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宋雅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的變遷,社會工作專業化進程的加快,有關機構內孤殘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備受人們關注,機構內兒童如何與社會融合是近年來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制度、社會及個人三個層面闡述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的社會融合路徑。
關鍵詞: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社會融合;路徑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同時,兒童也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福利機構內的孤殘兒童作為弱勢中的弱勢,享有的話語權是最弱小,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他們與原生家庭分離,使其不得不生活在集中監護養育的福利機構內。長期的機構內生活,使這些兒童與社會生活接觸較少,對兒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他們一方面需要生理上的護理照料、康復治療和情感關懷,另一方面還需要學習生活技能、基本文化知識,同時還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參與社會互動,增強社會融合。本文從制度層面、社會層面及個人層面闡述機構內孤殘兒童的社會融合路徑。
1 制度層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兒童福利是社會福利的重要體現,是政府和社會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種支持、保護和補償性服務。福利機構孤殘兒童只能依靠國家制定的社會福利政策,來保障他們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因此,政府完善福利機構內兒童社會福利政策體系,各職能部門政策執行到位,兒童福利機構加強建設,特別是專業人員的隊伍建設及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參與都顯得尤其重要。
(一)構建兒童權利保護機制,樹立“以人為本”的兒童發展觀。
《兒童權利公約》第23條中“身心殘疾的兒童應能在確保其尊嚴、促進其自立、有利于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條件下享有充實而適當的生活”的要求,不僅賦予了對兒童基本生存和接受保護的權力,而且強調了包括殘疾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充分發展其體能和智能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力。因此,兒童福利機構必須要求員工積極學習《兒童權利公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兒童福利服務標準化流程等,使照顧者能夠以客觀的、體諒的心態,在平等、安全、溫暖的氛圍中與兒童建立信任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尊重機構內兒童權利,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二)重視福利機構兒童教育,提高兒童自身權利意識。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提到“保障特殊困難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落實孤兒、殘疾兒童、貧困兒童就學資助政策”的要求,福利機構應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讓兒童認識到自身與其他社會兒童享有同等權利,享有全面參與經濟、社會和文化升級享受正常的生活及社會福利。福利機構應積極探索“小有所教”、“因人而異”的特殊教育方式,開辟兒童福利機構內特殊教育。如,在教學中選擇綜合性主體課程,即圍繞特定的、與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從每名兒童的智力、能力水平、身體需求出發,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康教活動,從而發展兒童認知、技能水平及適應能力的課程。這種課程形式靈活性和內容實用性強,能夠迎合兒童的特殊需求,并能夠照顧到兒童的個體差異,同時使得兒童學到實用的知識技能。這樣,不僅使兒童享受了平等的受教育權,還使得孩子增長了學習知識,使其身心都得到了提升,大力保障了特殊兒童平等享有受教育權。
(三)完善孤殘兒童社會權益保障制度,提升兒童自我認同感。
在兒童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模式下,兒童面對院內規范化的管理,遵循統一的固定的作息時間,難以有個性化的發展。再加上兒童自身條件的限制,表現十分乖巧,從不反駁工作人員的觀點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他人分配的任務“逆來順受”,總是缺乏自信心,自我認同感很低。這使得兒童漠視自己的自我需求,使得他們積壓了許多負面情緒且不敢表現出來。
2 社會層面,促進社會對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的接納
社會對孤殘兒童的接納,給他們融入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福利機構根據社會需求和院內實際,積極拓展服務職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社會服務效能,促進內外互動與交流,增加社會對機構孤殘兒童群體的認識和認同感。
(一)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加接觸機會
針對福利機構孤殘兒童接觸社會機會較少,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較弱的情況,福利機構以“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開展聯誼、小組活動,讓兒童走出福利院,了解社會,以滿足兒童在實踐過程中認識新事物、豐富生活閱歷等需求,從而達到兒童與社會接軌,促進其人格、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全面發展的目標。如組織社區慰問演出、文明馬路勸導、超市購物等,不僅拓展兒童的視野,交流感情,鍛煉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也使兒童最大程度地接近社會,融入社會。
(二)通過“家”?;犹嵘鐣⑴c能力
福利機構生活教師按時參加家長會、每學期家校溝通交流會、到校處理孤殘兒童在校問題等。為培養其良好的禮貌禮儀習慣,邀請校外老師來院講授禮儀課,制定孤殘兒童的禮儀評分表,每天開展例行檢查,每周進行“文明禮儀之星”評選表彰活動。提高孤殘兒童的語言舉止、衣著穿戴、內務整理等方面,以此培育其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行為習慣,為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三)通過志愿服務引導大眾認知
福利機構要堅持開門辦院,與愛心企業、愛心人士開展社會化互動,提升社會對機構內兒童群體的認知,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一方面為志愿組織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的需求和崗位,另一方面針對志愿者制定的活動計劃,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其能夠更好地順利實施,從而更有效地為機構內兒童服務。
3 從兒童自身層面,促進兒童參與社會生活
著眼于培養機構內兒童的自身生存能力,以促進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強”為理念,因材施教,注重差異,促進兒童成人成才,融入社會。
(一)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孩子生存能力
為幫助機構內大齡兒童成年后能順利融入社會,結合大齡兒童的興趣愛好和綜合能力及其對自我個性、職業選擇的初步認識,幫助大齡兒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如聯系愛心企業安排到蛋糕房、汽車4S店、美發店等機構進行職業技能體驗,同時進行交通換乘、銀行卡取款、獨立處事能力培養鍛煉與特別關注。經過短期崗位實習,對適應不良、成長困難的崗位進行再選擇,選擇易于就業的崗位進行就業,激發兒童的內在潛能,提升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通過外出參觀學習開闊兒童眼界
為了讓機構內兒童能及時的接觸到社會新生事物,豐富他們的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福利機構可以組織兒童到科技館、博物館、自然風光旅游景點等場所參觀交流。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可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培養他們的愛心,更能啟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同時,也可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成長,增加孩子們適應和融入社會的知識量。
(三)通過組織主題活動提升融入社會自信心
福利機構結合六一、春節等傳統節日為孩子開展主題活動,組織兒童節目表演,通過舞蹈、歌曲、小品表演等方式向社會各界展示兒童的才藝及精神面貌。通過開展愛心義賣等活動,可將兒童平時制作的手工作品、繪畫作品、書法作品等展覽,給兒童創造一個自我鍛煉、自我展示的平臺,而且更有效地激勵孩子們追逐夢想,不放棄希望,也讓社會更多的愛心人士加深對這個特殊群體的了解,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關愛與幫助,也讓兒童發現自己的優點,提升融入社會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關薦,王志強.兒童福利機構中孤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
[2]陸士禎.中國兒童社會福利需求探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