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土地補償費用的問題,與集體組織和成員的利益有著切實的關系,能直接影響農村的和諧和穩定。故此,當前有關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不均的情況,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導致出現的糾紛源泉有較大的不同之處,所以關于土地糾紛中的司法處理有著極大的不同之處。本文主要分析土地補償費用的一般分分配問題,以期能讓農村土地補償費的分配公平、公正。
關鍵詞 集體土地 土地補償 分配 司法現狀
作者簡介:岳至柔,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63
當前受到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有大量的土地被國家征集,所以相關的補償費分配問題就十分突出。但是結合分配調查結果能獲悉,補償費用的不公平性,是由于立法缺失,制度供給嚴重不足造成的。我國在土地補償費分配時本著民主的原則,讓農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的形式,合理的分配這筆費用,然而由于村民自治的多數決定的弊端,使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趨利避害,部分群體為謀求個人利益,直接使用多數人暴政的形式維護自身利益,這能在一方面使得人員的利益得到保障,但是在較大程度上使得小部分人員的利益受損,直接危害村民合法性。故此,深入研究土地分配問題十分必要,只能在完善和實踐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之時做到有所完善。
一、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司法實踐現狀
糾紛審理中存有的問題:
我國有關土地補償費用的司法糾紛案件數量正在逐年遞增,但是這類案件由于缺乏可資援引的法律規范,所以法院對這類案件進行審理的時候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很多法院不知如何下手。當前法院對于糾紛判決的標準不同,有如下幾方面的具體體現:
(一)受案范圍不統一
同類案件均是有關請求分配土地補償的案件,有的法院從成員資格認定其受理范圍,最終駁回上訴,然而有的法院不對其進行受理直接對村民會議的方案進行改變。
(二)成員資格的認定標準不統一
有的法院以戶籍為認定標準,但是還有的法院是將土地的多寡看成認定標準,導致成員資格認定不不統一。
二、我國土地補償費分配資格的構建
(一) 基本分配原則
1.民主決策
民主該詞來源于“demos”,涵義是人民。所謂民主既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或者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讓部分人員的意見達到相對統一,對國家或者對某一事物進行管理。由于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方式是隸屬于村民自治中的一項內容,所以如何分配應有村民民主決策,決策過程是群民經由集體組織,內部進行討論,由村民經由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能通過議案,由于我國的國家性質是民主集中制度,所以在民主決策期間使用民主集中的方式能讓民主決策的特性體現的更為突出。討論以及決定期間,受到村民的規范約束以及農村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影響,致使分配方案能被廣大群民接受。
2.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和公正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公平和公正。
公平作為民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是要求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履行自己的義務,人和人都沒有權利直接剝削農民的權利,參與的當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意愿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樣能從公正的角度對時間合理處理。公平原則的實現能更好的處理土地補償費用,要求在土地補償中做到公平與公正,讓每一位具有征地能力的農民有著合法的集體經濟組織意識和合法權益。
公正原則是在分配結果中,根據土地補償費用分配給農民應得的費用,同時也要考慮分配中的特殊狀況,如特殊成員的利益分配原則,盡量在分配時做到利益均衡。
(二)土地補償的分配程序
土地補償費用的分配方案需要從程序和實體這兩個方面出發。若從程序上出發,要求土地補償費分配中滿足民主分配的原則,所有的經濟成員都能平等的進行投票,集體決定土地補償費用的分配原則,本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從原則上考慮問題能 獲悉土地補償費用的分配方案應滿足集體經濟組織內滿足多數人的經濟利益。但是若從實體上進行補償,能讓土地補償的費用更多體現出公平和公正的原則,特別是在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中能讓各個成員之間的利益實現均等,避免多數人利用民主決策的程序讓更多的人土地補償費用分配權利不能實現。使用多數決策的方式極易出現多數人的暴政,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村民自治下還是有很多人制定的分配方案能實現大多數村民的意愿。農村是現代社會中傳統和創新兩者結合的一個地方,在該環境下,若一味的對普遍的法律公正性進行追求顯然不是很合理,也不是很現實,所以在此期間考慮到人們對法律中的公平正義的追求顯得十分必要,使用該方式能讓交易成本降低,也利于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發展。
