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楓 林 佳
網絡語境下青年思想引領工作的新特點
金 楓 林 佳
隨著當前網絡的快速發展,當代青年大學生已經成為了主要的網絡用戶群體,并且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網絡語境對青年思想的引領工作呈現出了語境開放、虛擬性強和思想多樣化等特點,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廣大青年的思想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針對網絡語境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網絡語境 青年 思想引領 特點
由于當前網絡語境的開放性和內容的多樣性為當代青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娛樂平臺,更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交流溝通平臺,滿足了青年交流和溝通的需求。網絡海量信息也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產生了巨大沖擊。在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與其抑制青年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不如順應環境發展,在這開放自由卻又思潮蕪雜的網絡語境下發現貼近青少年生活的“正能量”,并將其更好地運用在思政教育上,以期在思想引領的道路上摒除消極的觀念,帶去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本文認為,隨著95后大學生的逐漸涌入,思維模式的年輕化已不可避免,而說教及理論灌輸這類的強化教導模式也已隨著青少年們越來越有自我意識越來越有主見的情況下舉步維艱。當代青年學生需要的溝通模式不再是停留在大道理上的簡單教育,而更需要在真誠對話、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地對他們進行網媒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引導更能順應這個網絡化時代的步伐。
隨著社會科技及互聯網的發展,高校青年大學生在我國網民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網絡語境有如下特點: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多樣性,極端性等。這些特點使得網絡成為了大學生最方便的交流工具和最全面、迅速的信息來源,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對青年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是網絡信息的重要參與者,網絡語境在青年大學生中同時扮演著的正面與反面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會讓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知產生困惑,陷入政治價值選擇的困境[1],這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困難。
(一)網絡語境缺乏管理
網絡言論開放,但思潮蕪雜,不僅有主流思想的引導,更有網絡輿論對主流意識的沖刷。然而,青少年依舊容易受到網絡暴力的影響,尤其是某些信念理念尚不夠成熟的大學生,更容易在網絡暴力面前被輕易誤導。因此,在缺少監督和約束的網絡語境中,被模糊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青年容易被負面因素所引導,從而在日常的網絡交流中發表自己對某一社會熱點的看法時使用帶有敵對性、攻擊性和侮辱性的言語,甚至有的人以網絡為掩蓋,肆意地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攻擊,以滿足自己失衡的心態。
(二)網絡用語的不規范使用
在平時的交流和溝通中,青年們使用的網絡用語很多都是某些詞語的諧音、社會熱點類的詞語、字母、數字、符號等構成,具有方便、簡單和搞笑的特點。但是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這些網絡用語中有一部分是粗俗不雅、沒有社會規范性的,影響到了青年的道德素質的發展,減弱了學習漢語言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青年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大學生的的閱讀理解能力[2]。
(三)網絡中充斥著虛假新聞
在當今的微博、微信等媒體中,我們時常主動抑或被動的接受著大量的新聞和信息,大部分青年通過網絡了解國內外其他地方正在或者已經發生的時尚、經濟和政治等信息,但是這些新聞中充斥著大量的虛假新聞和錯誤的學術資料等,它們會分散大眾的視野,同時新聞的權威性也受到了社會的質疑,使大眾獲得了大量的無用信息,接收不到真正有效的信息。網絡信息擾亂青年的思想,混淆他們的思想判斷,將一些缺乏判斷力的青年集中起來做違法的事情[3]。這些或真或假的信息一次次沖擊著青年的三觀,改變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導致當今的青年存在著沒有信仰、價值觀混亂的現象。而且一直沉浸在網絡中的交流導致學生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減少,在現實中遇到挫折以后,意志消沉,不是積極的面對問題,從同學朋友們尋求幫助,而到網上尋找一些不合適的文章,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孤僻的性格,給高校的思想建設帶增加難度。
(四)一些西方國家通過某些網絡平臺發布信息影響大學生的思想
現在網絡平臺上流傳著一些反共反中華不良意識信息,西方敵對勢力通過書籍、影視等途徑宣揚自己國家的道德文化意識形態,將這種手段作為控制中國的工具,同時向大學生傳播中國與中華民族的仇恨思想,擾亂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瓦解中國青年的信仰,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建設,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平臺成為了大學生思想文化建設的主要平臺,傳統的教師在大學生思想建設中的作用受到了網絡平臺的沖擊。高校在近幾年來建立了新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構建了各自學校的專屬網絡平臺,讓大學生可以不再是從前的思想建設信息的被動輸入者,他們可以在網絡平臺里發表自己對當前社會熱點的看法和見解。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可以讓學生上面隨意的發表觀點,學生的各種思想可以在上面發生碰撞。但是對于缺乏判斷力的大學生來說,學生判斷所有的正確或者錯誤的信息都依靠自己的主觀感覺,這導致了在大量的網絡信息面前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判斷很難。
(1)在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的開放性等優勢的沖擊下,高校的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和學生互動式的教育模式,積極調動學生思想,充分傾聽學生的想法不能壓制學生的表達,和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從而增強自己的說服力。高校的教師還應定時通過調查問卷、下寢談話和網上聊天,及時了解學生的道德修養、對社會熱點的看法、學習觀念和心理狀況等思想動態并作出適當的思想指引。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更新一些正能量偶像的事跡,在學生中樹立一種積極的榜樣。
(2)加大對網絡信息的監督力度?,F在的網絡世界中充滿了大量的信息,部分高校要在網絡平臺上了解學生對熱點事件的看法,并且對他們做出及時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主動把握信息源,加強輿論監督。此外,高校教師應該加大對網絡的輿論監督力度,及時指出網絡中的不道德行為,對大學生的道德做出及時的指導,為師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文化平臺。同時還要建立網絡輿論監督制度,鼓勵同學之間相互監督,如果發現網絡中不文明的行為要及時向老師舉報,做一名網絡世界的道德維護者。在當前的網絡思想教育模式中,高校教育者通過在網絡平臺接收到的學生的看法從而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作出及時的指導。
(3)建立高校自身的網絡平臺。學校應該發揮網絡平臺的優越性,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等信息及時反饋到網絡上,并且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通過網絡平臺對近期的一些社會熱點進行討論并做出正確的思想引導,提高學生對網絡中真假信息的辨別能力和鑒別力[4]。高校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圍繞學生群體開展一系列演講賽和辯論賽等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中的誘惑,自覺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高校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一些健康積極的信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健康的網絡文化中來。
(4)高校青年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高校青年在網絡中應該加強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即使沒人監督自己也要嚴格準守網絡文化的道德標準,不傳播虛假有害信息、不散布謠言、不沉迷網絡游戲等,自覺提升網絡道德和自身的思想修養,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在當前的網絡文化語境下,不論是高校的教師還是大學生,都應該意識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學生、高校、社會要緊密結合起來,共同努力建立和諧的思想教育體系,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1]徐霞,秦在東.微時代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09(7).
[2]曹宣明.青年網絡流行語解讀與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1(01).
[3]李良寅.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4]陳雅萱.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認知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23).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金楓(1988-),女,浙江奉化人,國際政治理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