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
學校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教師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辦好一所學校就要以溫情激勵教師靈魂深處的責任與愛心,以守望助力教師平凡工作中的擔當與使命,努力讓教師不斷超越自己。使教師與學生心心相惜,與學校心心相印。
一、以“厚德”師者豐盈學校精神內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一種修為。教師更需要這種修為,慢慢地,這種修為會變成個人內在修養,而教師群體的修養最終將成為學校的精神內涵,匯聚成學校的文化品質。
首先,沉淀師者的德行。人活著是需要理想,需要志向的。如何讓教師在壓力大、浮躁多的環境下保有一顆愛心,真誠地對待學生,真心地對待工作是作為校長所思考的問題,師德問題不僅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還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在管理上要確定底線——與全體教師簽訂師德責任狀;在思想上做好引導——組織全體教師觀看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熱血教師》等;在行動上做到暖心——教師節、紀念日精心設計,都成了滌蕩教師靈魂的催化劑。教師會因為得到尊重感受到滿滿的團隊溫暖和自身價值,使學校更具有凝聚力。
其次,涵養尚美底蘊。一個每日帶著尚美情趣的人在工作中才能不乏創造力。學校不應放過任何一個鍛煉教師群體創造力的機會。如:教研組文化建設時下放裝飾權,學校只要求凸顯“美化、文化”。老師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打造出風光無限的美景,一間間美輪美奐、創意十足的辦公室燃起了教師們工作的熱度。從年組文化再到班級文化創建,一路走來,歡歌笑語。班級文化中的“剪紙文化”、“繩文化”無一不是教師創造力的再現,更加深了教師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同時為了舒緩教師工作疲勞,設立了健康俱樂部:合唱、古箏、乒乓球、健美操等社團活動讓教師抒發著尚美的情感;開展豐富的工會活動,引導教師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再次,滋養閱讀情懷。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學校不僅注重對教師的閱讀引領,還注重滋養教師的閱讀情懷。多年來,教師的閱讀已形成自主閱讀、推薦閱讀、主題閱讀三種形式。
自主閱讀——讓教師在廣闊的書海中自由徜徉;推薦閱讀——為全校師生搭建了閱讀交流平臺;主題閱讀——讓閱讀服務于教研,讓教研促進有效閱讀。具體做法是選擇名師優秀課堂案例進行“漂流”,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每星期“悅讀閱美”讀書交流。倡導在“思”中“讀”,“讀”中“思”。讓教師感受到閱讀是生命最美的相遇,閱讀是生命最浪漫的教養。
二、用“增慧”師者勾畫學校美好愿景
一所理想的學校絕不是緊靠校長或幾位骨干教師的影響力,而是靠一群有優秀文化氣質的教師群體,從而實現學校的美好愿景。
1.給規章制度升溫
規章制度其不可逾越的特質讓人倍感冰冷。但在這份公平的冰冷下,還要追求一份人文關懷的熱度。我們讓制度變成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如學校組織教師討論制定《教師宣言》,內容包括教師的十項權利、十項義務、十項習慣、十項職業素養。如此,使制度變為一種約定、一份認同,讓制度文化成為一種自覺和自強。再如每年末的聯歡總結,把《教師宣言》誦讀與“優秀團隊”評選表彰結合起來,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2.為教師搭建舞臺
教師的職業歸屬來自課堂。課堂中學生的眼神、同伴的掌聲、家長的賞識、領導的認同都將成為教師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為此學校聚焦課堂設置了教學常規中的五課研究:“三研兩上課”、“集體調研課”、“教研公開課”、“專題研討課”、“常規指導課”成為展示教學風采的舞臺。
教師的職業自信來自同伴互助。教研組間的智慧碰撞最能激發教師的內心需求。為此我們在教研中常常借助語數雙版本教材使用,通過對教材進行分析對比,從研教材到研教法到研學法,提升著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的職業幸福來自戰勝挑戰。學校各項活動將這份挑戰擺在每一名教師面前,當教師被推到“前臺”時,勢必考慮如何在公眾面前名副其實,這樣會促使教師更加努力學習反思,長“真本事”。教師的職業目標在于自我超越。為此我們嘗試“四性”梯級:即“主動性”——我要做:制定計劃“主體性”——我在做:強化執行;“獨立性”——我會做:在工作中獨立思考、獨當一面,不斷反思,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偏差;“創造性”——智慧做:富有創意,形成特色,智慧地工作。
3.借課程開發增慧
課程開發利于教師自身價值的體現。實踐中,我們以國家課程為主導,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補充,從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健康素養和藝術素養四個維度開展了系統化研究與實踐,最終形成了“健康與生活”、“藝術與審美”、“語言與閱讀”、“科學與技術”四維課程體系。如:語文教師創建了單元模塊式教學模式,以完成了從小學一年級上冊至五年級下冊共40個單元的模塊式課程目標。開發了校本教材《蘋果熟了》《閱讀護照》等。先后開設國學課、辯論課、兒童詩創作課、兒童劇表演課等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數學教師在總結了小學階段常用的十余種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在全校開設了數學思維訓練課。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數學特色活動,如:魔方、魔尺、九連環、巧算24點等。學校在此基礎上開發了《青蘋果數學智慧園》、《青蘋果數學特色活動園》等校本教材;科學教師重視學生手腦并用,通過“制作紙飛機”、“制作橋梁模型”等,在動手動腦中增長學生技能;藝術學科極大豐富著國家課程資源,開設了京劇課、古箏課、表演課、立銅畫課等二十余種藝術類校本課,這些課程凝結著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新思考,給學生帶來別樣的課堂文化知識,給自己帶來與眾不同的教學經歷。
三、以“共進”成就學校內的所有生命個體
1.走進教育科研探究之地
基礎教育中的教育科研更多地需要教師對自身教育行為的深度思考。而教師發展離不開教育科研這個基本平臺紐帶,因為教師只有依托共同體的研究,才能更準確地指向核心問題,這種教育教學問題思考才不會消亡。實踐中我們積極引導教師做課題研究,結合學校發展和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保證人人有專題,多數有課題。教師發展共同體,為教師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樹立了教師的職業尊嚴。
2.發揮團隊激勵評價的正驅動力
激勵有一個循環圈,其中有四個要素。首先是人的需要。按馬斯洛的方法無論基于哪一種需要,團隊激勵評價無疑是教師發展的最有效的驅動力。我們制定了團隊“捆綁式”激勵機制。將教師個人與教研組形成團隊協作方,將個人獎勵逐漸向團隊激勵轉變,每學期評比最佳團隊等。這樣,就形成了個體與團隊的融合互動,長效激發了教師工作動力。
鮮花在前方,成長在路上。讓每一間教室都有優秀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不懈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