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鵬程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710000)
新時期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分析
穆鵬程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710000)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進一步加強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以應對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常態,從而保證戰略部署落實到位,以及“十三五”規劃的各項工作目標順利完成。因此,對新時期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方式以及領導實施路徑進行分析,期望有助于不斷提高我黨的領導能力和水平。
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濟社會發展;領導
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黨的正確領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必須科學定位黨的職責,建設黨的執政能力,明確黨的領導方式。
(一)把握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我黨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時必須把握住這一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明確經濟發展方向時,要以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為根本,對國家經濟形勢進行全面分析,認清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提出應對的方針政策,保證經濟穩步發展。同時,中國共產黨還要推動制度與理論創新,使經濟社會發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謀劃全局
中國共產黨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以振興民族為己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進行合理規劃,提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著重于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全局謀劃,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三)提出戰略
中國共產黨要按照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制定戰略重點、戰略部署、戰略舉措。不僅要制定經濟發展、經濟改革、對外開放等宏觀層面的戰略發展規劃,而且要制定重點地區、行業、領域等中微觀層面的戰略方案。近年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均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制定政策
政策是戰略的具體實施,是中國共產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針實施的具體舉措,用以解決全局的重大問題。如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均是在政府職責范圍內對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一般性問題提出的引導和解決方案。通過制定政策,能夠保證黨的方針路線、基本戰略得以貫徹落實。
(五)推動立法
中國共產黨要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不斷健全法治,加強立法工作。現階段,我國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具體的法律制度還有一些不完善之處,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摸索和補充。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秉承依法治國理念,從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入手,如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制度、就業問題等方面,加快市場經濟法治建設進程,保障特色社會主義體制健康運行。
(六)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共產黨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既要規范市場、政治、法治、社會環境,又要推動理論、制度、科技創新,營造資本、技術、勞動、知識公平競爭的氛圍,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解決好就業問題,穩定生產力發展步伐,從而增強黨領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鞏固和改善黨的領導
1.明確中央與地方黨委的職責。中央與地方黨委的職責范圍雖有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黨的執政能力。對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而言,要從宏觀層面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對于地方黨委而言,要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明確基本發展思路,確定工作重點,綜合協調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事務,保證上級黨組織制定的方針路線得以貫徹落實,促使地方黨委的領導滲透于政治、思想、組織各個層面。同時,地方黨委還要強化干部隊伍建設,重視對干部隊伍的監督檢查。
2.構建政令暢通的工作格局。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持續開展的根本保證,所以必須堅定黨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構建起緊密團結的黨組織工作格局,使黨組織扎根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文化組織、人民團隊、社會組織、經濟組織等單位組織中。在工作格局中,明確黨組織的層級關系,使各級黨組織均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始終維護黨中央的權威性,保證政令暢通。在各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高度保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領導,通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解決矛盾,不斷提高黨的領導能力。
3.理順我黨領導下的運行機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我黨要遵循依法治國、科學發展、民主管理等原則進行總的領導,而不是一味的專權強制,所以必須理順黨領導下的經濟社會運行機制,不斷改進我黨的領導方式。同時,還要在領導工作中,摒除總攬等于包攬、協調等于取代的錯誤思想,而是要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交由各方負責,黨組織負責總攬和協調處理各方的關系,秉承上層抓合力、基層抓活力的原則開展黨的領導工作。
(二)提高我黨的執政能力
1.加強對創新發展的領導。在新時期下,我黨要始終堅持創新是發展原動力的理念,在創造穩定的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營造出一個適宜創新的氛圍,并通過加大人、財、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為創新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借此來推動創新有序進行。
2.加強對協調發展的領導。我黨要運用依法治理的思維方式對存在于內部和外部矛盾進行化解,并善于利用民主協商機制使各利益相關方就某項事宜達成共識,從而讓各類資源能夠得到最為合理的配置,以此來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3.加強對綠色發展的領導。我黨要加大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廣力度,將生態文明作為興國的基本理念來抓,積極倡導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帶領各族人民走文明發展之路,以對自然生態環境最小的破壞和能源資源最少的消耗為目標,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最大化。
4.加強對開放發展的領導。我黨要對全球化的風險進行審視,在開放發展中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統籌大局,利用全球化帶來的資源整合優勢,引導資本造福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同時要充分發揮出政府的職能作用,將工作的重心向縮小城鄉及貧富差距、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等方向傾斜。
5.加強對共享發展的領導。我黨要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與廣大群眾共享,構建起一個全民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將改革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相關成果,反映在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和健康等方面,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三)保持黨組織和干部隊伍的先進性
1.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至今,基層黨組織已經發展至436萬多個,黨員數量接近8 800萬人,其已成為團結帶領廣大群眾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踐行理論路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強大資源優勢。為此,應當全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的設立模式,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履行黨的政治責任,并對群眾的利益和訴求進行整合與反映,讓群眾利益真正意義上成為黨的政策基礎,并通過適當的途徑將這一基礎轉化為群眾行動,發揮出政治的引領作用,將廣大群眾凝聚到黨的周圍。在當前的新時期,基層黨組織應當轉變觀念,強化為民服務的意識,提升做好群眾工作和化解社會矛盾以及管理基層事務的能力,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為群眾辦實事,帶領他們快速奔向小康。
2.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更好應對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必須保持干部隊伍的先進性。因此,應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使其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工作難題。應對現有的干部人事制度進行優化改進,嚴把人員選用關。要培養選拔政治強、懂管理、勇于擔當、有創新意識的干部充實到領導崗位,并通過各種培訓方式,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此外,應對政績考評與相應的獎懲機制加以完善,借此來調動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黨員干部達到上述要求時,其才能真真正正、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也才能正確踐行黨的政策方針,從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共獻。
3.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為有效避免黨員干部出現貪污腐敗行為,應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可對干部管理制度進行健全,解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問題。同時,加大反腐力度,以黨員干部廉政作風建設為突破口,貫徹有關準則及條例,并讓黨員干部以新時期好干部標準來約束自己,本著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理念,提升自身修養,促使內在的修養與外在行為相結合,借此來打造黨員干部廉政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杜絕貪污腐敗問題的發生。
總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著黨必須堅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遵循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履行中央與地方黨委的重要職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工作中,中國共產黨要不斷改進領導方式,保持黨組織和干部隊伍的先進性,重視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攬,協調處理好各方的關系,為實現國家的戰略布局,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1]張淑珍.從學習蘇聯模式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閆勇.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4.
[3]黎湘斌.十六大以來黨的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5.
[4]丁茂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視野下黨的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5]王曉曦,王曉艷.科學發展觀視角下對黨的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評價[J].知識經濟,2013,(10)154-156.
[6]入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體會[J].審計與理財,2013,(4):52-53.
[7]趙宇.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判斷和思考[J].黨的文獻,2015,(12):132-134.
[責任編輯 柯黎]
F061;D26
A
1673-291X(2017)26-0161-02
2017-05-20
穆鵬程(1990-),男,陜西洛川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研究。