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
摘 要:我國代位權制度的立法完善既要廣泛借鑒域外有益的立法和司法經驗,又要立足于我國代位權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的具體國情和長遠發展之需。本文的觀點是堅持傳統代位權制度體系構造的維護,而從我國代位權制度與傳統代位權制度的差異與缺失來看,要維護傳統代位權制度,須對我國現行代位權制度有改革立法完善,而改革完善的核心作業,則是對我國代位權制度制度構造和程序法方面的立法完善。
關鍵詞:代位權制度;立法完善;司法經驗;程序法
1 使中國代位權制度立法模式理性回歸
我國目前的執法環境尚不足以支持強制執行法的良好實施。這主要是我國目前民事執行存在“執行難”的問題,并在民事司法實踐中日益凸顯,成為社會熱點和難點。其原因是多元化的,有交易信用的缺乏、司法權威尚未真正確立,加上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滋生,部分裁判服判息訟率不高而漠視裁判既判力和執行力等等,可見,我國目前這種形成于執行制度內外和法院內外的諸多因素,嚴重地制約著執行公正與效率的實現。
可見,我國目前尚無《強制執行法》,現行的《民事執行法》也存在以上諸多問題,我國《強制執行法》的出臺還任重道遠,而德國立法上早已具備發達完備的強制執行法,這與我國立法國情完全不同,所以我國代位權制度未來的立法完善所采取的模式,德國法的模式還不具有現實性,改革完善上自然不是首選之例。
2 實體法與程序法上的改造是代位權制度立法完善的核心作業
一項法律制度的內在構造,均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代位權制度能否達到發揮其最佳功能的效果,與代位權制度構造的各個系統保持良好運行狀態以及該制度在程序方面配套措施是否協調密切相關。因此,對代位權制度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改造與完善,對內使代位權制度構造的各個部分相互協調,對外使代位權制度的實體與程序實現充分的整合,從而能使該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功效,是我國未來代位權制度立法實踐完善的核心作業。由于我國代位權制度在現行法上既有實體法的規定,又有程序法的規定,因此對該制度的立法完善應該結合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上的改造完善主要是對代位權制度構造方面的缺陷與不足方面的彌補完善,程序法方面的改造主要體現在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擴充與限制的問題,審判程序中的問題等等。
從前文與傳統代位權制度的理論分析和對比,發現我國代位權的制度構造方面與程序法方面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的種種缺陷與不足,例如制度構造上方面的缺陷表現為:(1)在權利客體上:我國代位權行使的客體范圍狹窄與傳統民法代位權客體范圍寬泛的不協調:傳統的非金錢給付內容的權利與我國金錢給付內容的權利均是具有財產價值,對債權保障的意義應無區別,因而沒有理由表明我國的客體范圍限于金錢給付內容比傳統的非金錢給付內容的客體行使更具正當性,不存在“過多干涉債務人權利”之嫌,而其理由主要是與我國代位權行使的歸屬效果系統保持協調的緣故;(2)代位權行使種類方面,我國僅規定種類債權代位與傳統代位權種類債權、特定物債權及保存行為的代位的差距:我國僅適用于債權請求行為的代位中的種類債權的代位,而保存行為和特定物債權之代位均缺失,無存在的余地;(3)代位權行使方式上,我國的僅以訴訟單一化方式與傳統代位權行使方式的多元化的不同;(4)歸屬效果上,與傳統代位權的入庫原則相比,我國的優先受償原則的不具有理論可行性與司法實務的操作性,以及我國責任財產不足時債權保護機制中,撤銷權、申請參與分配和破產制度的權利行使的歸屬效果均實行的入庫規則,而代位權制度的歸屬效果實行優先受償原則表現出不協調性。
3 維護傳統代位權的價值功能,使中國代位權價值功能理性回歸
(一)應從“債權人最大利益保護”向“衡平各方當事人利益”重定位
對于我國代位權制度的所應追求的價值目標,我國學者也無統一定論,一說認為我國代位權制度首要價值取向是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根本目的是為保護債權人利益所設。此說為我國當前主流觀點。另說則認為,代位權制度實際上法律側重點保護的并非債權人利益,而是通過對三方當事人利益的重新定位來實現各自利益衡平,最終達到保護交易安全。而傳統代位權制度的價值取向前文已經分析,仍然以平衡當事人各方的利益為終極目標,這與傳統代位權制度由于遵守“入庫規則”,體現了在對債權人予以保護的同時,適度保護債務人的利益,對由于債務人的原因造成的當事人各方利益失衡的情況進行調整,質言之,入庫原則使代位權制度進行了兩次平衡。而我國代位權行使直接受償的的歸屬效果卻打破了傳統代位權的這種平衡。所以說,民法強調的就是一種平衡的藝術,任何一種法律制度只注重從某一方當事人利益保護的角度出發,必然會導致其他當事人的利益失衡。例如,即使單純地保護債權人利益,也會在債權人之間產生不公平現象,更不用對債務人和次債務人利益的保護失衡,總的價值目標上要對各方當事人利益兼顧。因此筆者認為,傳統代位權制度“衡平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價值目標取向,應是我們未來代位權制度立法完善所應追求的方向,我國未來代位權制度立法完善時的價值取向應從現行法上的“最大利益保護債權人”向傳統的“衡平各方當事人利益”重新定位。
(二)應從現行法上“債權實現”向“債權保全”重定位
我國代位權制度行使效果完全采用優先受償原則所體現直接實現債權的功能,比日本法上悖逆傳統代位權制度功能所采“代為受領,抵銷清償”的改良功能要更為革命和激進,在傳統代位權的“債權保全”功能的基礎上發生了質的飛躍,我國與傳統代位權的功能功能迥然不同。我國這種功能模式建立與立法之初的國情有關,它主要是作為解決立法當時“三角債”現象盛行的法律手段,故其功能直接表現為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是一種通過以公權力滿足特定債權的制度,其功能與強制執行無異。通過對我國當前“三角債”現象近十年的實證考察,發現其趨勢已經不再盛行,并日趨下降緩和,這說明我國代位權制度立法初衷的基石已經松動,同時通過代位權制度司法實踐的考察,有關代位權的判例也表明代位權有向功能傳統代位權債權保全功能回歸的趨勢。代位權設立的目的也就是使交易安全,其功能也只需達到債權保全的目的即可。畢竟代位權并不是債權,它只是有限度地突破債權的相對性,而將代位權效力和功能的延伸,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立法實踐上障礙更多。況且,債權平等原則也是民法基本原則的體現,是私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具體表現。該原則要求各債權人對行使代位權所得財產實行按比例地平均分配,普通債權沒有優先性,所以我國代位權制度以直接受償原則為核心的債權實現功能具有過多的理想化色彩,不具有理論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我國代位權制度研究[D].姚志強.華東政法大學2015
[2]試論代位權制度在現代商業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李海峰.商場現代化.2008(23)
[3]論債權人代位權的成立要件[J].茅院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03)
[4]債權人代位權的性質及其價值[J].卞保田.廣西社會科學.2005(07)
[5]代位權制度功能演變及對制度之影響[J].王善田,侍偉.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6]我國債權人代位權制度重構思考[J].雷群安.求索.200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