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鋒
秦腔在形式上屬于一種歌舞藝術,是陜甘寧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生產中創作出來的,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現象以及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為秦腔自身具備著非常豐富的藝術特征,所以當時在西北地區得到了非??焖俚陌l展。如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秦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多青少年對于音樂的喜好發生了很大轉變。因此,要想保證秦腔戲曲在未來可以實現有效的傳承,需要在相關的教育活動中逐漸引入秦腔戲曲,從而為我國的戲曲傳承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秦腔戲曲最早出現在我國的陜甘寧一帶,由民間歌舞的形式逐漸轉變為了戲曲藝術,在內容與形式上可以很好地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政治文化等。秦腔有著非常古老的發展歷史,之所以被命名為秦腔,是因為當時陜西省的關中地區被稱作為“秦”。另外秦腔還是一種“梆子腔”,主要是因為秦腔在表演的過程中是采用棗木梆子為主要的敲擊樂器。秦腔戲曲在春秋戰國時期剛剛興起,后來到了漢朝時就有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到了唐帝國時期,因為受到當時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發展等各方面的影響,秦腔作為一種戲曲藝術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到了唐帝國時期雖然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但是在表演形式以及演奏模式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沒有達到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形式。后來一直到了明清時期,秦腔才逐漸形成具有完整表演模式的戲曲藝術。在明代流傳的一些抄本當中也出現關于秦腔方面的內容,是注明用秦腔唱腔演唱的唱詞,并且在形式上都是上下句一樣的七言體。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清時期秦腔在整體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并且發展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
秦腔在唱腔上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是歡音與苦音,歡音主要體現出比較歡樂、輕松的情緒,而采用苦音時則表達出悲傷以及苦難的情感。另外,秦腔在演唱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彩唱”,這種唱腔主要是用在表達情感起伏不定的階段。秦腔中最具代表的唱腔就是苦音腔,通過苦音所表現出的情感可以非常直接地體現出當中人們悲憤以及痛苦的情感內容。另外,秦腔在表演過程中還會以大花臉的形式表現出來。表演者會扯開嗓子演唱,這種方式所體現出的是一種粗狂以及奔放的情感,當時人們把這種唱腔方式稱作吼秦腔。
秦腔的伴奏主要也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是文戲與武戲,這兩種伴奏形式所采用的伴奏樂器存在明顯的差異。文戲所采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三弦以及板胡等;武戲采用的伴奏樂器主要就是板胡,其中還包括了大鼓、干鼓以及梆子等,因為板胡在進行伴奏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都比較尖細,這種聲音最能反映出秦腔唱腔以及板式上的變化特點。
秦腔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包含的表演方式比較多,不僅包括了淳樸、豪放的表演方式,同時還包括了夸張以及粗獷的表演形式,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以情感人的藝術特征。另外,在表演的時候演員自身發揮的特技類型也非常豐富,最常見的表演特技有亮相、頂燈、瞪眼以及甩發等,其中還包括了一些神戲化的表演形式,比如在表演“黃河陣”的時候,一共是采用了五種道具來進行,在表演形式上非常的奇特豐富。另外,在秦腔表演當中花臉的表演方式對架子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威武豪邁的氣勢。
秦腔在表演的過程中所選擇的題材都是一些比較悲痛的故事,其中也有神話或者是民間故事的改編劇。秦腔當中大多數的劇目都是為了體現出我國的歷史特征以及社會政治文化現象,其中包括了反侵略戰爭以及反壓迫斗爭等,同時秦腔中也直接反映出了陜甘寧人民熱情奔放以及勤勞勇敢的性格,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另外,秦腔藝人也慢慢形成了內容比較豐富的表演技巧。因此,只要是秦腔進行表演的地方,都會通過各種劇情給當地的政治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促進各個梆子腔劇種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并最終演變成了梆子腔的始祖。
綜上所述,秦腔是由陜甘寧地區的勞動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實踐當中逐漸創作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通過豐富的表演形式以及藝術特征,反映出了人們悲苦以及凄哀的內心情緒。近年來,隨著各種流行音樂的產生,秦腔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里。因此,對于藝術類專業而言應該設置相應的戲曲教育,從而使我國的秦腔戲曲文化實現有效的傳承。
[1]柯卓英. 基于大學生戲曲文化素養調研的思考:以秦腔藝術為例[J]. 戲劇文學,2 0 1 7(2).
[2]鄧增奇. 淺談秦腔戲曲音樂的起源與發展[J]音樂天地,2 0 1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