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力芬
現代英語文體學在西方國家自2 0世紀6 0年代以來,不僅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而且至今仍長久不衰,就因為文體學兼收并蓄,近幾年在敘事學領域就出現了可能世界理論, 誠如里奇和肖特(2 0 0 7)指出的,在我們讀虛構小說時,我們推斷、解讀文本里面或文本背后的虛構世界,這使得敘事學領域的視野被進一步拓展,而這正是將哲學中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敘事文體學領域的新成果。可能世界最早是由1 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L e i b n i z)提出的一個哲學觀點,后由克里普克(K r i p k e)等人進一步發展并引入模態邏輯,在2 0世紀5 0年代開創了可能世界語義學,研究語言表達形式(詞語、句子等)和意義(指稱對象、真值)的關系。2 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著名的文學思想家多利策爾(L u b o m i r D o l e z e l)首先將之引入到文學研究中。他認為,人類的文化傳統賦予了虛擬世界一種言語行為力量,小說的虛擬世界正是籍語言的這種力量建構起的可能世界。這種自產的存在來自語言的無限創造力。“文學的虛構世界通過在文學文本中體現,通過充當文化制品而顯示出一種具體性?!爆F代語言學和文體學的著名學者帕維爾(ThomasG.Pavel)、羅儂(RuthRona)、 邁特爾 (DoreenMait e)、瑪麗-勞爾·瑞恩(Marie-LaureRyan)等繼承了多利策爾的開創性思想,他們運用可能世界理論對小說的虛構性問題和虛擬世界的動態生成過程提出了一種新的闡釋。他們將文學作品中的可能世界也稱之為虛構世界、文本世界、亞世界等。此外,他們還將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分析敘事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他們認為將哲學中可能世界的概念運用于文學文體學為虛構敘事文學作品的虛擬性、虛擬世界和虛構的人物和事物提出了新的見解。
由此可見,可能世界理論擴大了敘事學的理論視野,增強了敘事學的解釋力。
帕維爾(1 9 8 6)認為哲學邏輯學和可能世界語義學的相關理論極有可能被竭力尋求更具說服力的文學語義的學者所關注。之前不太被關注的諸如文學的真實性、虛擬的本質、文學和現實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再次吸引了學者們的注意力。
可能世界理論讓我們得以描述不同世界之間的關系。它也解釋了現實世界和其他非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誠如帕維爾所言:“每個世界都作為封閉系統被呈現,從現實世界通達且可以被描述。” 運用哲學上可能世界的理論框架闡釋文學作品虛擬性的問題不僅使我們能去解讀非現實世界的可能性,而且還可以將虛擬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種種可能性中的一個進行探索。
可能世界概念在哲學和文學領域運用的不同之處首先反映在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區分原則。在哲學邏輯學里,可能性指的是抽象的、合乎邏輯的可能性,不包括現實中不可能存在或必然不發生的現象。而文學領域的學者們卻視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為構成具體的可能世界組成部分。著名學者多勒澤爾、帕維爾、羅儂、邁特爾、瑪麗-勞爾·瑞恩等將哲學邏輯學里可能世界的概念用于描述文學作品中虛擬世界的狀態和結構,而非邏輯語義學中抽象的、相對可能的概念。文學作品中的可能世界并非是現實情況中的一種可能性,而是“將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情形相似、情形相反或是依據現實世界想象的可能世界具體化”。 因而這些學者將虛擬世界這一概念賦予很強的現實性。他們把虛擬世界當作可能世界,因為虛擬世界“是現實情況的集合體。它們既有可能是非當下實際發生的也有可能是非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同屬于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不同領域”。因此,虛擬世界的建構與邏輯學里的抽象可能性全然不同。學者們認為虛擬世界是真實的情形或被認為是發生在虛擬世界里的真實情形。對于他們來說,可能世界這一概念就是字面的意義——虛擬世界從字面來理解就是一種世界,而即便我們認為虛擬世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并非不可能,因為對于虛構人物來說,他們確實經歷過。因此,可能與不可能的概念只跟構建虛擬世界的條件有關,正如多勒澤爾所說的:“虛擬世界是無窮無盡并且可以是毫不相同的。如果虛擬世界就是可能世界,那么,文學就不受限于現實世界了。”在他看來,可能世界不能受邏輯上可能性的限制。
