用線性無量化方法中的極值化方法(式1)對數據進行無量化處理。式中,i表示有i個評價對象(表示16個市州);j表示共有j個指標(共17個指標);Xij是第i個評價對象第j個指標的原始指標值;Yij是Xij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值。

(1)
式中,min(Xj)表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max(Xj)表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本文運用極值化無量化處理后樣本數據不存在0、1或負數的特殊數值,因此不需要對其他數據進行無量化處理驗證。
3.2 熵值法
熵指的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熵值法主要用來判斷某個或某些指標離散程度的一種數學方法,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
具體步驟如下:
計算第i市州下的第j個指標的比重:

(2)
計算第j項評價指標的熵值:

(3)
計算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hj=1-ej
(4)
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

(5)
綜合評價得分:
(6)
式中,Yij為云南省第i個地州第j項旅游發展潛力評價指標無量化處理結果,其中m為評價單位數(m=16),n為指標數(n=17);Pij為第i市州下的第j個指標的比重;e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熵值;hj為指標的差異性系數;w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U為旅游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得分。
3.3 聚類分析法
SPSS聚類分析法是研究實物分類的基本方法,依據的是古話“物以類聚”的相關原理,通過對所需進行簡單的歸類來辨別不同指標之間的親疏關系。本文選用快速聚類分析法(K-Means Cluster Analysis),分別從旅游發展潛力、旅游產業潛力、旅游支撐潛力三個方面對云南省16個市州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聚類分析。
4.1 旅游發展潛力指標評價變量選取
前文分析過,旅游發展潛力需要動態的積累才能觀察和發現潛力的大小,因此需要采集動態數據指標。一方面,是為了體現旅游發展潛力的動態性與客觀性;另一方面,熵值法客觀賦值法的核心就是根據各指標的評價對象數據來計算數據間的差異性,從而確定權重。也就是說,指標權重的確定完全依賴于選取的變量和搜集的數據,因此對數據的要求異常高。數據必須具備準確性與完整性,才能保證結果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在具體指標的選取上,本文主要以2010—2015年6年間的統計數據作為基礎,采用增長率的指標法,所有指標都是觀察期五年來的平均增長率,并且所選指標都可以通過具體數據計算得來,不存在主觀賦值的指標。
4.2 指標測度
本文依據熵值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賦值(表2),旅游產業潛力I(內因)8個指標所占權重0.5772,旅游支撐潛力S(外因)9個指標所占權重0.4227。從指標權重可以看出,雖然旅游產業潛力I(內因)和旅游支撐潛力S(外因)共同影響著旅游發展潛力,但是旅游產業潛力才是旅游發展潛力中的主導因素。在此基礎之上,分別對旅游產業潛力I、旅游支撐潛力S、旅游發展總潛力P進行評價,相應排名見表3。

表2 指標權重

表3 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發展潛力得分及排名
4.3 聚類分析
依據前文計算的結果,利用SPSS軟件中的快速聚類方法,設定聚類數目為3,設定三種層次的發展潛力分別為:高旅游發展潛力、中旅游發展潛力、低旅游發展潛力。快速聚類結果見表4。

表4 快速聚類結果
4.4 結果分析
旅游發展潛力比較:從分析結果可見,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發展潛力水平差距明顯,旅游發展潛力的聚類形成一個“475”組合,高旅游發展潛力的地區包括紅河、普洱、昭通、臨滄4個市州,而紅河、普洱、昭通、臨滄4個市州的現實旅游競爭力在云南省內靠后,這進一步表明旅游發展潛力預示的是未來的競爭力;中旅游發展潛力的地區包括玉溪、麗江、保山、文山、版納、大理、德宏7個市州;低旅游發展潛力的地區包括昆明、曲靖、楚雄、迪慶、怒江5個市州。不難看出,在云南省整體旅游格局中,紅河、普洱、昭通、臨滄旅游發展潛力長期以來處于被低估狀態, 而實際情況是,紅河、普洱、昭通、臨滄旅游勢頭強勁、旅游發展潛力巨大,表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而在昆明、曲靖、楚雄、迪慶、怒江5個市州中,除怒江外,其他4個市州表現出來的先發優勢明顯,現實旅游競爭力長期以來都具有引領作用,但旅游發展潛力相對較弱,旅游增長緩慢。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通過GIS軟件的空間分析功能將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指標按照換分好的高旅游發展潛力、中旅游發展潛力、低旅游發展潛力三個等級,并對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的空間差異和特征規律進行了分析,見圖2。

