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曹登華
10多年來,在國家重視和政策引導下,全國高職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學術領域也非常活躍,報刊媒體經常發表和報道領導、專家的一些文章和講話,提出許多新的概念、新的詞匯等。這些新概念、新詞匯開闊了職業教育界的眼界,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對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本文就圍繞職業教育中幾個常見詞匯結合汽車高職教育談談筆者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銜接是職業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的概念,體現在體系內要素之間的一種前后、上下等邏輯關系,表現為要素之間沒有重疊,也沒有間隙,是有機整體。當前全國職業教育已成體系,有中職和高職層次的各類專業,覆蓋了很多行業很多崗位,這些專業與專業、專業內的課程與課程,還有同一專業的中職與高職之間等都存在銜接問題。若職業教育各階段能有效銜接則可使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發展;若銜接不好,就會出現混亂。如同一專業的中職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高職大同小異,同一內容在同一個專業內多門課程中重復出現等,這是專業與專業、課程與課程、中職與高職之間沒有銜接好的表現;專業、課程、中職或高職的培養規格和要求沒研究清楚,使二者之間還存在重疊或間隙,沒有銜接好。
當前國家正在組織進行職業教育各專業教學標準的研制,這其中包含有各專業中高職銜接的教學標準。目前,雖然中職、高職各專業在實際教學中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和課程系統,即學校標準,但沒有區域性或全國性的統一標準,結果是同一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等都不一樣,學生畢業后在相同崗位做相同的工作,但在不同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不一樣或有較大差異,不符合當今崗位服務高度標準化的要求,所以專業的統一標準是很重要的工作,這在避免重復開發勞動、用工規范、引導行業服務標準化等方面都有好處。通過組成有行業、企業、高職、中職學校的專家和教師組成的研發團隊,通過行業企業調研,研發團隊一起共同確定中職培養目標、高職培養目標、各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并達成共識,最終形成標準,就可以很好做到同一專業中高職的有機銜接、同一專業內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
銜接本質就是定好位,所謂定位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定位好了,分界點找好了,就好銜接了。在中高職專業培養的定位分為兩層,即國家層面定位和行業層面的定位。在國家定位層面中職定位是技能型人才,對高職則是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高職定位多了“技術”這個定語,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要求就提高了,還要求能針對具體問題解決在工具、藝流程等方面有設計改進創新的能力等,這就是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是與中職定位的區別。在行業定位層面,不同行業中高職專業定位也不同,對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定位是能進行汽車保養和傳統機電系統的維修,電控和網絡系統要求了解;高職定位是能進行汽車電控和網絡系統維修和故障診斷,服務和管理技能屬于拓展,把中高職這兩個層面的定位理解清楚了,圍繞定位的課程體系設計就有了方向,就不會跑偏,銜接問題就可以解決。職業教育內有很多的銜接,有中高職銜接、不同專業銜接、課程間銜接、課程內部的內容銜接等,把各自定位搞好,銜接就沒問題,當然這種定位是基于中高職的學情、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的差異、遵循科學規律,在相關各方專家在一起研討達成共識而確定的。所以做好銜接關鍵是定好位。
典型性即指教學內容的典型性。一個專業面向一個行業,針對幾個崗位,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任務很多,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就來自工作任務,而實際崗位的工作任務是零碎的、無序的、非系統的,對工具和勞動組織方式的處理可能因企業、勞動人員、設備等不同而不同,所以要取典型工作任務,這里就涉及到一個詞“典型”。“典型”即有代表性、高頻次、主要的意思,如汽車保養作業中,潤滑油更換就很典型,每次車輛保養都涉及到潤滑油的更換,所以這個任務應該進課程,是重要教學內容。汽車維修有很多作業任務,但典型工作任務怎么來呢,有的學校對幾個品牌的汽車維修企業一年內全部維修工單按保養、維修和診斷項目進行統計排序,統計出現次數靠前的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這就具有典型性。如果典型性做到了,并按作業標準去訓練,那該專業對崗位基本能做到“無縫銜接”“零距離上崗”等要求,因為學生將來在該崗位上面臨或所遇到的絕大部分工作,在校期間都學習過訓練過,可見教學內容典型性是保證專業緊貼市場需求的必要條件。
任務典型了,圍繞典型工作任務的完成需將“必須”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到底哪些知識、技能、素質能進教學內容,這有個尺度和要求的問題,如果沒有尺度那這個教學內容就可以設計得有大有小,小到可以僅把這個典型任務做一個實訓項目納入教學內容,大到可以把所有與此相關的知識、能力、素質全部納入教學內容,所以這個尺度把握不好必然影響典型性,不能完成教學目標。這里涉及到一個關鍵詞“必須”,“必須”理解不好,教學內容就把握不好,“必須”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之意,其核心含義是“如果少了此內容就不能完成此任務”,用“必須”來過濾和篩選收集的相關素材和內容,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就能高度統一,教學內容就恰到好處,典型性就更加突出和明顯,例如,潤滑油更換保養作業不需要講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結構原理,因為沒有這個知識點也能夠完成潤滑油的更換,即不是必須的,但潤滑油的作用、型號、類型知識點則必須有,因為課程中如果沒有這個內容,學生可能在面對客戶咨詢時,不能回答潤滑油為什要更換等問題,還可能出現潤滑油更換時選錯型號的問題,從而不能完成潤滑油更換的工作任務,所以這個知識點是必須的。