法律范圍內需要明確土地補償的分配資格、標準和程序等問題,村民自治的方式能更好的解決村級留存的比例問題,也能讓集體經濟組織等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補充費用分配方案的使用先要在村民自治的前提下進行,從程序上講,司法的介入應該是后續的問題,但注意使用司法介入是不能完全取代集體討論的程序。民主討論的方式確定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能突出的體現出民主集中制,也能讓集體組織成員的意識更為強烈。每位成員都十分關注土地補償分配方案,且實行的公平和公正與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
若在集體組織期間進行討論,但是集體組織成員卻拒絕召集會議時,可以參考我國的《公司法》規定,要求所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字召集的會議上履行自己的責任和權利。由于土地補償是大事件,直接關系到每位村民的利益,所以就應該讓集體組織成員對其進行表決,若有三分之二的人通過表決,這類表決就是合法的。程序如下:
三、土地補償機制的救濟途徑
撤銷是在法律層面上對土地補償分配方案開展的否定性評價方式,直接結果能導致土地補償費用的分配方案失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要根據法律的程序直接對土地補償方案進行分配。但是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分配方案在涉及到相關利益后都要被迫切的撤銷掉。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中的特殊群體,外嫁女或者入贅婿等均能獲得自己應有的一部分土地補償費用,就要借用司法變更的方式進行解決。土地補償糾紛發生的環境是集體經濟組織與成員之間的關系,由于集體經濟組織具有其自身的封閉性質,所以糾紛對象都認識,均是生活中的鄰里和村民,故此在發揮人民調解作用的同時,可以使用調解的方式讓糾紛的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現行的調解方式由于自身的弊端性存在,使得調解的作用發揮的較少,所以就要根據現有村民的想法進行會議推舉。
部分部門提出應該給予基礎政府更多的土地糾紛裁決權,要求群民直接向當地的有關部門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仲裁介入,并由政府直接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相關的資格認定模式,若部分人員對于失去土地的裁決結果有不認同之處,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更多的訴訟申請。
但是根據當前的憲法規定,認為若將土地補償費用直接納入到行政裁決中較為不合理,由于集體土地征收期間,行政機關多是土地的征收的推定人員,所以利益上兩者有交叉的部分,行政機關很難作出判決,由于農民始終認為行政機關的判決多偏向自己。
但是在設立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中就明確規定了,土地補償糾紛不能隸屬于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范圍內,原因是補償糾紛與土地承包經營兩者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所以為能更好的協調內部糾紛,就要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建立良好的成員歸屬關系。
四、結語
受到城鎮化發展影響,很多國家土地被征收,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或是進行商鋪的籌建或者是進行樓宇的建設,相關的補償費用分配問題就變得十分普遍。但是我國有關補償費分配的立法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司法事件中法院針糾紛的性質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
故此合理的補償土地費用,能體現出集體經濟的成員權利,穩定當地的經濟環境。土地補償費用是國家在征收土地權的時候給予的經濟補償,所以土地補償費用具有法定性和補償性。對這筆費用進行分配的時候需要讓相關的經濟組織成員和被征地的成員進行費用的分配。
參考文獻:
[1]陳小君.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的法理反思與制度重構.中國法學.2012(1).
[2]馮淑英.農村土地征收補償費糾紛案件若干實務問題.山東審判.2016(6).
[3]郭天玉、崔利興.談如何理解和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農業經濟.2011(12).
[4]李超峰.我國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法律程序構建分析.社會科學家.2012(1).
[5]張衛東、張慶云.我國集體土地權利研究——以權利平等保護為視角.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