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蒙古國特派記者 楊濤 ●徐珍珍
法新社3日報道稱,由于蒙古國執行聯合國涉朝制裁決議,約1000多名在蒙古國工作的朝鮮海外務工人員將離開蒙古國。
法新社稱,蒙古國勞工部表示,將不再為朝鮮務工人員延長為期一年的工作許可證,他們須在年底前離開蒙古國。該報道還援引蒙古國外交官奧敦巴特爾的話說,“根據聯合國決議,私企將不能與朝鮮工人簽新的勞動合同,蒙古國將嚴格遵守聯合國決議”。
蒙古國與朝鮮曾同為社會主義陣營成員,保持著比較友好的關系。朝鮮發生自然災害時,蒙古國也多次向朝鮮提供面粉和肉類援助。據蒙古國媒體報道,在所有接收朝鮮勞工的國家中,蒙古國位列俄羅斯和中國之后,排在第三位。在蒙古國的朝鮮工人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裝修、磚廠等領域,月工資在600至700美元。
法新社稱,聯合國9月的數字顯示,朝鮮共有10萬名外派工人。朝鮮工人在蒙古國的人數在2013年達到2123人 的峰值,隨后逐年下降。截至今年11月,有1190名朝鮮人在蒙古國工作。報道稱,蒙古國的建筑公司雇用朝鮮人主要因為他們能夠任勞任怨地長時間工作。由于蒙古國缺乏能熟練操作縫紉機的工人,一些紡織行業也聘用朝鮮工人。今年8月,100多名朝鮮工人在合同到期后離開蒙古國最大的戈壁羊絨公司。針對外界的一些傳言,該公司表示,付給朝鮮工人的工資和蒙古國工人一樣。朝鮮工人也是每天工作8小時,他們一般通過蒙古國銀行領工資。此外,朝鮮人還在蒙古國從事針灸師和按摩師的工作。
聯合國朝鮮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達魯斯曼曾在2015年表示,朝鮮工人在國外主要從事采礦、伐木、紡織和建筑工業等。除了中俄蒙三國,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柬埔寨、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科威特、利比亞、馬來西亞、緬甸、尼日利亞、阿曼、波蘭、卡塔爾和阿聯酋也聘用朝鮮勞工。達魯斯曼援引朝鮮海外勞工人權國際網絡2012年的報告稱,朝鮮每年大約能通過外派勞務人員獲得12億至23億美元外匯收入。▲
環球時報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