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社會階層”(new social stratum) 是在社科院發布的2017年度《社會藍皮書》(blue paper/book of society) 中正式提出的,指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新的社會群體。其主體是知識分子,幾乎涉及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主要包括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freelancer)、新媒體從業人員等,共有7000多萬人。
他們掌管著約10萬億元的資本,使用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technical patent)。據社科院抽樣調查(sample survey),這一群體在京、滬、廣三地的規模分別為8.4%、14.8%、13.6%。他們2016年平均收入約為16.6萬元,遠高于社會平均的7萬元;平均年消費13萬元,是社會平均水平的1.7倍。他們直接間接貢獻全國1/3 的稅收,每年吸納(absorb) 了過半數的新增就業人員。他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public benefit/service activities) 的積極性也很高, 在促進共同(common prosperity)、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moderately prosperoussociety) 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社會階層”人士生活節奏(life tempo) 快, 工作強度(working intensity) 比較大,但就業穩定性較低,工作變動較頻繁。▲
(本欄目供稿:陳德彰教授)
環球時報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