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玲 ,許 筠 *,翟曉麗 ,張 茹 ,胡曉文 ,俞 徽 ,蘇建平
(1.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蘭州中西醫結合腎病治療中心/甘肅省中醫腎病醫療中心,甘肅 蘭州 730046;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蘭州市區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發病率與中醫證候積分分析
王亞玲1,許 筠1*,翟曉麗1,張 茹1,胡曉文1,俞 徽2,蘇建平1
(1.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蘭州中西醫結合腎病治療中心/甘肅省中醫腎病醫療中心,甘肅 蘭州 730046;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 探討蘭州市區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發病率、相關危險因素與中醫證候積分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蘭州市6個市級及以上醫院確診的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腎病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資料,了解當地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分析發病率、相關危險因素指標與中醫證候積分的相關性。結果 蘭州市區糖尿病腎病發病率為39.43%,氣陰兩虛證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最強(r=0.873,P<0.01);其次為脾腎氣虛證(r=0.812,P<0.01)。相關危險因素中,除氣陰兩虛證中醫證候積分與血尿酸無明顯相關性(r=0.348,P>0.05),脾腎氣虛證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無明顯相關性外(r=0.352,P>0.05),各證型中醫證候積分與相關危險因素指標均呈正相關。結論 蘭州市區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發病率、相關危險因素指標與中醫證候積分有一定相關性,氣陰兩虛證與中醫證候積分關系較密切。
蘭州市區;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嚴重也是發病率最高的并發癥之一。相關資料表明,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患者中DN占首位,為36.39%,預計DN將成為發展中國家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1]。美國血液透析患者中DN約占43%。本研究調查蘭州市DN發病率,結合中醫證候積分表,了解我市DN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制定DN防治策略提供循證依據,最終提高社區高危人群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蘭州市區具有代表性的6家市級及以上醫院的2型DM患者558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 231例,年齡 41~79歲,平均(67.36±16.87)歲;病程2~28年,平均(10.57±7.81)年;DN患者 220例,合并高血壓病患者412例。
DN診斷標準參考2014年美國腎臟基金會腎臟病預后質量(NKF-KDOQI)指南標準[2],即大量蛋白尿;DM視網膜病變伴微量蛋白尿;10年以上病程的DM患者出現微量蛋白尿。分期標準參考Mogensen標準[3]分為5期。
參照200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價標準》[4]分為:(1)陰虛燥熱證:主癥:口干欲飲,易饑多食,心煩失眠,尿頻,便秘;次癥: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心悸怔忡,頭暈目眩;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或弦滑數。(2)氣陰兩虛證:主癥: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自汗、盜汗;次癥:面色晄白,心煩失眠,遺精早泄,口渴喜飲;舌脈:舌淡紅、少苔或花剝,脈濡細或細數無力。(3)脾腎氣虛證:主癥:小便頻數或清長或渾濁如脂膏,納呆,疲乏;次癥:面色蒼白,腰膝酸軟或少尿,肢體浮腫;舌脈: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帶滑。(4)陰陽兩虛證:主癥: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大便泄瀉,陽疹,遺精;次癥:面色蒼白無華,倦怠乏力,面目浮腫,腰酸耳鳴;舌脈: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無力。
(1)確診為 DM或 DN;(2)臨床資料完整;(3)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年齡大于30歲小于80歲。
(1)DN不作為第一診斷者;(2)合并其他嚴重原發疾病者。
采用統一的調查問卷,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齡、性別等),危險因素指標值:餐后血糖(PBG)、血尿酸(UA)、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患者入院后在醫師指導下填寫問卷,由兩名以上中醫主治醫師共同決定中醫證型及中醫證候積分。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公司,UniCel DxC 800 Synchron),全自動尿液分析儀(羅氏診斷產品有限公司,Miditron Junior),血細胞分析儀(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BC-3000),KDC-1045低速離心機(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相關中醫證候積分、實驗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變量間關聯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相關分析。Ρ<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蘭州市區DN發病率為39.43%(220/558),氣陰兩虛證居首位,占41.94%(234/558),其次為脾腎氣虛證,占27.06%(151/558),陰陽兩虛證占22.04%(123/558),陰虛燥熱證最少,占 8.96%(50/558),見表 1。
表1 DN患者各中醫證型發病情況(±s)

表1 DN患者各中醫證型發病情況(±s)
?
DN患者各中醫證型發病率與中醫證候積分具有較強的相關性(Ρ<0.01)。其中氣陰兩虛證的發病率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最強(r=0.873,Ρ<0.01),脾腎氣虛證次之(r=0.812,Ρ<0.01),陰虛燥熱證發病率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最小(r=0.714,Ρ<0.01),見表 2。