圖2 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水平的空間差異特征
結果表明,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在空間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呈不均衡分布:滇中、滇東、滇西北地區,旅游發展潛力普遍較低,滇南、滇西旅游發展后勁十足,未來旅游發展潛力不可限量。從旅游產業潛力和旅游支撐潛力兩個分指標來看,同樣通過GIS軟件的空間分析功能,一方面觀察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產業潛力和旅游支撐潛力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了解空間差異特征,見圖3、圖4。結果表明,云南省旅游產業潛力、旅游支撐潛力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差異,滇東、滇西北的旅游產業潛力普遍較低,而滇西的旅游產業潛力優勢明顯。滇東、滇中的旅游支撐潛力表現不足,滇南的旅游外部支撐力量發展潛力具備,有利于區域旅游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

圖3 云南省旅游產業潛力水平的空間差異特征

圖4 云南省旅游支撐潛力水平的空間差異特征
旅游產業潛力—旅游支撐潛力組合比較:比較各市州旅游產業潛力和旅游支撐潛力, 依據兩者之間的差距,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組合類型,即Ⅰ型----雙力拉動型(高旅游產業潛力—高旅游支撐潛力),這是旅游發展較理想的一種發展模式;Ⅱ型----產業潛力驅動型(高旅游產業潛力—中低旅游支撐潛力),這種模式旅游發展潛力主要來自于旅游產業本身的力量,旅游發展潛力的提升需要靠旅游支撐潛力的擴大來激活旅游發展潛力;Ⅲ型----支撐潛力驅動型(中低旅游產業潛力—高旅游支撐潛力),這種發展模式旅游發展潛力主要源自旅游支撐潛力;Ⅳ型----弱同步型(中低旅游產業潛力—中低旅游支撐潛力),由于旅游產業潛力和旅游支撐潛力都低導致旅游發展潛力低下。
從云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圖5),目前還沒有雙力拉動型(高旅游產業潛力—高旅游支撐潛力)的市州出現,在全域旅游的戰略背景之下,這是一種發展遺憾,也是后續努力的方向。Ⅱ型產業潛力驅動型(高旅游產業潛力—中低旅游支撐潛力)有昭通、普洱、麗江、大理4個市州,從過去6年的旅游發展相關數據可預測到,昭通、普洱、麗江、大理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潛力巨大,但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將是未來關注的重點。Ⅲ型支撐潛力驅動型(中低旅游產業潛力—高旅游支撐潛力)包括玉溪、臨滄、紅河3個市州,這3個市州的外部環境對旅游業發展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發展潛力巨大,但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潛力仍需提高。其他9個市州,昆明、曲靖、保山、文山、楚雄、西雙版納、德宏、怒江、迪慶屬于Ⅳ弱同步型(中低旅游產業潛力—中低旅游支撐潛力),其中曲靖、怒江兩個市州處在低旅游產業潛力、低旅游支撐潛力和低旅游發展潛力的“三低”狀態。

