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
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問題研究
——以秦皇島地區高校為例
張 力
本文結合作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針對前高職院校培養方案制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探討提升培養方案制定水平的對策。
高校 培養方案 制定 策略
(一)基本情況分析
秦皇島是一個擁有著豐富旅游資源的沿海開放城市,它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結合了華北和東北兩大經濟區,下設四區三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秦皇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秦皇島地區高等院校的數量也在本地區占有一定比重。統計數據表明,秦市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有11所,它們是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環境干部管理學院、河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等。它們的學科和專業設置各有千秋。像是以工科為主的燕山大學,重型機械成套設備研制等近十項的研究水平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還有以通信工程、計算機著稱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還有全國首批的教師資格培訓重點建設基地就設在秦皇島科技師范學院。
(二)駐秦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沖突
1、高校對于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培養方案制定工作對于大學生的教育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高校開展這一活動的時間較短,各方面的制度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也很難在具體實踐當中獲得有效的利用。某些高校的課程設置未能包括前沿學科與交叉學科,這也導致學校的專業設置僵化,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要求。此外,從畢業生反饋來看,學校課程設置存在滯后,所學知識無法應用到實踐中,尤其是動手能力查,這些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2、高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矛盾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針對高校學生的培養方案制定工作仍然以考試成績為準,只是簡單的提供課程知識信息,而忽視了將實踐操作帶到課堂當中,未能針對學生專業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因此所做的培養方案制定指導服務的效果并不明顯。
3、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區域經濟發展與高校學科建設以及科研成果良性配合才能在產學研的合作辦校中發揮更大成效,然而調查表明,秦皇島地區高校存在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據統計,在以往3年里,本地高校畢業生有近70%選擇外出工作,只有30%留在本地,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匱乏也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實現高校與區域優勢相對接
秦皇島地區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旅游產業、食品加工、金屬冶煉、玻璃制品等等,為此我們可以發揮燕山大學以及東北大學分校理工科的優勢,重點發展機械制造以及材料在制造業;鑒于河北科技示范學院在農業方面的優勢學科,開發特色農產品,目前釀酒業、食品加工等、甘薯系列產品加工以出具成效,玉米深加工、食用菌加工、肉類加工等新興產業廚樓端倪,高校應該把握市場動向,在技術上提供支持、在信息上提供幫助、在人才上給予支援,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創新;秦皇島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為此我們可以借助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學科優勢大力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水產學院在水產養殖方面存在特長,我們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
(二)實現高校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接
高校建設首先要了解目前科技發展需求,在與省市建立科技平臺的同時我們要將推進區域創新和完善產業升級為重心,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問題、生物工程制藥等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此外,我們應該立足與本地、放眼全國,加大在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當地高校要主動承擔起技術創新、工藝革新的職責,實驗新產品、新方法、新材料應用到生產與管理中,以提高當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三)以區域創新和區域發展為契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秦皇島各大高校均已實行培養方案建設且各具特色,東北大學分校采用3+3式人才培養方案,其特點為重基礎、強專業、出口寬;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更注重校企結合、工學合作;建材學院結合建材專業自身特點探索出4+x+1的人才培養方式;河北外國語學院注重小語種培養,構建外語教學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除此之外,駐秦高校還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實際需要創新教育體系,創辦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提高綜合和創新能力,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創業,在實踐中摸索應用所學知識技能。
[1]徐瑩.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改革探討[J].市場論壇,2010(09).
[2]陳文藝.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秦皇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度課題《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以秦皇島地區高校為例》(編號:201705197)成果。
張力(1979-),女,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