表2 DN患者各中醫證型發病率與中醫證候積分的相關性
以DN患者各中醫證型證候積分為因變量,PBG、UA、Scr、TG、TC、ACR為自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除氣陰兩虛證中醫證候積分與UA無明顯相關性(r=0.348,Ρ>0.05),脾腎氣虛證與ACR無明顯相關性外(r=0.352,Ρ>0.05),各證型中醫證候積分與相關危險因素指標均呈正相關。其中,陰虛燥熱證積分與PBG相關性最強(r=0.892,Ρ<0.01),氣陰兩虛證積分與ACR相關性最強(r=0.886,Ρ<0.01),脾腎氣虛證積分與TC相關性最強(r=0.873,Ρ<0.01),陰陽兩虛證積分與Scr相關性最強(r=0.835,Ρ<0.01),見表 3。

表3 DN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指標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分析(r)
DN屬祖國醫學“消渴病”繼發的“尿濁”“腎勞”“水腫”“關格”等范疇。其病因總屬本虛標實,本虛指氣血、陰陽、五臟之虛,標實指痰濁、濕毒、瘀血等病理產物。“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中滾涌,更有浮溺,面如豬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描述消渴病久,遷延及腎,引起蛋白尿、水腫等癥,與現代醫學對DN的認識相同。一項針對我國成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5]顯示(樣本量98 658人),我國DM患病率現已達到11.6%。國際糖尿病聯盟預計,到2030年全球DM患病人數將達到5.52億人,我國將會以48%的速度增長[6]。2009—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DN的社區患病率為30%~50%[7],住院患者約為40%[8],形勢非常嚴峻。
中醫證候是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的綜合體現,它的出現必有內在物質基礎,其發生發展也會受多種因素影響。為明確我市DN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在調查DN發病率的基礎上,采用相關性分析法探尋中醫證候積分與DN各證型發病率、相關危險因素指標之間的關系。
蘭州市2型DM患者DN發病率為39.43%,其中氣陰兩虛證發病率最高,且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最強。這與DN中醫證候演變是從氣陰兩虛到陰陽兩虛、最終發展到氣血陰陽俱虛的情況相符,與之前文獻報道一致[9]。提示如能對患者DN證型進行正確判斷,把握其變化特點,在分期論治思路指導下,根據DN證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早期干預,將有望改善臨床治療效果。
如表3所示,陰虛燥熱證中PBG與中醫證候積分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氣陰兩虛證中ACR與中醫證候積分呈明顯正相關;脾腎氣虛證中TC與中醫證候積分相關性最強,陰陽兩虛證積分與Scr相關性最強。
血肌酐升高在中醫學中屬于“濁毒”范疇,“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而“腎病多虛,陽主陰從”。血肌酐升高常在DN后期出現,不僅是邪實的明證,更是本虛的表現。低密度脂蛋白及膽固醇水平增高是脂代謝紊亂的表現,也是導致腎功能損害進展的危險因素。高血糖是DN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多數高血糖患者因過食肥甘、飲食不節導致郁而化熱,燔灼津液而致陰虛,故陰虛燥熱證與FPG相關性高。血脂異常是DN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10],脂代謝紊亂可以促進腎小球硬化。脾虛濕困,運化失常,致濕濁中阻,氣虛不能推動血脈,致濕瘀互結生痰,即血脂,故脾腎氣虛證與血脂相關指標相關性最強。
綜上所述,DN發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與中醫證候積分均有較強的相關性,了解這些關系為中醫藥防治DN提供了依據,同時為我們今后開展中醫藥多中心臨床研究奠定了客觀評價基礎。
[1]趙玲,張園.糖尿病腎病中醫證候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5(7):199-200.
[2]童國玉,朱大龍.糖尿病腎病國內外指南和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7,37(3):211-216.
[3]Mogensen C E.Early golmerular hyperfitration in insulindapendent diabetics and late nephropathy[J].Scand J Clin Lab Invest,1986(46):201.
[4]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7):7-8.
[5]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 AmA,2013,310(9):948-959.
[6]Whiting D R,Guariguata L,Weil C,et 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11,94(3):311-321.
[7]許嶸,鐘一紅,陳波,等.上海市郊區2型糖尿病患者腎臟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18-23.
[8]汪珊珊,陳冬,陳明衛,等.代謝綜合征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的影響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19(5):509-511.
[9]鄭柳濤,李平.李平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思路與方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6):746-748.
[10]蔣麗娜.重慶市渝中區體檢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發病因素分析[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1.
R587.1
B
1671-1246(2017)23-0101-03
注:本文系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GZK-2014-31)
(*通訊作者: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