圖5 4種旅游發展潛力組合類型
5.1 結論
本文通過多項指標遴選,在全域旅游視角下系統構建了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綜合指標,并對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發展潛力進行了分析和測度,主要結論為:①旅游產業潛力是影響旅游發展潛力的主導因素。旅游發展潛力受到旅游產業潛力(內因)和旅游支撐潛力(外因)的共同影響,而旅游產業潛力(內因)是旅游發展潛力的主導因素。從熵值法對各個指標權重的賦值可以客觀地感知,旅游產業潛力(內因)8個指標所占權重為0.5772,旅游支撐潛力(外因)9個指標所占權重為0.4227。②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呈現出顯著的空間差異?;贕IS軟件的空間分析功能,發現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旅游產業潛力、旅游支撐潛力均呈現出顯著的空間差異和不均衡分布狀態,其中滇中、滇東、滇西北地區的旅游發展潛力普遍較低,滇南、滇西的旅游發展后勁十足;滇東、滇西北的旅游產業潛力普遍較低,而滇西的旅游產業潛力優勢明顯;滇東、滇中的旅游支撐潛力表現不足,滇南的旅游外部支撐潛力巨大。③動態性、客觀性測評指標體系的構建。目前對于旅游發展潛力的測度,現有的潛力評價中大多采用專家打分法、問卷調查法來進行各指標的數據收集分析,繼而計算出相應的目標值,其評價結果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本文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基于扎根理論、全域旅游的特點,試圖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來反映旅游發展潛力,在進行指標和變量選取時,全部選取可以客觀賦值的變量,盡量采用典型概括性指標和客觀數據。同時,基于旅游發展潛力的動態性原則,選擇以2010—2015年六年的統計數據為基礎,采用增長率的指標法。④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出現四種組合類型。本文分別依據旅游產業潛力和旅游支撐潛力的實際情況將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發展潛力分為雙力拉動型、產業潛力驅動型、支撐潛力驅動型、弱同步型4種組合類型。⑤云南省旅游發展潛力并未得到有效發揮。云南省大多數市州的旅游發展潛力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因此加快旅游潛力向旅游實力、競爭力轉化是當前云南省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測度結果顯示,旅游發展潛力排名前三位的是普洱(8.9444)、昭通(8.2584)、紅河(7.9012),其旅游勢頭強勁,旅游發展潛力巨大,表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
5.2 啟示
從以上結論中可以得到兩點啟示:首先,研究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對把握云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制定差別化和針對性的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實現實現全域旅游發展的戰略目標,云南省16個市州必須擺脫行政區劃的束縛,加強區域之間的旅游協作,形成區域聯合優勢,實現“共贏”的局面。其次,針對當前云南省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非均衡的空間布局,應實施不同的發展對策,要充分利用本區域內的“潛力極”,實現“梯度開發”和“增長極”帶動。云南省每一個市州在發展戰略的選擇上,必須結合自身發展潛力的大小,既要考慮到本市州的優勢與劣勢,又要不斷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或者旅游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
由于本文選擇的評價變量為平均增長率,反映的是未來發展能力,因此這與目前云南旅游發展業績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本文對旅游發展潛力與旅游競爭力的區別與聯系做了較深入分析,先前的學者也對旅游發展潛力與旅游實力并非完全一致進行過諸多討論??傮w而言,旅游發展潛力與旅游發展實力之間既存在著較大的相關性,又有不同之處,具體表現在:旅游發展潛力大的地區未必旅游實力強;同樣,旅游產業發展實力強的地區并非發展潛力一定大。
[1]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5)∶129.
[2]Enright M J,Newton J.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77-788.
[3]Geoffrey I Crouc,Brent Ritchie J R.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37-152.
[4]Dwyer L,Kim C.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5)∶369-414.
[5]Enright M J,Newton J.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sia Pacific: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4)∶339-350.
[6]屈海林,邱漢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與競爭優勢[J].旅游學刊,1996,11(1)∶24-28.
[7]甘萌雨,保繼剛.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初步[J].現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8]張河清,田曉輝,王蕾蕾.區域旅游業競合發展實證研究——基于珠三角與長三角城市旅游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5)∶871-875.
[9]閆翠麗,梁留科,劉曉靜,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以中原經濟區30個省轄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1)∶63-67.
[10]周禮,蔣金亮.長三角城市旅游競爭力綜合評價及其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5,35(1)∶173-179.
[11]Priskin J.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37-648.
[12]Derek J,Wade B,Mwasaga C.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93-101
[13]Henry I,Jackson G.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Education[A].Richards G.European 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Trends and Prospects[C].Tilburg:Tilburg University Press,1995∶233-244.
[14]李新運,鄭新奇,范純增,等.山東省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1997,17(4)∶372-376.
[15]李澤,孫才志,鄒瑋.中國海島縣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7)∶1408-1417.
[16]余進,趙玉澤,張東升,等.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3)∶241-245.
[17]陳歡.合肥市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8]袁瑞英.基于市場容量、市場增長率和市場強度的農村旅游市場潛力分析[J].商業時代,2014,(9)∶138-139.
[19]朱紅.西部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及對策[J].四川師范人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2)∶205-208.
[20]周彬,趙旭東,王賓梅,等.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研究——以浙江省象山縣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12)∶1440-1445.
[21]呂建樹,劉洋,張祖陸,等.魯北濱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1,33(9)∶1788-1798.
[22] 宋詠梅.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測評及顯化機制研究:以陜西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3]曹新向.中國省域旅游業發展潛力的比較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1)∶18-22.
[24]于秋陽.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結構模型及其測度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14-119.
[25]丁建軍,朱群惠.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時空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2)∶52-61.
[26]葉新才,李洪波.區域旅游發展潛力評價體系框架構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5)∶51-56.
[27]李鋒.基于“潛力—創新力”組合視角下的旅游發展力測度研究——以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例[J].旅游論壇,2011,4(4)∶59-65.
[28]王學峰,張輝.區域旅游發展潛力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以西部地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27(12)∶203-208.
DynamicsMeasure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Potential——ACaseStudyof16CityinYunnanProvince
TIAN Li,TANG Xi-xi,WANG Jie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ourism potential research,global tourism and grounded theory construct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alysis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the research metho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clustering analysis,matching,selection 2011-2015 years average growth rate as the evaluation variables of 16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dynamic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presented th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in which most of the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lay,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to develop strength wa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coul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and suggestions to upgrade the value of the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so as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dynamic measure;Yunn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18
F590.3
A
1005-8141(2017)06-0738-06
2017-04-25;
2017-05-15

川基金優秀青年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基于馬爾科夫制度轉換模型的云南省入境旅游周期研究”(編號:16KT209)。
田里(1961-),男(彝族),云南省昆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
王桀(1970-),男(白族),云南省昆明人,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旅游影響、旅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