目前很多課程或教材在內容上存在銜接不清的問題,在一個課程體系中或一套教材中,某個內容會在2門或2門以上的課程或教材中重復出現,如潤滑系統的結構原理這個知識點,經常會出現在汽車保養課程中,也會出現在汽車發動機診斷與修復課程中,這往往都是沒有很好理解典型工作任務所“必須”的含義,因為這個知識點不是汽車保養中發動機潤滑油更換任務所必須的,它不應該出現在這門課程或教材中,但它卻是汽車發動機故障診斷——潤滑系統的故障診斷典型任務所必須,因為如果沒有這個知識點,學生就可能分析不出故障點在哪里,就不能對潤滑系統中某個部件進行拆裝、檢修,即不能完成此典型工作任務,可見這個知識點必須出現在潤滑系統故障診斷的教學內容中。
所以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圍繞典型任務完成設計所“必須”的教學內容很重要,也很關鍵。
工匠精神是近幾年各級領導、企業專家、各種媒體頻繁提到的一個詞,他是適應國家產業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適應經濟發展從粗放到集約、勞動密集轉向技術密集、從低端到高端,適應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需要,適應技術和服務更加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的總體要求,而對從業人員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適時提出來的,在工業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精密制造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工匠精神在每一個國民身上都有體現,屬于一種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
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經歷從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和到當前的工匠精神過程,正是適應了國家當前產業轉型逐步升級對勞動者的需要,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從非常具體的操作層面發展到精神意識層面,其影響和意義很大,表明國家職業教育正逐漸走向更高的發展階段,工匠精神的提出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更加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在職業院校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也符合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個人發展的現實需要,全社會工匠精神的培育從職業教育開始抓起將會對國家職業教育健康持久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工匠精神的宣傳、落實和培育要深刻理解其本質含義,常在一些媒體看到經常孤立引用工匠精神這個詞,而很少有對工匠精神內涵核心含義做出詮釋,讀者如果不去進一步思考其含義,就不能抓住其核心含義,那宣傳教育的效果必將受到影響,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可以有“勤奮”“認真”“專注”“執著”等含義,但這應該都不是其核心含義,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精益求精應該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或本質含義,精益求精是一種目標和境界的引領和追求,應成為職業人的一種追求,甚至是國家和社會的追求,特別是在這個實現偉大中國夢時代,它包含且高于“勤奮”“認真”“專注”“執著”等態度行動層面上的含義,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在日本學習工作多年,對日本的工匠精神深有體會并深受其導師影響,他回國后工作過程中,就要求學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追求極致”與“精益求精”意義接近,都是工匠精神的本質或核心含義,這才是宣傳和教育的重點,所以對汽車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時不能只講工匠精神,而忘了其核心“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宣傳和教育。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對從事汽車專業職業教育的工作者的一種要求,為學生做好表率。正如日本導師嚴格要求影響了薛其坤院士,使得他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通過言行也影響和教育他的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
“銜接”、“典型性”和“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中三個常見的關鍵詞,掌握他們的核心含義,通過正確定位做好職業院校汽車類各專業間或汽車維修專業內的各種銜接,通過典型性來保證正確定位,確立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標,對教學內容設計,推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汽車維修職業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