將哲學中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敘事文體學,“使我們能夠充分地應對有關于虛擬性和虛構作品句子所表達的命題”。這些句子的真值不僅可以通過它們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確定,還可以通過與特定文本所反映的可能世界的關系來確定。因此,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虛構作品能更好地闡釋讀者對文本做出的反應。然而,虛構作品的可能世界不同于邏輯學的可能世界。塞敏納認為虛構小說的可能世界有以下幾個特征:
它們是由文本凸顯出來的,因而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的、符號的產物;
它們是完備的,即它們有著具體的實物和參與具體事件的人物;
它們是不完整的,即可能世界里的每個命題不需要有真值條件;
它們是寄(棲)身的:在現實社會發生的亦適用于虛構世界;
從語義上來講,它們可以是不同質的,即:他們可以受自然和超自然領域不同法則的操控;
它們可以是違反邏輯的,即,他們可以包含內部的矛盾,譬如,某個特定的地點可以是所敘述故事的場景里,亦可以在場景外。
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文體學是闡釋文學作品的一個新方法,它擴大了敘事文體學的視野??赡苁澜缋碚撛从? 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概念。他認為我們稱之為“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無數可能世界集合體的一個。他的理論在2 0世紀5 0年代被哲學家克里普克(1 9 7 1)和劉易斯(1 9 8 6)運用發展成為邏輯語義學,用以解釋必然性和可能性這樣的邏輯命題。從2 0世紀7 0年代起被文學理論家多勒澤爾 D o l e z e l(2 0 0 4)、帕爾默(2 0 0 4)、帕維爾(1 9 8 6)、艾柯(1 9 8 4)、羅儂(1 9 9 4)、邁特爾(D o r e e n M a i t r e)、瑪麗-勞爾·瑞恩(1 9 9 1)、維斯(1 9 9 9)以及塞敏娜(2 0 0 6)等人運用于 “文學作品中的可能世界并與虛擬世界,敘事世界,文本世界等概念相互替換”。這些學者強調的是哲學里可能世界的概念同文本世界里的敘事模式。他們進一步強調,在文學作品的語境里,作品已描述的和未被描述的同等重要。作者出于修辭或審美的目的,可以略去隱含的、未被描述的事物。然而,這種非完整性,只要文本提供了足夠的、可供讀者解讀的信息,就能變得完整。多勒澤爾被認為是第一個將哲學上可能世界的概念運用于文學領域的人。他強調,“ 敘事學的基本概念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可能世界里的敘事世界。”他認為,“虛擬世界可以通過符號和信息處理通達?!彼€認為讀者可以“通過某種途徑越過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的界限從而達成目的”。賽敏那(2 0 0 6)在她的文章《可能世界:文體學的運用》中指出哲學里可能世界理論被運用于敘事學研究文學作品中虛擬性問題,在虛擬的定義、虛擬世界的分類、虛構作品的內部結構和情節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十分重要的進展。迄今為止,瑞恩(1 9 9 1)被認為是最成功地將克里普克(1 9 7 1)邏輯學中的通達的概念運用于文學作品中虛擬世界的分類,從而為虛擬世界這一概念的定義奠定理論基礎的著名學者。她認為對虛擬世界的研究應有較之于邏輯學范圍更廣的通達關系,或是范圍更廣的種種可能性。她的分類使得學者們能對現存文本和新近文本進行歸納總結。她的另一重要貢獻就是“最小偏離原則”,正是因為有了最小偏離原則,讀者才能通過文本構建合乎情理的種種可能世界,即使它們并沒有被充分描述。因此,瑞恩強調的是通過作者的措辭和讀者解讀文本的能力構建可能世界。
文章從哲學邏輯中可能世界理論對敘事文體學影響的兩個層面: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區分原則;虛擬世界的特征,介紹了文體學的兼收并蓄;接著對可能世界理論運用于敘事文體學的簡要介紹,闡釋了哲學邏輯學可能世界理論何以擴大敘事文體學的理論視野并為之增添活力??赡苁澜缋碚搶⑹挛捏w學的影響深遠而廣闊,文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旨在使讀者加深對這一新領域的了解,從而也為這方面的研究發揮綿薄之力。
[1]L Dole?el.Mimesis and Possible Worlds[ J ].Poetics Today,1988,9(3):475-496.
[2]Pavel,T. G. Fictional World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6.
[3]Ronan,R. Possible Worlds in Literary Theo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0.
[4]Palmer,A. Fictoinal Minds.[M].Lincoln/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 :43.
[5]Ryan,M. L. Possible Worl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Narrative Theory[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